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在以抗戰建國為目的這一總的前提下,根據抗戰的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以及華北抗日根據地婦女自身的特點,黨對婦女干部的培養采取以下指導思想:堅持統一戰線的原則,貫徹“三三制”精神;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學習與生產相結合;堅持走群眾路線,注重調查研究,從而為德才兼備的婦女干部的培養指明了方向,為動員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為抗戰的最終勝利積蓄了力量。
關鍵詞 華北抗日根據地;婦女干部;培養;指導思想
作者簡介 劉中華,女,碩士,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天津 300071)
“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華北地區廣大婦女還沒有從封建社會的重壓下解脫出來,又受到了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摧殘,“比一般人民受壓迫受痛苦更甚的婦女們,應該比一般人民更堅決更勇敢地,為解除自己的壓迫痛苦而斗爭”。“中國婦女,只有在積極參加抗戰中,求得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才能獲得婦女的解放”。這就為婦女干部動員組織民眾特別是婦女支援和參加抗戰提供了可能,同時需要培養大批婦女干部開展抗戰工作。
在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矛盾的情況下,“培養干部的目的”,責無旁貸地是要培養“抗戰建國的人材”。培養制度和課程設置上,“實行以抗日救國為目標的新制度、新課程”。
在抗戰建國為目的這一總的前提下,根據抗戰的艱巨性、復雜性、長期性以及華北抗日根據地婦女自身的特點,黨對婦女干部的培養采取以下指導思想。
一、堅持統一戰線的原則,貫徹“三三制”精神
“婦女工作應當在統一戰線的原則下,進行社會的,家庭的統一戰線,同時要有堅定的原則和立場”。堅持統一戰線的原則,具體表現為對“三三制”精神的貫徹。婦女干部的培養方面,注重“培養、提拔黨和非黨婦女干部”。各級婦聯或婦救組織,還“必須引進大批非黨的婦女領袖或積極分子參加領導機關的工作,共產黨員最多不能超過三分之一。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毛澤東同志關于‘反對黨員把持包辦一意孤行,才能徹底肅清宗派主義的排外性’的指示,樹立民主作風,使婦聯或婦救真正成為團結各階層婦女的廣泛組織”。康克清在總結三年來的華北婦女運動也強調“在展開工作的時候,吸收地方上有名望士紳的家屬參加,對于開展工作是有利的,這不但能吸收更廣泛的人參加婦女工作,而且在開始還能打破某些婦女對婦救會疑惑的心理”。
事實證明,“只有在堅持統一戰線的原則下,婦女工作才能有它光明的前途。婦女工作是偉大的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關起門來包辦可以成功的;它與其它各種群眾工作有著血肉相連的關系,他們彼此是相互幫助相互發展的。婦女慰勞工作有很大的成績。廣大勞動婦女主動團結動員了上層婦女,是她們同力合作取得的”。在統一戰線的原則下,進行優秀的勞動婦女和上層婦女的全面動員,促使華北婦女界發揮出偉大的力量。
二、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學習與生產相結合
由于在戰爭年代,參加革命的婦女干部缺乏系統學習革命理論的機會,在對這些婦女干部進行培養時,適當增加對這些理論的傳授。學習的內容包括社會發展史、新三民主義、論持久戰、民運工作、統一戰線、黨的知識、黨的性質、黨的任務和黨員權利及義務的教育,同時還講抗日救國的道理,婦救會在抗日救國中的作用及黨員在婦救會中的作用等,教員是由各培養組織負責聘請,還有的請當時的領導人來講課作報告。如周恩來、劉少奇、楊尚昆等領導人曾為八路軍學兵隊學生作報告。一般是婦救會或其它培養婦女干部的組織的負責人同時擔任教員,或者另外聘請教員。教材有根據地邊區政府教育科規定的干部教育材料,以及毛澤東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論持久戰》等著作,還有教員根據已有理論和時事政治自行編寫的。通過學習,婦女干部掌握了一定的革命理論,更加堅定了抗戰必勝的信心。
