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7年起,江蘇省委、省政府為進一步探索“五個一”扶貧機制(一個扶貧指導員駐村、一個科技特派員掛鉤、一個工商企業幫扶、一個發達鎮村結對、一個主導產業帶動),決定組織工商企業與全省1011個經濟薄弱村開展結對幫扶活動。江蘇省淮安市正確理解省委、省政府的戰略意圖,迅速轉變傳統扶貧模式,樹立扶貧新理念,實施掛鉤新舉措,努力放大村企結對幫扶的長遠效益,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83家企業與183個省列經濟薄弱村簽約結對幫扶,其中南京市企業16家,揚州市企業1l家,淮安市內企業156家;已落實總投入1484萬元,其中產業項目投入899萬元,基礎設施投入391萬元,社會事業投入194萬元;正在商談項目57個,總投入680萬元。預計今年結對幫扶村平均可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6萬元,對農村人均年純收入低于2500元的絕對貧困人口脫貧貢獻率將達到20%以上。
創新“一個理念”
創新“一個理念”就是把“根”留住的理念。在過去的扶貧工作中,幫扶單位往往習慣于訪貧問苦、捐錢捐物,或者幫助修建道路、電站、衛生室、橋涵閘壩等基礎設施,不少被幫扶村干部也喜歡來現的、習慣于伸手要錢。其結果是扶貧工作年年搞,村里狀況就是難見好。原因是傳統扶貧模式只有短期即時效益,沒有長期衍生效益,沒有真正把“根”留住。經過總結和反思,我們認為,傳統扶貧模式盡管有其特定功效,但是在村企結對幫扶中不宜采用,因為省里這項決策的追求目標是長期效益,而決不是短期效益。所以,我們向全市負責村企結對幫扶“一條線”的同志提出,必須樹立把“根”留住的新理念,并得到了幫扶企業的普遍認同和支持。
突出“兩個增收”
就是突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和絕對貧困人口增收,這是我們根據經濟薄弱村的特點作出的抉擇。經濟薄弱村基本特點有兩個:一是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幾乎全都為零,既沒有錢濟貧解困,更沒有錢興建、修建公益事業,所以越來越弱;二是絕對貧困人口較多,而且絕大多數低技能、高年齡,既搞不了高效農業,又走不出去打工,所以越來越窮。因此,我們把“兩個增收”作為村企結對幫扶的重中之重加以突出,并用“一舉兩得”的辦法加以統籌解決,這就是:盤活和擴大村級集體資產。具體做法是:引導企業把訪貧問苦的錢和幫助修橋修路的錢集中起來新建標準廠房,發展以“兩棚一舍”(蔬菜大棚、家禽大棚、豬牛舍)為主要內容的高效農業。或者把村里閑置舊房改造成創業點,產權歸村集體,出租給能人大戶,吸納貧困農戶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實現“鄉里得稅金,村里得租金,農民得薪金”的多贏局面。
力推“三類典型”
圍繞“兩個增收”,樹立各種典型,靠典型引導,用典型推動:一是村企合作發展高效農業典型。華能淮陰電廠投入12萬元為楚州區仇橋鎮高仇村建設240m2蘑菇房對外承包,帶動5名特困人口務工,人均年工資收入1萬元,村集體年租金收入1.2萬元。南京中央商場投資10萬元為淮陰區西宋集鎮合興村建設15個鋼架大棚,承包給村里貧困戶搞大棚蔬菜,戶均收入8000元,村集體年收入租金1萬元。目前,全市已有38家企業幫助結對村建成日光溫室、鋼架大棚471個,帶動近700多名貧困農戶勞動力從事和參與發展高效農業,增加種植和工資性收入376萬元。二是村企合作發展規模養殖典型。華夏銀行南京分行投入40萬元,幫助淮陰區吳城鎮堡工村建成生豬立體養殖小區,吸納15名貧困農民就業,月工資超千元,村集體年承包費收入8萬元。淮安市君泰食品有限公司幫助淮陰區劉老莊鄉9個經濟薄弱村,利用整村推進資金建成標準鴨舍110幢,產權歸村集體所有,公司提供鴨苗、飼料、技術和防疫,簽約保證每只肉鴨飼養42天獲純利1.5元,村里向養殖大戶收租金每棟每年1500元,年增加村集體收入16.5萬元,吸納200名貧困農民就近務工,年增加工資性收人近200萬元。目前,全市已有3l家企業幫助結對村建成養殖棚舍405幢,帶動1000余名貧困人口參與發展規模養殖,年增加工資性收入600萬元。三是村企合作創辦村級創業點典型。淮鋼集團投資85萬元幫助盱眙縣穆店鄉團結村建成壓制水泥磚廠對外招標承包,吸納本村貧困農戶勞動力25名,人均月工資900余元,村集體年承包金收入8.4萬元。淮安供電公司投資15萬元,幫助淮陰區劉老莊鄉姜莊村建成500m2標準廠房,引進揚州邗江大宇服飾廠,下半年將再建標準廠房2000m2,預計用工250人,該村農民人均收入可增加1000元,村集體年租金收入將達8萬元。平安財險淮安分公司投入3萬元,改造淮陰區劉老莊鄉南營村舊村部和廢棄小廠,幫助引進明達玩具廠,就近用工150人,人均月薪近1000元。南京雨潤集團、蘇寧電器、金陵藥業等企業分別投資不少于20萬元幫助結對村新建標準廠房。目前,全市已有14家企業幫助結對村建成標準廠房和村級創業點14個,帶動1500名貧困人口打工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1500多萬元。
強化“四項措施”
為了確保經濟薄弱村和工商企業能盡快牽上線、搭上橋、結成對,真正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迅速行動起來,我們要重點強化四個方面的措施:一是互動形成共識。加強對市內企業的宣傳引導,要求經濟薄弱村所在鄉(鎮)領導帶隊主動到企業上門聯絡,并通過邀請企業參加集中對接活動,把村企雙方的認識統一到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對于省屬和南京市、揚州市的幫扶企業,要求由縣(區)或市直部門領導帶隊上門聯絡。二是互商確定項目。要求被幫扶村所在鄉(鎮)或縣(區)部門在村企接觸后,根據企業經營特點和村里資源優勢、產業布局等實際情況,在深入調研基礎上,拿出方案和項目,與企業反復溝通、商量,確定符合雙方意愿的幫扶項目。三是互惠實現雙贏。要求被幫扶村和所在鄉(鎮)樹立“雙贏”思想,在接受企業幫扶的同時,千方百計地為企業發展服務。淮安正大集團、淮安溫氏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結對幫扶后,淮陰區、盱眙縣等縣(區)主動為企業解決基地建設、新廠區用地等問題,極大地鼓舞了企業參與幫扶的積極性。對于暫時還未找到共贏點的結對村企,要求新聞媒體加強宣傳,幫助企業樹立形象,提高美譽度。四是互管保證質量。企業提供幫扶項目資金進入財政專戶,由省、市委駐縣(區)扶貧工作隊和縣(區)扶貧辦共同管理,按項目建設進度撥款,確保資金專款專用。省、市委駐縣(區)扶貧工作隊協調和督促企業承諾資金按時到位,縣(區)扶貧辦和經貿委負責監督項目建設質量。項目建成后,企業在提供經營指導的同時,對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使用有監督和建議權。
[作者簡介]張新民,男,江蘇省淮安市扶貧辦副調研員、處長;張春建,男,江蘇省淮安市扶貧辦科員。
責任編輯: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