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土壤肥力的主要衡量指標是土壤養分#65377;土壤養分隨著耕作制度#65380;種植結構及肥料施入水平的不同而逐步改變#65377;本文試圖對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特別是1980年土壤普查后湖北省霸州市土壤肥力的變化進行了分析#65377;
[關鍵詞]農村體制;土壤養分;微量元素
[作者簡介]徐玉芙(1963—),女,湖北霸州市農業局,研究方向為農業技術推廣工作#65377;(湖北霸州 065700)
湖北省霸州市于1980年完成了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距今已有20多年,土壤普查的成果,為科學種田培肥改土提供了科學依據#65377;但改革開放以來,霸州市農村體制#65380;耕作制度#65380;種植結構#65380;肥料施入水平都發生了很大變化,耕地質量和土壤肥力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此,2005年,霸州市開展了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經過兩年多的運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65377;經過大量的化驗數據分析,20多年土壤養分發生了很大變化,具體情況如下:
一#65380;基本情況
霸州市地貌系永定河#65380;大清河兩河淤積而成,由西北高東南低的大二坡地形,及東西間狹長的帶狀河間洼地,及南部的洼淀和北部的一些古河道形成的緩崗共四部分組成#65377;永定河發源于山西太原漯頭山之天池,于燕門匯萬山之水#65377;因水流湍急泥沙無法下沉,流到平原時流速減緩,入固安后泥沙開始下沉,淤積抬高河床,從而造成霸州西部和東部地勢較高,土壤母質多為沙質和壤質,含有較多的云母片和黑黃色礦物質#65377;加泛濫沖積物組成了霸州北部緩崗,二坡地等地貌#65377;大清河發源于太行山東麓,支流繁多,流入白洋淀#65377;入淀后較粗沙粒沉積在白洋淀中,質地較細的粘粒,由大清河帶到霸州#65377;故大清河在霸州的沉積物#65380;質地粘重,多沉積于河間洼地和洼淀#65377;為沖積和湖積混合物#65377;按照土壤普查規范,經過1980年普查,全市土壤分為三個土類#65380;七個亞類#65380;十四個土屬#65380;五十六個土種#65377;三個土類是潮土#65380;沼澤土#65380;草甸土#65377;按照地勢地貌和土壤母質成因不同,全市可分為五個類區——西北部高上區#65380;東北部風沙區#65380;中部區#65380;溢流洼溢洪區和東淀滯洪區#65377;
二#65380;取樣
在全市范圍內取樣,該項目共涉及南孟#65380;岔河集#65380;堂二里等13個鄉鎮,356個村街,4000個調查點,4000個取土點,全部是耕層取樣,化驗項次18項,包括N#65380;P#65380;K#65380;PH值#65380;有機質及中微量元素等#65377;涉及的土類有潮土,亞類有潮土#65380;鹽化潮土#65380;沼澤化潮土,土屬有沙質沖積物潮土#65380;壤質沖積物潮土#65380;粘質沖積物潮土等6種,共涉及土種有粘質潮土#65380;中壤質潮土#65380;輕壤質底沙潮土等20個#65377;
三#65380;化驗方法


五#65380;比較情況
1#65380;有機質#65377;有機質平均含量為14.08g/kg,比1980年增加了33.5%,耕層最低值為4.55g/kg,最高值為39.05g/kg#65377;與1980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較二級地增加了0.8%,三級地增加了12.7%,四級地增加了0.7%,相應的五級地減少了6.8%,六級地減少了7.7%;與多年的耕作及增施有機肥有直接關系#65377;