婦女干部培養的另一大任務是培養具有專業技能、能夠做實際工作的人才。針對婦女工作的需要,培養婦女干部的生產技能,如紡線織布,生育、接生的有關知識和技能,以及自衛斗敵的軍事技能等。這些技能對于開展工作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在根據地,婦女群眾甚至婦女干部生產時還是舊法接生,嚴重危害婦女的身體健康,同時嬰兒的死亡率也很高,有一部分婦女干部接受了婦嬰衛生知識的訓練,除了在訓練班學習外,有條件的甚至被安排到醫院進行實習。
軍事技能教育軍事素質上,為了適應發展著的戰爭需要,隨時擴充軍隊,鄧穎超要求廣大婦女干部還應接受軍事訓練,參加軍事工作。她強調:“訓練的基本內容,除了一般的抗戰常識、革命理論外,還要有專門職業的和生產技能的訓練,普及的軍事常識,游擊戰術,防空防毒,看護常識等訓練。除了普及的一般的軍事化學常識外,還可以吸收熱心抗戰、身體健康的知識婦女參加軍事技術(例如飛機、坦克的駕駛和修理等)的專門學校”。
軍事方面的教育包括放哨盤查、防空防毒、偵察報告、堅壁清野、制式教練、游擊戰術等。這些教育在晉察冀邊區婦女自衛隊干部的訓練中尤為顯著。
三、堅持走群眾路線,注重調查研究
武漢、廣州失守后,抗戰的中心由大城市轉入廣大的鄉村,占全國最大多數的農村婦女的作用日益重大。加之,由于戰爭的破壞,許多城市中的女工和職業婦女流落到農村,“這樣就給了動員農村婦女以必要的前提和有利的時機,使中國婦女運動大踏步地深入到有最廣大婦女群眾的農村去”。
一九四一年,中央婦委、西北局聯合組成的婦女生活調查團專門請毛澤東作了《關于農村調查》的講話,指導婦女干部進行農村調查。毛澤東在講話中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對農村調查應持的正確態度和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論斷,并指出“我們的調查是面向下層,而不是幻想。同時我們又相信事物是運動的,變化著的,進步著的。因此,我們的調查也是長期的”。調查工作,是“要有耐心地、有步驟地去作,不要性急”。毛澤東并著重講了調查研究的階級分析法和辯證分析法。這次講話對缺乏調查經驗的婦女干部起到了指點迷津的作用。
為了使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婦委又進一步下達了《中央婦委令各級進行調查研究工作》的指示,提出“每個邊區完成三至四個縣的調查,每個縣至少要完成二至三個鄉的調查。選擇縣和鄉的典型者為標準。報告的材料,務求詳細具體”。
反之,如果工作中“缺乏實事求是的精神,缺乏充分的群眾觀點,缺乏深入下層、埋頭苦干、與群眾打成一片的工作作風”,“沒有切實調查研究婦女的具體情況,不深知她們的情緒,不顧及她們家務的牽累,生理的限制和生活的困難,不考慮當時當地的婦女能做什么,必須做什么,就根據主觀的意圖去提出婦女運動的口號,規定計劃,成立團體”,勢必會造成“工作一般化,組織形式化,缺乏真實的群眾基礎”。
例如,“一個農村勞動婦女上臺作競選演說,一般婦女聽得入神,鼓掌擁護,因為這個人是她們中間的一個,說的是她們的言語,了解她們的痛苦,代表了她們的要求,所以群眾愛戴她,了解她。一個高級婦女干部來巡視村中婦女工作,和群眾見面講話,而大家便感到勉強乏味,表現疲勞,這說明了干部大眾化的重要”。
因此,黨一方面注意使知識分子的婦女群眾化,另一方面注重培養在婦女運動中涌現的工作積極的當地婦女干部。以有利于調查工作的深入開展。農村出身的婦女干部,“雖然文化程度很低,但是她們工作熱情很高、熟悉當地的情形,經過一個時期的鍛煉,就能夠成為優秀的有能力的干部,而且由于她們能接近群眾,善于與群眾打成一片,因而也就更容易為群眾所愛戴,而成為群眾的真正領袖”。
四、結語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了中國共產黨正確的思想做指導,華北抗日根據地婦女工作才能開展得有聲有色。這一時期,華北抗日根據地各級黨組織先后在晉察冀邊區、晉綏、山東等地開辦多種類型的婦女干部訓練班和各類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婦女干部。在各級婦聯或婦救會組織的領導下,在婦女干部的動員下,華北抗日根據地民眾尤其是廣大婦女的抗日熱情高漲起來,她們積極學習文化、參加生產、鼓勵丈夫和兒子參軍,有的年輕婦女甚至也投身到戰斗中,從而為抗戰提供了強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