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對正確理解新時期農村教育的內涵提出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并就構建符合新時期農村發展實際的農村教育體系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 農村教育;三農問題;新型農民
作者簡介 王平高(1966—),男,江西省東鄉縣長林中小學,中教一級職稱。(江西東鄉 331800)
農村教育,是在農村地區對各個年齡段農村人口實施的包括農村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在內的各級各類教育與各種形式教育的總稱。隨著支農惠農政策的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也越來越快。但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緩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經濟差距擴大的趨勢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其原因在于農村教育落后,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不高,從而造成農業生產能力低,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因此,發展農村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期提出的新要求。
一、正確理解新時期農村教育的內涵
研究新時期的農村教育,應著重從農村教育的服務對象與服務目的上理解和把握農村教育的本質內涵。
1 農村教育不是簡單的農業教育。農村教育不是簡單地面向農業的教育、面向農村的教育、面向農民的教育,而是服務于農村人口發展的教育,因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村人口的發展。農村教育是一個歷史概念,在本體價值上,農村教育能夠存在的主要理由是因為存在“城鄉二元結構”。,存在著占全國人口絕大部分的農村人口。農村教育的全部問題,可歸結為農村人口的全面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發展最終所要求的是人的素質的改變,這種改變是獲得更大發展的先決條件和方式,同時也是發展過程自身的偉大的目標”。農村的發展關鍵在于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
農村教育“為農服務”,強調的是為經濟發展服務的工具性功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這種教育模式可能會在短期內產生效用,但不利于農村教育和經濟的長期良性發展。教育的本體性功能是要傳遞給受教育者知識技能,培養他們的個性、適應力、創造力、價值觀、道德觀、理想和信念。
2 農村教育主體是農村人口。農村教育應該是面對全體農村人口的教育,而不應是針對特定人群的教育。農村“兩基”教育、“三教統籌”,更多的是關注青少年和青壯年人口的教育,缺失對低齡幼兒、婦女、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教育關懷,不符合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教育發展方向,有違堅持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訴求。
3 農村教育不能以學歷教育為主。農村教育形式不應僅重視學校正規學歷教育,更應該倚重各種非正規學校教育,如業余培訓、社區教育、成人教育。從歷史的角度看,農民不是一個職業,眾多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從來都不用經過專門教育或專門培訓;從經濟的角度分析,因為得不償失,沒有人認可花費大量時間或財力“培養”自己當一個農民,也不需要拿什么學歷做“當農民”的敲門磚;農村孩子來上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脫離“農業”,而不是成為更好的農民。因此,指望農民人人有學歷、高學歷是極不現實的想法。從農村受教育需求的實際出發,以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生活品質為宗旨的各種行之有效的農村非學歷教育形式應當得到充分重視。
二、構建符合新時期農村發展實際的農村教育體系
從當前我國農村的教育情況看,農村教育落后、勞動力整體素質低。我國農村勞動力有4.9億,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僅占11.62%,系統接受農業職業教育的農村勞動力不到5%。這種狀況如果不能及時改變,將會制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的如期實現。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把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強大的人力資源優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艱巨任務。
1 進一步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農村九年義務教育是提高農村孩子的科學文化素質,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后繼力量的前提和基礎。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從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農村義務教育作為整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優先領域,率先發展;落實國家有關農村義務教育的政策,徹底改變“義務教育不義務”、“農民教育農民辦”的情況,增加農民子女受教育的機會,決不能再產生新的文盲、半文盲。加大對教育重要性的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正確認識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使農民高度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徹底改變“讀書無用論”的錯誤思想觀念。加快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城鄉教育體制,提高教師素質,使城鄉學生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
2 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組織實施對農村勞動力的免費培訓工程,培養出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中堅力量。通過舉辦各種免費的技術培訓班,重點抓好對青年農民的以科技為主的綜合培訓工程,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堅力量。農業科技人員要堅持走到田間地頭,把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送到農民手里,手把手地教會他們。建立專項技術培訓資金,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讓他們掌握致富技術,增強他們科技致富的能力。要面向城鄉勞動力市場需求,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發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提高農民就業本領和適應市場經濟社會的能力,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速度。
3 針對農村進城務工青年開展市民素質教育。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和農村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農民進城務工或者轉變為城市居民的人數日益增多。因此,通過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市民素質教育,樹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公德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使農民適應現代城市、城鎮的文明要求和生活節奏,以新的文明理念全面融入現代城市生活。
4 廣泛開展市場觀念教育。教育引導廣大農民破除計劃經濟、小農經濟的思想,牢固樹立起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市場觀念、競爭觀念,增強發展意識。強化農民參與市場、社會化協作、一體化、規范化經營理念,提高經營管理能力。破除單一國有的舊觀念,樹立自主創業、多元就業的新觀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樹立先就業、后擇業觀念。破除好高騖遠、追大求全觀念,樹立有活干、有合法收入就是就業的觀念;破除老守田園的舊觀念,樹立走出去闖天下的新觀念。
5 深入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民主素質教育。加強傳統美德教育,傳承中華民族傳統優秀美德,破除迷信,以“小家”的和諧構筑“大家”的和諧;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他們擺脫小農意識,增強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形成良好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意識,做到顧“小家”,更要顧“大家”。
大力開展農村普法教育,加大《憲法》、《民事訴訟法》、《計劃生育法》、《治安處罰法》、《土地管理法》等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采取法律講座、法律培訓、現場說法、臨時法庭等方式,對群眾進行法制教育和法制培訓,增強農民的遵紀守法意識,教育農民依法經營致富、運用法律手段表達自身的利益需求和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切實抓好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工作,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做到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尤其是財務公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6 高度重視農村共產黨員教育。加大對農村共產黨員的教育培訓力度,充分發揮農村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在農村共產黨員中認真開展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活動,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論素質,增強黨性修養,使農村共產黨員在思想上保持純潔、在政治上保持立場堅定;加大對農村共產黨員的政策、法律和業務知識培訓,提高其依法辦事的能力和效率;加大對農村共產黨員先進科技的培訓,增強其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本領和能力;進一步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的同志選拔到基層黨組織領導崗位上來,尤其是要注重對青年人的教育培養,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充實新鮮血液,不斷增強其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充分發揮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
責任編輯: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