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左右地方經濟發展的命脈,沒有工業經濟的發展,就難以實現地方經濟的繁榮。加快發展工業經濟,是順應經濟發展趨勢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客觀需求,是發展壯大地方經濟、富民強縣的根本出路。欠發達地區之所以落后,很重要原因,就是工業發展滯后。因此,欠發達地區要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通過大力發展工業,推動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是一條有效途徑。而欠發達地區又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來發展工業,推動工業經濟發展呢?帶著這一問題,近日,筆者對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江西省上猶縣作了一番調查,形成了幾點思考。
一、基本情況
上猶縣位于江西省西南邊陲,是集“老、少、邊、窮、庫”為一體的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縣。但近幾年,該縣大力實施“工業富縣”戰略,堅定不移的主攻工業不動搖,狠抓支柱產業培植與扶持,全力推進招商興工,搭建產業發展平臺,工業經濟保持了較好發展勢頭。2006年,該縣三次產業比重為33.2:35.1:31.7,二產比重首次超過一產,實現了由農業主導型經濟向工業主導型經濟過渡,工業經濟已成為該縣整個縣域經濟發展的最主要支撐。在調查中筆者了解到,通過幾年來的發展,上猶縣工業經濟已呈現如下特點。
1、工業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2007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6.06億元,銷售收入18.46億元、利稅6406萬元,分別比2006年增長33.9%,54%、20.2%,分別比2003年增長6.66倍、3.47倍、2.37倍,三產比由2003年的39.5:31.3:29.2調整為28.9:40.3:30.8,全縣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7.3%。2008年1-6月,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1.19億元,增長60.0%,完成工業增加值3.19億元,增長36.59%;實現銷售收入10.01億元,同比增長43.27%,實現稅金2219.6萬元,同比增長44.69%。
2、產業集聚能力明顯增強。2007年,有色冶金、金屬材料和機械加工、玻纖和新型材料、電子和輕紡四大主導產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稅分別實現18.03億元、16.47億元和6207萬元,占縣屬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總量的89.3%、89.22%、86.23%,四大主導產業上繳利稅占財政總收入的28%。2008年1-6月,四大主導產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稅分別實現10.599億元、9.393億元和3500萬元,占縣屬規模以上工業經濟總量的94.74%、93.81%、82.33%。其中礦業產業拉動作用更加明顯,上半年,全縣規模以上采掘及加工礦產資源企業實現總產值8.05億元,增長74.5%,占縣屬規模以上工業總產量的72.0%,成為拉動全縣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3、重點骨干企業脫穎而出。在發展工業經濟中,上猶縣注重扶優扶強,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有影響力、帶動力、發展潛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骨干,龍頭企業脫穎而出。如:晨光稀土、信達鎢鉬兩戶企業2007年實現銷售收入10.3億元,利稅4061.1萬元,分別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經濟總量的56.1%和56.4%。
4、工業園區初具規模。2008年上半年,工業園區累計完成園區建設財政投入3159萬元,入駐企業38家。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6.425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5.4708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67.13%和43.42%,完成工業增加值2055萬元,實現利稅2875萬元;累計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產值6~1012億元,占園區總量的94.95%,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83.1%。