2#65380;PH值#65377;PH值平均值為8.7,霸州市土壤均為微堿性,一般作物都能適應,PH與營養元素的利用率有關,氮素要求PH6—8為宜;鉀要求6—8;磷要求6.5-7.5,即中性或微酸性,霸州市不太適應,但可以通過管理和生物措施以提高磷的有效性#65377;
3#65380;全氮#65377;全氮平均含量為1.00g/kg,最低值0.3 g/kg,最高值 2.49 g/kg,與1980年比較耕層養分平均值增加了18.2%#65377;從分級比較情況看,一級地比1980年下降了1.1%,二#65380;三級地增加了27.3%,四#65380;五級地減少了18.7%;與有機質情況類似,養分含量高的耕地所占的比例增加了,而相應養分含量偏低的地塊所占的比例減少了#65377;
4#65380;速效磷#65377;速效磷平均含量為24.5mg/kg,最低值2.7 mg/kg,最高值99.0 mg/kg,與1980年比較耕層養分平均值增加了147%#65377;從分級比較情況看,磷的變化幅度最大,二#65380;三級地增加了31.8%;四#65380;五級地減少了42.3%#65377;說明農戶已經對磷的使用引起了足夠的重視#65377;
5#65380;速效鉀#65377;速效鉀平均含量為95.6mg/kg,最低值20 mg/kg,最高值430 mg/kg#65377;與1980年比較耕層養分平均值下降了35.3%#65377;從分級比較情況看,一#65380;二#65380;三級地減少了44.5%,同時四#65380;五#65380;六級地比例卻增加了44.4%,說明全市鉀含量豐富的土地所占比例減少了#65377;
6#65380;容重#65377;容重平均為1.39g/cm3,最低值為1.27 g/cm3,最高值為1.55 g/cm3,大部分容重都大于1.3 g/cm3#65377;全市土壤結構不算太好,土壤過于緊實,容重過大,孔隙度偏小,水氣不協調,最基本的措施應增施有機肥#65377;
7#65380;緩效鉀#65380;全鉀#65377;緩效鉀平均含量為702.97mg/kg ,全鉀平均含量21.54 g/kg#65377;霸州市全鉀#65380;緩效鉀含量較為豐富,但全鉀不能直接為作物吸收利用,可以通過一定措施使其風化,轉化為速效鉀,為作物吸收利用#65377;對于鉀含量不足的地塊,應以施用鉀肥為補充手段,全鉀作為儲備資源,也有一定價值#65377;
8#65380;微量元素#65377;銅平均含量1.72mg/kg,最低值0.19 mg/kg,最大值1.72 mg/kg,按照土壤化學診斷方法的豐缺指標,全市大部分土壤不缺銅;鐵平均含量8.86mg/kg,最低值1.75 mg/kg,最高值30.35 mg/kg,依據豐缺指標僅有0.8%的取土點含量低于2.5mg/kg,顯示缺鐵,全市絕大部分地塊不缺鐵;錳平均含量27.06mg/kg,最低值0.03 mg/kg,最高值70.04 mg/kg,所有地塊不缺錳;鋅平均含量1.51mg/kg,其中含量低于0.5mg/kg,僅占27.4%,依據豐缺指標可能缺鋅,這與第二次土壤普查全縣極缺的情況有所變化,說明隨著種植經驗的積累,農戶已意識到微肥的重要;硼平均含量0.43mg/kg,最低值0.02 mg/kg,最高值1.28 mg/kg,依據豐缺指標,有66.4%的地塊含量低于0.5 mg/kg,表現缺素,含量豐富的地塊僅占33.6%,所以全市總體情況看,大面積缺硼;硫平均含量19.39mg/kg,最低值8.97 mg/kg,最高值59.32 mg/kg#65377;
通過20多年的耕作,微量元素與1980年比較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錳#65380;鐵由原來的豐富變為部分缺乏,鋅由原來普遍極缺變為部分缺乏#65377;
通過對化驗數據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經過20多年的增施肥料和耕作,霸州市土壤有機質#65380;全氮#65380;速效磷呈上升趨勢,其中速效磷上升幅度最大,速效鉀#65380;微量元素含量呈下降趨勢,要奪取高產,提高效益,還要繼續培肥地力#65377;
[責任編輯: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