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一種環境,也是一種心情。它可以使人茫然,也可以使人清醒;可以使人產生恐懼,也可以使人變得平靜。
有時孤獨會給人帶來煩惱,如同一艘航船在海面上行駛時導航系統突然失靈。心靈的孤獨是可怕的,受孤獨困擾的人,他們的心靈被困在了遠離理想的荒島上,他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走,因為四面都是波濤洶涌的海水。茫然生孤獨,孤獨生恐懼,而恐懼又加深了孤獨的意味。
心靈的孤獨與環境是沒有必然聯系的。像“結廬在人境”的陶淵明,雖處于喧鬧的人世間,但他早已不受世俗的影響,因此,他“心遠地自偏”——其實他的內心是孤獨的!
環境的孤獨不同于心靈的孤獨。環境的孤獨不會直接導致心靈的孤獨,相反,它是治療心靈孤獨的一劑良藥。人急躁或茫然的時候,不妨關上房門,在孤獨的環境中靜靜思考。孤獨的環境能排除所有外界因素的干擾,讓人冷靜地、理智地對待已經發生的一切。這時,沒有什么雜念能打斷思緒,也沒有什么瑣事能終止思考。在思考中浮躁的心態不斷變得冷靜,讓你重新找回失去的方向。于是微笑著起身,推開房門。
那孤獨是如何產生的呢?一種產生于心靈,一種產生于空間;一種是挫折帶來的,一種是人自己營造的。心靈受孤獨困擾的人,一定是沒有為自己營造一個孤獨的環境。孤獨的環境加上足夠的思考時間,心靈便不再感到孤獨。“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創造許多心靈的朋友。”不正是這個道理嗎?看來赤子的世界即是環境孤獨而心靈不孤獨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無數的赤子正在像克利斯朵夫一樣奮斗著。
朋友,當你孤獨時,就請用孤獨治療孤獨吧!
點評
本文是一篇讀后感,文章通過闡述“心靈的孤獨”與“環境”的關系來寫應如何面對孤獨。另外,作者還通過寫孤獨產生的根源來寫正確面對孤獨的意義:赤子之心在孤獨中可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全文層次清晰,語言樸實,主題鮮明。
【指導并置評: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