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全國各地的迅速推進,使廣大農村著實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無疑為承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村落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及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一些古村落傳統的建筑風貌、淳樸的人文環境等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作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綜合體的古村落一旦毀壞至極,便意味著千百年來經過人們世世代代傳承的厚重歷史的損害,文化積淀的消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必須切實保護好千百年來形成的文化遺產和文化傳統,走出一條保護古村落、建設新農村的和諧發展之路。
一、歷史文化古村落保護面臨的種種問題
大家都知道古村落形成不易,但現實中古村落被破壞卻輕而易舉。完整的古村落、古民居幸存者甚少,其現狀令人堪憂,在保護古村落中存在諸多問題。
1、盲目拆舊建新,一些歷史古建筑受到破壞。新農村建設中,文化遺產保護問題不能回避。一些地方把新農村建設片面理解為新村建設,結果許多古建筑在蓋新房、建樓房的大拆大改大建中遭到破壞。另外,隨著農村經濟的繁榮,作為古村落主體的農民富裕之后,認為鄉村傳統建筑是“土氣”,人們追“新”求“異”,喜歡蓋高樓,顯富有,村民紛紛營造新房或盲目將舊房翻新,不是因地制宜推廣適合本地風土人情的新戶型,而是用西洋的建筑充斥鄉村。
2、保護意識淡薄,古村落保護監管措施缺位。一方面農民群眾是保護歷史古村落的主要力量群體。但有關這方面的宣傳教育力度不夠,輻射面不廣,加之農民受本身文化水平有限,改善生活條件的迫切愿望影響,從而對保護珍貴遺產資源的認識模糊,網絡上屢屢報道許多古建筑的構件被賣被盜,古建筑遭破壞無人問津的現象。也有的村民認為老房、舊房就是落后的象征,肆意拆除,出現“遇村拆建,逢莊粉墻,凡路水泥化”千村一面的局面,使歷史古村落陷入了“有文脈沒文化”的尷尬。另一方面鄉村兩級是古村落的直接管理者,也是直接保護者,其思想認識還不到位。有些地方受不良政績觀影響,盲目跟風,急功近利,對一些村民破壞和毀滅古村落不聞不管。
3、過度旅游開發,古村落受毀于商業化。不可否認,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對保護古村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過度開發也會出現眾多弊端。有的餐飲設施、賓館和道路交通規劃建設破壞了古村落的整體性。尤其令人擔憂的是,當古村落成為“景區”后,古樸而富有傳統的鄉風民俗受到市場經濟和現代文明的沖擊,大量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在追求短期效益下被破壞。
4、經費支撐短缺,古村落有效保護較難。古村落的保護建筑多,年年有殘損,年年需修繕,否則就難以做到保持古村落的完整性。但現實情況是各級財政文化遺產保護經費有限,且大多沒有年初預算,造成許多古村落、古民居因缺乏保護經費而得不到有效保護和修繕,同時保護應急機制建立也難,一旦出現古建筑突發性破損,常常束手無策。
二、歷史文化古村落保護與開發的對策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村莊治理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今年5月份,江西省委書記蘇榮在贛南調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時,要求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保護、開發、利用歷史文化結合起來,積極開發古村落等歷史文化遺產,促進農村文化旅游業的大發展。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成為高層的共識。以寧都縣為例,眾多的歷史文化古村落分布在370余個自然村。據統計,寧都縣內革命舊址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舊址1處,省級重點保護舊址7處,縣級重點保護文物單位6處,尤其是縣內眾多的宗祠文化村、客家文化村、紅色文化村大多分布在鄉村。寧都縣從新農村建設啟動以來,對古村落的保護就非常重視,目前已列為重點保護古村落近60余個,其中百年宗祠文化的村落20余個,百年客家文化村落有15余個,老一輩革命家曾經戰斗的紅色村落10余個,其它古文化村落10余個。筆者結合寧都縣對古村落保護與開發的實踐,作了幾點粗淺思考:
首先,要完善古村落保護的組織領導機制。古村落保護既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也是“古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加強對古村落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一要提高全民的古村落保護意識。除了從事古村落保護的專業部門、規劃工作者等,要把普及鄉土文化保護與延承的教育作為一項全民素質教育內容,常抓不懈。廣大農民群眾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力量,也是農村古村落保護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要指導農村制定古村落保護的鄉規民約,建立古村落保護隊伍和傳承隊伍,引導和鼓勵農民群眾參與古村落保護。寧都縣為宣傳古村落保護的意義,在廣大農民和第一線的基層干部中進行此項教育,讓干部認識到古村落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是民族凝聚力和進取心的重要源泉,保護古村落,目的是要使整個地區的文化精神、文化氣息得到傳承、延續和創新。二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摸清家底。