雖然上猶縣近幾年工業經濟行到了長足發展,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工業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產業發展規模仍然較小,集聚能力和核心競爭不強。一是高新技術企業少,企業技術水平低,缺乏核心競爭力。二是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條短。產品以資源型、粗放型、勞動密集型為主,資源利用深度不夠,技術含量較低,附加值不高,與市場經濟下的激烈競爭形態極不適應。三是企業規模小,規模企業總量少,牽動性強、帶動力大的龍頭企業尤其少。全縣僅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戶,除國有控股企業外,年產超億元企業僅4戶。
2、配套體系不完善,產業鏈不長。產業內鏈條不完整,上下游產品生產企業和配套企業銜接不緊,關聯產業發展缺失,在產業發展上只是片面的追求企業數量上的增加,忽視了產業鏈的閉合,導致大多數企業各自為陣,“集”而不“群”。如輕紡企業以紡織品進料加工為主;機械制造業以金屬材料加工為主,配套材料都靠外地引進;玻纖生產企業大都是以原玻纖和玻纖布外銷為主,尚無終級產品生產企業。
3、企業融資困難,縣域工業投入總量不足。大部分企業缺乏融資手段和財政資金支持,除靠原始積累和民間高息借款外,只能依靠銀行貸款,資金來源渠道單一。同時相當數量的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財務狀況不透明,企業缺乏成本核算,給金融部門信用評估、發放貸款制造了障礙,這也是制約企業發展主要“瓶頸”。
4、企業招工難,技術人才匱乏。由于全縣工業企業規模小,效益低,收入報酬不高,發展空間不大,普遍存在招工難問題,主要是農村有效勞動力大批奔赴外地務工,企業招進來的人員,多是有家庭拖累走不開或文化程度偏低的,素質不高。人力資源缺乏和科技投入不足,使工業生產大都停留在初層次的技術層面上,致使工業生產技術、規模等方面水平較低,難以實現新產品研發和延伸產業鏈。
5、產業發展缺乏品牌效應。企業自主創新意識不能,高.新技術產品開發能力不足,致使工業知名度較高企業及產品極為缺乏。至目前,全縣仍無一戶擁有自己品牌的企業,產品知名品牌也仍是空白。
三、對策思考
通過對上猶工業經濟發展基本情況的調查,筆者認為,對欠發達地區而言,工業經濟發展對整個地方經濟的發展確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發展工業經濟,就必須立足實際,找準適合自身發展的措施和道路。比如上猶縣,當前就應該采取以下措施,全力推進工業經濟的發展。
(一)完善產業規劃,優化產業布局,凝聚起有利于推動工業經濟發展的優勢力量
上猶經過多年的著眼長遠打基礎,已初步形成了有色冶金、金屬材料和機械加工、玻纖和新型材料、電子和輕紡四大主導產業,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提升,以主導產業為核心,形成更具科學性、針對性產業發展規劃,精心抓好優勢產業的“轉軌升級”工作,培育出有利于攻尖突破和引領帶動發展的產業集群。一是要更加注重中期與長期的有效銜接,把握國家產業發展方向和市場導向,在規劃的基本綱領下,科學調整確定年度發展目標和長遠發展方向,確保規劃具有戰略性、科學性、前瞻性和地方特色性。二是要更加重視產業鏈接、規模擴張、集聚提升等問題,以延伸產業鏈為主線,圍繞產業集群,加強產業調查研究,聘請專家和機構對有色冶金、金屬材料和機械加工、玻纖和新型材料、電子和輕紡四大主導產業進行單個產業規劃,明確每個產業的發展定位、目標、思路、措施。三是要更加注重產業布局。在產業分配上,要突出點(工業園)、線(產業小區)、面(經濟板塊)的有效結合,推動形成相對集中的經濟板塊。四是要進一步縮小產業發展主攻點。要避免“點多力散”的矛盾,在做好四大主導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突出有色冶金、機械加工、玻纖、電子四大重點,明確產業發展“靶眼”。要以電子城建設為載體,構建大有希望的電子產業集群;要以玻纖企業整合、產業鏈延伸為著力點,打造玻纖區域產業集群;要以晨光稀土、海盛鎢鉬資產重組、規模擴張為突破口,建設有色冶金百億產業集群;要以現有機械加工企業為基礎,加快引進大項目和相關配套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形成機械加工產業集群。
(二)加大國區建設力度,完善服務功能要素,搭建起真正有利于工業經濟發展的特色承載與對接平臺
