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在中考語文試卷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分值一般都占總分的1/5-1/4。不難看出,做好現代文閱讀試題是何等重要。筆者認為完成中考現代文閱讀試題,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抓”,即抓文章的主要內容。
縱觀這幾年的中考試題,概括記敘文主要內容、列舉說明文說明對象、提煉議論文中心論點一直是經常出現的題目。如2007年四川成都卷的第12題:“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2007年福建福州卷的第14題:“本文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所以,我們在閱讀選文時,首先要判斷一下文章的類別,是記敘文,就要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題思想;是說明文,那就抓說明對象,抓說明對象的主要特點;是議論文,那就抓作者所論證的主要論點。
一般情況下,記敘文的主題思想、說明文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征、議論文的論點,都會“隱藏”在文章之中,或開頭、或結尾,有的一眼就能看出來,也有的需要稍稍推敲一番。當然,在有的文章中,這些內容很散,需要考生去進行概括和提煉,然后才能得出答案。但只要我們在閱讀文章時,帶著明確的目的去捕捉這些信息,就絕不會空手而歸,畢竟,選文一般都是通俗易懂的。而且一旦我們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僅能完成相關的題目,還能為其他題目的解答做好準備。
二、“理”,即理文章的順序。
記敘文要理清敘述順序,記敘文常用的敘述順序有順敘、倒敘、插敘和補敘。這些順序常在文中靈活運用,很容易就能作出準確判定。說明文則要理清說明順序和說明結構,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這幾種順序,根據說明的目的和對象,可以以一種順序為主,兼用其他順序。說明文的結構常見的有總(概說)—分(具體)式、并列式、遞進式等,一般都有明顯的標志性詞語。議論文則要理清它的論證過程,看看文章提出了什么問題,分析了什么問題,解決了什么問題,文章總體結構是總分式,還是層進式。
在2007年的中考試題中,考點著眼于“理”的試題有許多,如江蘇鹽城卷的第15題:“從整體上說,本文主要采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重慶卷的第19題:“從全文看,作者主要是按照什么說明順序來介紹三峽博物館的?”福建寧德卷的第14題:“闡述‘人的魅力’的三個層次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閱讀中善于“理”,解答這樣的題目就會很容易。
三、“尋”,即尋找文章表情達意、介紹事物、闡述道理的手法。
對于記敘文,1.尋找文章所運用的表達方式,看看哪些地方是記敘,哪些地方是描寫,哪些地方是抒情,哪些地方是議論;2.尋找文章的描寫方式,是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是濃墨重彩,還是工筆勾勒;3.尋找文章的寫人手法,肖像、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各種描寫等要了然于胸。
對于說明文,主要是尋找說明方法。常見的說明方法有八種:1.分類別,能使說明的內容條理清楚,避免重復交叉的現象;2.下定義,能使讀者對文中的概念有確切的了解;3.作比較,用人們熟知的事物與所要說明的事物作比較,能突出被說明事物的特征;4.舉例子,可以使讀者對說明對象的特征獲得具體的認識;5.打比方,可達到形象地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6.列數字,可以準確地說明事物的性質特征;7.配圖表,能使讀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觀地理解被說明事物的特征;8.引用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閱讀說明文,準確地找出文中使用的各種說明方法,并指明其具體的作用,是一項基本能力。
對于議論文,主要是尋找論據,看看事實論據有哪些,理論論據又有哪些,并在此基礎上,概括出論證方式。常見的論證方式有四種:舉例論證有助于增強的文章說服力;道理論證具有權威性,可以使論證有力;比喻論證可把道理講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對比論證便于讀者分清是非曲直,給人深刻印象。
在2007年的中考試題中,這方面的考題不在少數。如重慶卷的第22題:“請從選文第1、第5自然段畫橫線的句子中任選一句,分析它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表達效果。”浙江舟山卷的第10題:“本文通篇采用了擬人和比喻來說明,請你說說這樣的說明有什么好處。”福建泉州卷的第12題:“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文中的一個事實論據,并聯系上下文說說它的作用。”
四、“品”,即品味語言,包括優美的詞語、精彩的片段和語言特色等。
這樣的題目,在近年來的中考試題中屢見不鮮,如2007年廣東汕頭卷的閱讀題四,選的是老舍《駱駝祥子》中的祥子拉車的一個片段,其中一道試題是:請以選段中的語句為例,簡析作品語言的一個特點。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品味,比如可從口語化這個角度入手,選段親切自然,通俗易懂,活潑流暢,朗朗上口;也可從情感角度入手,這段文字語言充滿感情,生動形象;還可從修辭的角度入手,選段運用了大量的擬人手法。不難看出,品味語言,重點要落在“品”字上,不僅要說出自己的見解,而且發散的角度越多越好。
五、“悟”,即由文章內容感悟出新的東西,并說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這是一種常見題型,在2007年中考試卷中俯拾皆是,如福建福州卷的第17題:“白求恩、雷鋒、焦裕祿、孔繁森……都是大家心目中的榜樣,文中卻說即使不像他們,也是一個了不起的‘好人’。對此你有何感悟聯想?寫一則100字左右的讀書筆記。”浙江臺州卷的第15題:“請聯系你的生活實際,寫出你讀了本文的感想。”廣東番禺卷的第20題:“作者提出了‘得大于失,雖失猶得’的問題,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你聯系親身的體驗,談談你的感受。”那么如何悟呢?一要悟“情”,說出文章中讓自己最感動的地方,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二要悟“理”,說出自己對某一事物的看法、感受,表達出自己的觀點。
如果我們在解答現代文閱讀題時,能有意地用上述五個方面的技巧閱讀文章,那么,就能先入為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