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扶貧開發的重大決定,適應當前扶貧開發的新形勢,順應千萬貧困農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既是對改革開放三十周年的最好紀念,也是開創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做好推進農村扶貧開發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扶貧開發工作新局面。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而首當其沖的就是農村貧困地區。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穩定就沒有全國繁榮穩定,沒有貧困農民的脫貧致富就沒有全國農民的小康更沒有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由于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我市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770.9萬元,加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絕對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人數由1985年登記造冊的11萬多人下降到2007年底的4784人(含低收入人口)。以往的工作雖然成績輝煌,但要清醒地看到新階段我市沒有國定貧困縣,只占到全市15%的省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和只占到全市6%左右的省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不少地處自然條件惡劣、生產生活條件較差、交通極不方便的地區,解決溫飽問題難度并不輕,加上它們抵御災病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脆弱隨時都會返貧,再加上實行新的扶貧標準和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并實現脫貧致富的任務在我市依然繁重。
扶貧模式需要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創新,及時補充新的“血液”。從當前的扶貧形勢看,我市有三大特點:
——在發展階段上,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末,全市將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包括低收入戶在內的廣大農民將過上更加寬裕的小康生活。
——在發展要求上,現時的扶貧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消除貧困,不斷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
——在發展內容上,現時的任務主要是鞏固扶貧成果,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是要縮小貧富差距,從而使社會安定有序,農村群眾安居樂業。
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我市的扶貧開發工作必須創新思路,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中心,突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激活內在生產力,努力把低收入人口和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村的發展速度提上來。扶貧最終目的是根治貧困,不能滿足于做表面文章,局限于定期或不定期的給錢給物。不僅要努力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更應把工作重點放在培養貧困地區的內在生產力和培養貧困群眾發展致富能力上。以開放性思維開展扶貧,跳出扶貧看扶貧,通過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村能人大戶,實行以企帶村、以強帶弱、以一帶百,先富幫后富。著眼于徹底消除致貧根源,看力激活貧困地區內在生產力;著眼于由低效扶貧向高效扶貧轉變,圍繞成效推進創新,不斷提高扶貧資源的使用效益。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