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全體會議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回良玉在會上指出,根據中央關于實行新的扶貧標準、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的要求,我國扶貧開發范圍進一步擴大,扶貧開發工作任務更加繁重。回良玉強調,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推進新階段農村扶貧開發作出了重要戰略部署,我們要全面貫徹執行,深入研究重大問題,細化實化政策措施,扎實推進扶貧開發各項工作。一是把研究完善國家扶貧開發戰略和政策體系作為當務之急,確保如期實現《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提出的奮斗目標和任務,同時及早謀劃2010年以后的扶貧開發工作。二是把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作為根本保證,積極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三是把盡快穩定解決扶貧對象溫飽并實現脫貧致富作為首要任務,盡快完善扶貧對象擴大之后的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確保落實到戶到人。四是把提高農村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作為工作重點,不斷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五是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作為優先地帶,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國務院扶貧辦網)
范小建會見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格林伍德勞倫斯一行
2008年11月17日,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副組長、扶貧辦主任范小建會見了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格林伍德勞倫斯一行,雙方就目前亞行與我辦的合作情況及如何在扶貧領域建立新的伙伴關系等問題交換了意見。
范小建首先對格林伍德副行長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并對雙方合作情況及成效進行了回顧。他說,亞行是扶貧辦開展國際合作的重要伙伴之一,多年來一直關注和支持中國的反貧困事業,2003年亞行與中國財政部簽署的《扶貧合作協議》是中國政府與國際機構簽署的針對挾貧的專門性文件,確定了亞行援助中國的戰略目標以及合作方式和領域。中國政府與亞行在扶貧領域開展的合作項目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方對此表示滿意。
格林伍德副行長簡要回顧了亞行與中國在扶貧領域所開展的八個項目的實施情況,并對這些項目所取得的成果表示滿意。
雙方還就下一步合作交換了意見,都表示將大力支持和推進東西扶貧協作貸款項目等新項目的準備工作,共同促進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的區域性減貧交流平臺建設,進一步推動中國扶貧經驗國際化。
(國務院扶貧辦網)
王國良出席全國移民扶貧經驗交流暨培訓會議并講話
2008年10月31日,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王國良在洛陽參加“全國移民扶貧經驗交流暨培訓會議”時指出,各地在完成搬遷扶貧戶搬出大山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后,要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確保農民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他要求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要統籌考慮搬遷扶貧村的進一步發展、貧困戶搬遷后增加產業門路的問題,引導農民通過提高種植、養殖業的規模和檔次,以增加收入。要通過培育特色產業和勞務輸出培訓,為搬遷扶貧村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產業支撐,使外出務工人員由過去低收入的打粗工者,變為相對高收入的靠技術賺錢者。加強對搬遷扶貧戶的管理,做到戶戶有致富項目,所有搬遷戶都有致富檔案。選派大學生村官到搬遷扶貧村任職,培養有頭腦、懂致富的帶頭人,帶領村民致富。
(國務院扶貧辦網)
政府向非營利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研討會在京召開
2008年11月25日,由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召開的政府向非營利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國務院財政部、商務部、科技部等有關部門及相關領域專家,亞洲開發銀行駐華代表處相關負責人及專家,部分省市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及社會組織代表等參加了研討會。江西省扶貧辦主任張志豪應邀出席并代表發言。
研討會就“中國政府公共服務購買”項目課題研究成果進行展示和研討,政府向非營利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國際經驗及中國地方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的實踐進行介紹和研討。研討會還就政府向非營利組織購買公共服務的有關政策及發展態勢進行了深入討論。
張志豪在作題為《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合作的有益探索》典型發言中,首先介紹了在江西實施的政府和非政府組織合作開展村級扶貧規劃試點的技術援助項目的背景、主要內容及進展、主要成效及意義。對于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的發展,張志豪提出,國家要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鼓勵NGO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規范NGO的行為,特別要大力發展草根性NGO,以適應政府職能轉變和基層社會建設的需要;政府要認真疏理適合NGO的職能,有計劃、穩妥地把這部分職能逐步轉移給NGO,使NGO通過發展承擔更多的社會建設職能,加快我國社會建設步伐;要建立和不斷完善對NGO的監管體系,使NGO步入健康發展的軌道;政府與NGO合作的試點要繼續下去,并加大技術投入,使試點成效更顯著,為政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服務。
