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本文根據維特根斯坦的前期著作《邏輯哲學論》來分析維特根斯坦對現代邏輯哲學的一些主要貢獻,并以數理邏輯例如重言式等來對應計算機上的電路設計,從而以具體實例指出了計算機其實就是按照數理邏輯來設計和制造的,也就是數理邏輯的實在化#65377;
[關鍵詞]數理邏輯;維特根斯坦;計算機
[作者簡介] 郭 斌(1967—),女,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65377;(江西南昌 330077)
一直以來,《邏輯哲學論》都是維特根斯坦的前期代表作#65377;相比于后期思想,維特根斯坦的前期思想較為哲學界所冷落#65377;不過,筆者以為,雖然維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學基本上屬于機械唯物論的范疇,但它對邏輯思想以及對語言的論述頗為精當地反映了計算機世界中的一些情況,因此,仍然有值得研究的價值#65377;
一#65380;關于重言式
維特根斯坦在現代邏輯上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他第一個設計出真值表這種我們目前經常在邏輯中使用的方式,同時他還對重言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65377;重言式就是我們現在俗稱的“永真式”#65377;這種永真式不論其中的元素是真還是假,最后得到的結果都是真值#65377;它與矛盾式是正相反對的#65377;
維特根斯坦認為,重言式和矛盾式的特點就在于:
命題顯示它們所說的東西,重言式和矛盾式則顯示它們什么也沒有說#65377;[1](P59)
也就是說,不論是重言式還是矛盾式,它們都是缺乏意義的:
重言式和矛盾式是缺少意義的#65377;[2](P59)
之所以是缺少意義,是因為:
命題顯示它們所說的東西,重言式和矛盾式則顯示它們什么也沒有說#65377;
重言式沒有真值條件,因為它無條件地為真;而矛盾式則不在任何條件下為真#65377;[3](P59)
維特根斯坦對此舉了一個實例:
(例如,當我知道或者下著雨或者沒有下雨時,關于天氣我就什么也不知道#65377;)[4](P59)
那么,我們要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屬于現代邏輯中的重言式在計算機中又有什么意義呢?在這里可以解釋得清楚的是,同一律肯定是重言式的一種,重言式也一定可以轉化為同一律#65377;在計算機中的電路設計中,不管是多么復雜的電路最后都必須轉化為同一律#65377;也就是說,從電路上來說,我們知道,一般的插頭至少都有兩根線,一根進路,一根回路#65377;如果進路開了,那么回路的線也應該處于開的狀態,這樣才得通電#65377;如果我們把1置于開的狀態,那么在電腦上的電路元件的狀態就相當于1=1=1=……=1,這樣電路一直暢通著,電流才得從回路回去#65377;如果是矛盾式,一頭處于開,另一邊處于關的狀態,就會不導電,因而計算機無論如何都不能開機通電,或者是造成短路而燒壞機器#65377;
二#65380;語言(或邏輯)圖像論
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色,就在于他用圖像來解釋邏輯和語言,現在人們將之稱為語言圖像論#65377;維特根斯坦首先把語言所描述的世界比作一種空間:
每個事物都像是在一個可能事態的空間里#65377;我可以設想這個空間是空的,但是我不能設想沒有這空間的事物#65377;[5](P26)
在這種空間中最基本的存在就是命題:
一個命題規定邏輯空間中的一個位置#65377;命題的各組成部分的存在——有意義的命題的存在,即保證了這種邏輯位置的存在#65377;[6](P40)
有了邏輯空間,才好把邏輯或語言作出圖像式的比喻:
每一個圖像同時也是一個邏輯圖像#65377;(另一方面,例如,并非每一個圖像都是一個空間圖像#65377;)[7](P30)
邏輯圖像中的最小原子是由對象組成的:
在圖像中圖像的要素代表對象#65377;[81](P29)
那么,由對象與命題組合起來的圖像給我們勾勒出怎樣的一幅圖像呢:
包容一切而反映著世界的邏輯之所以能夠運用這種特別的鉤子和裝置,是因為它們全都彼此結合著成為一張無比精細的網——一面巨大的鏡子#65377;[9](P76)
那么,這種網又是什么樣的呢?維特根斯坦以牛頓力學舉例道:
牛頓力學給世界的描述提供了一種統一的形式#65377;讓我們設想一個上面有著一些不規則黑斑的白色表面#65377;于是我們可以說,不管這些斑塊構成一種什么圖像,只要用一張足夠精細的方格網覆蓋住這個表面,然后說出每一個方格是黑的還是白的,我就總是能夠使對這個表面的描述達到任意程度的近似#65377;用這個辦法我就給這個表面的描述提供了一種統一的形式#65377;這種形式是任意選擇的,因為我可以用一張三角形格子或者六角形格子的網來達到同樣的效果#65377;也許用三角形格子的網會使描述更為簡單:也就是說,用較稀的三角形網格也許比用較密的四方形網格能夠更精確地描述這個表面(或者相反),如此等等#65377;不同的網相當于不同的描述世界的系統#65377;力學規定了一種描述世界的形式:它指出,所有描述世界的命題都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從若干給定的命題——力學公理而得到#65377;這樣它就提供了建筑科學大廈的磚塊,而且指出:不管你想建筑怎樣的大廈,你總得必須使用而且只能使用這些磚塊#65377;[10](P98)