要對轄區內文化遺產資源進行全面普查,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遺產分布情況、所處環境和保護現狀,按照標準,甄別有價值的歷史文化古村落和傳統鄉土建筑,予以公布并開展保護工作。出臺“古村落”名錄,為加強保護夯實基礎。三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古村落保護管理辦法。從各地實際出發,制定古村落管理(包括安全管理)辦法,提出保護要求,明確責任主體,建立保護機構。四要理順并完善體制。要加強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力量。寧都縣組建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時,把建設規劃局、發改委、文化局、旅游局等相關部門列為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重要成員,且新農村建設辦公室內設村鎮建設組,村鎮建設組內設立古村落保護與開發科室,抽調專業人員一起辦公,指導古村落的保護與開發工作,形成嚴密的古村落保護組織機構。
其次,要落實古村落保護規劃編制機制。科學的規劃必須建立在對現有資源科學評價的基礎上,堅持“自然、人文、生態”為價值判斷的基本原則,按照“尊重歷史、尊重現實、修舊如舊、體現特色、提高品位”的要求,根據不同村落類型,分類建立評價模式,專門編制鄉土文化保護規劃。寧都縣在編制古村落規劃時,不論是否列入歷史文化名村,在編制新農村規劃中都應有鄉土文化保護專項,其內容可涉及歷史沿革、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諸多方面。對未有效進行此項規劃工作的村莊規劃可認定規劃不過關。歷史文化名村除要進行傳統建筑風貌保護外,還應挖掘其精神文化內涵,進行深層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延承。既要建現代文明的新農村,又要傳承歷史之文脈,讓新農村與古文化相得益彰,相映生輝。只有充分發揮規劃的基礎性作用,才能防止與避免歷史古村落文化的消逝。
第三,要探索合理的古村落保護開發機制。各地擁有的古村落,在較長時間里未被人們充分認識。考慮到古村落大多地域偏遠、交通不便,當地自然資源往往非常有限,唯有利用傳統文化內涵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優勢,努力尋求古村落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良性循環的路徑,使得保護古村落和發展經濟社會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保護歷史文化古村落中,將古村落保護與旅游開發相結合,與傳統文化繼承相并舉,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與青少年核心價值觀教育一致,努力探索古村落保護與開發新模式,不僅能有效地保護古村落,而且還提升了新農村的文化品位。比如寧都縣在保護與開發古村落中探索三種模式。一是寧都縣具有客家儺戲、竹蒿燈籠、采茶戲、寧都道情、剪紙等農耕文化的精萃,該縣通過開發客家文化遺產,打造“客家風俗旅游村”、“宗祠文化旅游村”等精品旅游村。二是利用客家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繼承、培植和發展以“鄰里互助、和睦相處、扶弱濟貧、仁愛慈善、誠實守信”為主要內容的傳統美德,賦予歷史文化時代內涵。三是寧都縣又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三次“反圍剿”的主戰場,象毛澤東、曾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此留下過光輝足跡,通過開發、利用紅色資源,建設“愛國主義教育村”,把“紅色文化”作為青少年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使青少年感知歷史,感悟紅色文化,接受深刻的革命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
第四、要形成古村落保護多元化籌資機制。經費匱乏,是制約歷史古村落搶救與保護的最關鍵問題,因而,破解經費難題是當務之急。一是建議加大國家投入。國家在新農村建設財政專項資金上,切出一塊,明確為古村落保護專項資金,并形成保護經費逐年加大機制。二是地方政府適當配套投入。作為地方政府更應發揮財政性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合理利用、協調各部門用于新農村建設的資金,以充分調動古民居所有權者搶救與保護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各級政府要將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區域內鄉土建筑等重點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的投入。寧都縣在保護古村落的經費投入大,這幾年來,每年投資都達到上百萬元。今年為保護好千年客家古村落田埠鄉東龍村,縣財政投入資金已達150萬元。三是鼓勵社會資金的投入。對于其他未列為保護對象的有價值的古建筑,可以通過相應的政策規定,鼓勵、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要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籌資模式,建立起政府、社會、集體、個人按比例共同出資承擔的投入機制。
第五,要建立古村落保護長效管理機制。建立“政府牽頭、理事會主導、村民配合”的管理機制。政府牽頭,就是政府發揮牽頭協調作用,幫助解決古村落的保護問題。理事會主導,就是成立村民理事會,通過理事會來貫徹規劃思路、加強保護措施的落實、規范經營秩序、統籌利益分配。寧都縣在規劃古村落中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的作用。比如古村落編制規劃時,由理事會出面,召集村民開會、問卷調查、公開規劃設計圖等方式,調動村民參與村莊規劃的積極性,從而使古村落的規劃更加科學。村民配合,就是調動村民的積極性,讓村民成為古村落的保護者、經營者和受益者。同時,要形成監管部門聯動機制,完善執法檢查制度,認真開展古村落保護的執法檢查,嚴厲打擊損害古村落的人和事,建立保護責任制度,確保古村落保護工作有人管、有人抓。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