(江西省扶貧辦政策法規處龔亮保)
中泰華威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捐贈全南縣2628萬元醫療設備
2008年10月28日,中泰華威國際投資有限公司、“雨露計劃、中泰華威行動”健康扶貧辦公室在全南縣舉行捐贈儀式,向全南縣捐贈價值2585.6萬元的醫療設備。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平出席捐贈儀式并致辭。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書記處原書記、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李永海,市政協副主席雷漢生,中泰華威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李清友,全南縣主要領導等出席捐贈儀式。
“雨露計劃·中泰華威行動”是由國務院扶貧辦主辦,全國貧困地區干部培訓中心和中泰華威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承辦,旨在提高貧困地區勞動者素質、促進就業、增加貧困農民收入的公益活動。中泰華威國際投資有限公司作為發起企業,計劃在5年內捐資5.1億元人民幣幫助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此次捐贈的醫療設備包括彩色B超、腫瘤消融系統、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和8部救護車等高能精密醫療器械。這些設備使全南縣的整體醫療設備水平提高到了全省、全市同行業的先進水平,將有效促進全南縣提高疾病診斷能力,降低疾病診斷成本,緩解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江西省全南縣扶貧辦王文勝)
南豐縣構建社保體系著力改善困難群體生活
今年上半年,南豐縣做出提高農村五保對象供養標準的決定,其中集中供養由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到1920元,分散供養的每人每年提高到1200元。目前,南豐縣已把1.31萬人納入城鄉低保對象,基本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關注新農合參合對象范圍的擴展,把全縣20.3168萬人納入新農合,累計讓22.07萬人次享受新農合基金補償,發放基金1800.32萬元;建立困難家庭接對幫扶活動,使全縣1.12萬的貧困孩子如愿升入高中、中專、大學就讀,1.5萬余人得到就業扶助。今年以來,該縣開辟的“再就業減免稅收審批工作綠色通道”,已落實下崗失業人員稅收優惠32戶,減免地方稅費67.32萬元。
(中共江西省南豐縣委宣傳部 朱樹群 魏志堅)
江西省贛縣王母渡鎮積極推進“真扶貧、扶真貧”工作
王母渡鎮扶貧開發工作以“一體兩翼”為重點,以穩定解決絕對貧困人口溫飽和增加低收入貧困人口收入為目標。創新機制,整合資金,狠抓落實,進一步務實農業發展基礎。極大地改善了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實實在在地做好“真扶貧、扶真貧”這篇強農惠農文章。一是整村推進項目發展態勢良好。王母渡鎮在整村推進項目實施中創新工作思路,突出群體建設和示范帶建設,有效整合了新農村建設、產業發展建設等方面的資金,充分發揮了扶貧投入的聚合效應。在已批準實施的3個整村推進項目中,實施項目示范帶建設1個項目點,實施項目群建設4個點,項目總投資65.8萬元。項目覆蓋村級公路建設、果業開發、農網改造、水利設施建設、人畜引水工程、民房美化亮化、種養業和村文化活動建設等內容。二是信貸扶貧成效明顯。1—9月份,王母渡鎮完成了2008年250萬元小額信貸資金和30萬元財政貼息扶貧到戶貸款試點資金的回收工作;爭取和組織發放扶貧到戶貸款資金280萬元,為全鎮18個村委會的131戶有發展潛力的農戶提供了資金支持,及時解決了農戶春耕生產、發展增收致富產業的資金缺口,預計可為獲貸農戶戶均增收600元左右。三是著力實施產業扶貧,開創扶貧開發新模式。圍繞縣委、政府加快鄉鎮區域經濟發展的意見,王母渡鎮制定了實施方案,在潭埠、上排、下排、大陂、岐嶺發展萬畝果業。四是勞務輸出再創新高。1—9月份,全鎮共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5567人,其中省外輸出3671人,省內輸出1896人,并繼續做好外出務工人員的跟蹤服務工作,使他們安心務工。
(汪曉明)
國家扶貧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五年增幅超6%
從2002年到2007年,全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從2820萬減少到1479萬,低收入人口從5825萬減少到2841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五年實際增幅在6%以上,高于全國農民平均水平。同時,我國的扶貧開發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傳統致貧因素和新增致貧因素交織在一起。低收入以下貧困人口中,剛剛解決溫飽但不穩定的占2/3,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的同時返貧問題越來越突出;自然災害頻繁依然是農村致貧返貧的主要因素之一;市場因素帶來的風險,危及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社會性、政策性致貧因素也在增加。
(江西省南昌縣民政局吳紅萍)
余干縣多項舉措確保移民對象“選定關”
自2004年以來,江西省余干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精心組織,科學部署,采取多項舉措確保移民對象“選定關”,真正做到好事辦實,實事辦好。一是實實在在下鄉村、進農戶搞好移民搬遷的對象調查摸底工作。二是嚴密地制定好移民搬遷的規劃實施方案。三是借助“散發宣傳單、村務開欄”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移民扶貧的惠民政策,使廣大干部群眾知道誰可以搬,誰不可以搬。四是在上報、審批搬遷對象之前。深入移民戶原住處仔細察看,并進行拍照留底,然后再上報。五是堅持“戶主自愿申請的原則,村加注意見,鄉鎮嚴格審查、把關定對象,縣移民辦與當地派出所工作人員對照戶口簿復審核查”的程序,最終確定移民對象,并以鄉村為單位實行“三榜公示”,以接受廣大老百姓的監督。通過上述多項舉措,確保了移民對象“選定關”,真正做到符合政策的一戶沒漏,不符合的沒錯搬一戶,且五年來無一例因對移民搬遷工作不滿而上訪的事例。
(江西省余干縣扶貧辦 萬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