《語文課程標準》對生活和寫作作了這樣的表述:“能對生活現象進行獨立思考,發現蘊涵其中的意義;能從自己學習、生活實際出發,寫下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見解,抒發自己的感情;能依據知識水平和生活積累展開想象,表達自己對學習、生活的思考和對未來的憧憬。”這段話中的社會“生活現象”“學習、生活實際”和“生活積累”給選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一個“獨立”、五個“自己”又對選材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選“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之材,奏“感受獨特”“體驗真切”之曲。綜觀2007年的滿分作文我們得到如下啟示:
一、引入時代活水,溢出當代氣息。即文章應關注現實,放眼社會,體現出當代青少年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在作文中引入時代活水,讓素材緊扣時代脈搏,是作文亮出新意的有效“秘訣”。能充分反映考生視野和胸襟的材料,定能引起閱卷老師的興趣。有位考生寫的全命題作文《帶著微笑出發》,敘寫了“感動中國”2006年度人物“帶著微笑出發”的事跡,處處緊扣題意,且警句迭出。例如:“死神也在他的微笑面前卻步”“生命在倒計時,他卻將一朵朵微笑連同鮮花獻給向他寄過錢的恩人”“青島的‘微塵’們帶著這樣的微笑出發,走進大街小巷,放大著一個個愛心符號,樹立起一個個公益品牌,‘微塵’落處,綻開微笑之花朵朵。”看,這是多么富有時代感的亮麗語言呀!面對這些新鮮材料,閱卷教師肯定會眼睛一亮,于是《帶著微笑出發》自然會得到高分!
二、留意校園生活,有心積累“感點”。很多同學都抱怨校園生活“三點一線”,枯燥乏味,其實這是一種認識誤區。2007年上海市要求以“記住這一天”為題寫一篇文章。很多考生以“考砸了重拾信心”“犯錯誤教訓深刻”“遇挫折父母關愛”之類為題材,雷同者眾多。有位考生的文章卻一掃沉悶之氣,讓閱卷老師“怦然心動”。
這篇文章寫了幾個女生舉行“民間”足球賽,而且踢得很“瘋”,激動人心。這是多么鮮活的校園生活素材啊!這個“感點”遠離老氣橫秋、死氣沉沉,遠離“少年生活成人化”,原汁原味地反映出了初中生的生氣、靈氣,生動地凸現了少女們個性化的心理特點。閱卷教師的激情自然會因此點燃。熱愛生活,注意觀察,校園生活就是一座蘊含特色寶藏的素材庫,很多與上述內容類似的“感點”就在其中,關鍵是你必須具有一雙發現之眼和一顆善悟之心,能以積極的心態和人文的情懷去擁抱生活。
三、注重課外閱讀,夯實文化基礎。有位考生面對《帶著微笑出發》這一考題,將思維的觸角伸向了豐富的閱讀積累:以“微笑就是豁達、堅韌”寫司馬遷;以“微笑就是淡泊、率性”寫李白;以“微笑就是悠然、泰然”寫陶淵明;并把他們喻為“玉珠”“寶劍”,文末這樣寫道:“……玉珠經受氧化也會黯然失色,寶劍幾經砍殺也會鈍化,它們也都需要帶著微笑再一次出發。我想,如果司馬遷、李白、陶淵明都在,他們也會帶著微笑開始新的跨越。我輩凡人,還有什么可猶豫的呢!”這篇文章的亮點就在于將閱讀積累與作文要求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能簡要述說這三位古人的經歷和思想的考生并不少,但能像這位考生一樣緊扣題意融入自己較為深刻的體驗的卻并不多。由此可見,“注重課外閱讀,夯實文化基礎”是選材出新必不可少的前提,當然能否出新,還決定于積累者對材料深刻感悟和靈活運用的程度。
四、敞開真情世界,挖掘自我體驗。如果自我體驗獨特,那么即使素材與其他考生所用素材相類,也能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因為素材在獨特的自我體驗之下會獲得新的價值,而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陳舊”材料。如作文題“品味 ”,有位考生擬題《品味“村口一聲‘嘭’”》,文章寫的是兒時生活,那“村口爆玉米花的攤子”——“中間鼓起兩頭尖的爐身,老師傅慢悠悠搖動手把的姿勢,簡直就是一首古老而動情的歌”“等到‘嘭’的一聲響過,有少數玉米花飛到地上,我們會飛快地撲過去”“課間捉迷藏,我被抓住了,要罰學狗叫,這時我會從口袋里抓出一把,每個小伙伴‘賄賂’幾顆,那學狗叫就可免了;下午課外活動打乒乓球,人多臺少,為了撈第一個打,各不相讓,爭得面紅耳赤,這時,我只要抓出兩把爆玉米花,眾伙伴就會‘服服帖帖’地拱手讓我打頭家”……看,這是多么有趣的兒時真情呀!更有亮點在后——“那叫人害怕,又給我們帶來莫大歡樂的‘嘭’‘嘭’聲,現在是很少聽到了,代之而來的是靜靜地躺在潔凈櫥窗里的包裝得很花哨的‘哈立克’,據說它是不需要‘嘭’的一聲響的。但不知怎的,我從不去買那‘哈立克’,一直懷念那‘嘭’的一聲響,懷念那抓出一把爆玉米花便可免去學狗叫的時光……”請注意,作者這時就是在“挖掘自我體驗”了:揭露亂取“洋”名的不良社會現象,抒發對“洋”名“哈立克”的不滿,表現出一絲淡淡的憂慮。有了這獨特的“自我體驗”,文章的取材就不再“低級化”,主題就有了令人深思的價值。由此可見,“選材新穎”不僅指材料本身,而且還指與材料不可分割的作者的觀點和感悟。考生平時必須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勸君莫奏前朝曲”,相信考生只要在中考作文選材時注意將上述幾點運用其中,就一定會寫出文質兼美的佳作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