在這里,維特根斯坦一定是意識到了牛頓力學中所依據的不可分割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的原子實際上是可以轉化為邏輯原子的#65377;但這些都是一種比喻#65377;也就是說,在現實的經驗生活中,根本不存在著這些東西#65377;這種東西只能是作為背景而起作用,或者用一個哲學上的術語,就是本體在起著作用#65377;那么,這種本體的作用又是什么呢?維特根斯坦又作了一個比喻:
邏輯命題描述世界的腳手架,或者不如說,它們展示世界的腳手架,它們不‘論及’什么#65377;[11](P93)
然而,維特根斯坦認為,這種邏輯的梯子或腳手架也是無意義的:
我的命題應當是以如下方式來起闡明作用的:任何理解我的人,當他用這些命題為梯級而超越了它們時,就會終于認識到它們是無意義的#65377;(可以說,在登上高處之后他必須把梯子扔掉#65377;)[12](P105)
我們應該怎樣來理解維特根斯坦對邏輯“腳手架”的比喻和“邏輯網狀”圖像的比喻?筆者以為,不論是維特根斯坦的邏輯“腳手架”還是邏輯網狀的圖像說,都十分酷似圖靈以方格來代表的邏輯原子,而這也說明了數理邏輯實際上就是以牛頓力學的絕對時空觀作為本體或背景因素的#65377;當然,這種絕對時空觀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相當于圖靈的空白方格,因為它的意義必須在以后由人們把數據輸入進去才能得到#65377;而這種毫無意義只是一種純機械的狀態:
邏輯中的證明只是一種使得復雜的情況下易于辨識重言式的機械的便利方法#65377;[13](P94)
同時,這也說明,這種邏輯“腳手架”只是一種處理數據的網絡或篩子#65377;正是通過這道巨大的精細的網狀篩子的過濾,我們輸入的數據才能為計算機所接受#65377;而維特根斯坦所說的要把梯子扔掉,其實我們想一想計算機上的分層結構,使得最接近上一層具體應用的使用者不必對計算機的下一層結構十分清楚#65377;也就是說,我們在配置好了系統裝置之后,就可以不再去管這些系統裝置,不再去關心它了,也就相當于扔掉梯子了#65377;除非下一層的系統出了故障#65377;
邏輯圖像是不是實在的?維特根斯坦的回答是:是的:
圖像是實在的一種模型#65377;[14](P29)
邏輯圖像可以圖示世界#65377;[15](P30)
我們從維特根斯坦表述出來的邏輯圖像,能夠看出什么來呢?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圖像,與其說是邏輯的,不如說是類似于我們現在所說的數學模型#65377;而維特根斯坦本人也具有一些初步的邏輯主義思想,他說:
數學是一種邏輯的方法#65377;[16](P96)
也就是說,維特根斯坦本人所描繪的這幅邏輯圖像,實際上就是由數學模型構造起來的#65377;事實上,維特根斯坦的邏輯或語言圖像論是一種以反映論為基礎的唯物主義路線,它把我們的語言與實在看作是一一對應的,是與實在完全一致的,這樣,就取消了邏輯與語言的自身發展的規律性,而變成實驗科學的附庸#65377;
那么現在有沒有維特根斯坦所說的邏輯圖像呢?當然有#65377;現代的計算機就是這么一種邏輯圖像機#65377;不管怎么說,計算機是一種按照數理邏輯思想即把演繹變成一種計算的機器#65377;我們可以把數學模型作為它的內在結構,在顯示器上將這種按數學模型步驟演算出來的結果顯示出來#65377;這種結果可以是數據性的符號,也可以是圖像性的#65377;這實際上就是把數理邏輯思想變成一種可視圖像,因此,可以說,維特根斯坦所說的邏輯圖像就是現代計算機上所展示出來的現象,因此,他所說的邏輯圖像所顯示的一張精細的無比巨大的鏡子,其實就是現在顯現在計算機或網絡上的數字世界#65377;不過,有一點維特根斯坦是過于保守了,這就是他要求這種圖像與實在有一一對應性,例如他說:
圖示形式是這種可能性,即事物之間的聯系方式和圖像要素之間的聯系方式是相同的#65377;[17](P29)
但事實上,目前計算機上的圖像與實在并不一定對應#65377;當然,有要求與實在對應的,這表現在科學演算及實驗模擬以及工程設計乃至于臨境和遙在控制上#65377;在科學演算及實驗模擬以及工程設計乃至于臨境和遙在控制上,在這些情況中,我們可以說計算機上所展示的就是世界的投影,或者如維特根斯坦所說:
邏輯不是一種學說,而是世界的一個映像#65377;[18](P95)
而計算機當然就相當于數理邏輯機了#65377;但也有很多時候我們用計算機進行電影動畫設計等等虛擬設計,這就不一定保證計算機上所演示的情形與實在一一對應了#65377;當然,在維特根斯坦寫作《邏輯哲學論》的那個時代,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那時計算機還沒有誕生,也就不能過于苛求維特根斯坦了#65377;不過,這里還要指出的是,現在計算機上的最基本的原子應該是0和1,既不是維特根斯坦的事實,也不是羅素的函項#65377;不過到了后來,維特根斯坦完全違背了他自己所提出的語言圖像論,而轉向對語言圖像論的批判了,這些當然是后話了#65377;
[參考文獻]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