1、建設一流的承載平臺。工業園區工業經濟發展的主平臺,也是吸引生產要素聚集的“磁場”。近幾年,上猶縣委、縣政府根據上猶經濟基礎薄弱、投入能力有限和“山多地少”的實際,提出了“筑巢引鳳”和“引風筑巢”的園區建設模式,積極構筑了“一園五區”(黃埠工業園,輕紡小區、電子小區、木竹加工小區、營前和社溪兩個綜合加工小區)的工業經濟發展承載平臺,下一步工作中要著力在規劃定位和提升園區集聚力上下功夫,把園區建設成為產業的聚集平臺、承接平臺和拓展平臺。一是要從實際出發,科學布局。按照“優勢培植、集約發展、產業配套、合理布局”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園區產業布局規劃,重點以玻纖、有色冶金、機械加工、電子等產業為重點,做好黃埠主園區產業規劃布局工作,形成特色鮮明、產業關聯度強的“塊狀經濟體”。在園區產業發展上,嚴格按照產業規劃進行布局,避免發展的盲目性和規劃的隨意性,嚴格按規劃引項目、“布”企業。二是要合理設置準入門檻。要突出引進規模大項目,重點引進投資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產業項目;要突出科技含量高、產業連帶動力強的項目,增強產業競爭力;要突出引進產業配套項目,形成產業配套,降低生產成本。三是要不斷提升園區服務水平。要在抓好廠房、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快商業、餐飲、娛樂、物流、學校、醫療、宿舍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提高為企業的服務水平,以一流的配套設施吸引一流的產業項目。
2、營造一流的對接環境。一是培育充裕的人力資源市場。積極引導企業轉變用工觀念,建立健全勞動用工制度,落實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制度,以穩定的就業環境吸引員工。要大力實施“安居工程”,加快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力度,提高勞動力居住保障能力。要加大本地用工環境的宣傳力度,在沿海發達地區設立勞力工作站,大力吸引外地員工到我縣就業。要進一步完善勞動服務中心建設力度,建立用工企業與就業部門的溝通聯系機制,搭建招工與就業的對接平臺。要大力實施“公民職業化”和“農民知識化”工程,提高務工人員勞動技能,培育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能型工人。二是搭建起良性互動的融資平臺。實行政銀企聯席會議制度,鼓勵和引導各商業銀行調整經營理念,支持工業發展,加大企業信用培植力度,擴大支持力度和規模,促進企業做強做大;要整合財政各項資金,重點對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帶動力強的企業進行扶持。三是建設快捷的物流配送體系。規劃實施貨物配送中心建設,增強對周邊縣、市及沿海地區的輻射能力及傳送能力,打造最方便、最快捷的物流運送渠道。
(三)突出扶優助強,培育產業品牌,形成更富市場競爭力和吸引力的優勢產業集群 培育與發展工業產業集群是加快經濟增長的有效方式,產業集群更需要龍頭企業的有力支撐和帶動。要注重培育大企業,形成產業集群的骨干力量,發揮其輻射、示范的品牌作用,帶動配套企業和相關產業集群發展,形成關聯度高、配套成本低、競爭優勢強的同業聚集和帶動型產業龍頭集群。
1、著力培育大企業。積極培育關聯度大、帶動性強的大企業,引導社會資源向龍頭企業集聚,鼓勵龍頭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提高龍頭企業產品核心競爭力,增強優勢產業的輻射功能,實現整體發展。一是做大核心龍頭企業規模。選定一批基礎好、實力強、有前景的企業,鼓勵支持技術改造、增加投入、增資擴股。目前要積極協助閩鑫鋼鐵有限公司轉型生產特種鋼,提高產能,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在做好華強電池增資擴產工作的同時,引導企業開發生產貯氫電池;引導昌新電子、行田電產等電子類企業開發尖端產品,促進電子產業發展。二是大力推動龍頭骨干企業產業鏈延伸。產業鏈是技術含量的具體體現,是產業發展壯大的根本目標,經濟效益的最終目標,必須立足龍頭企業自身優勢,避免走低產出、低質量的產品開發路子,做精產業鏈文章。重點引導南河玻纖、沿湖玻纖等玻纖生產企業新上萬噸以上池窯(料道)拉絲、新開發下游產品生產項目,延伸產業鏈,壯大縣域玻纖產業,提高玻纖產業區域影響力。三是實施成長性企業培育工程。選擇部分基礎好,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加大扶持與引導,培育企業步入規模以上企業行業,做大規模企業總量。年內重點培育行田電產、穗聯塑料、昊天玻纖、永通再生資源、五指峰木塑等企業列入規模以上企業;要以園區為載體,規劃出一部分為中小企業發展基地,將鄉(鎮)企業集中起來,以集聚促規模,引導企業做強做大。四是加強跟蹤服務。落實企業掛點服務制度,建立縣領導和部門周查制,每周到企業現場辦公,為企業解決生產發展中的各類問題,幫助企業上規模上檔次。
2、積極實施品牌科技戰略。工業產業化的潛力在于品牌科技的拉動,品牌科技也是促進產業上規模、上水平、上效益的關鍵。要大力實行品牌興企業、質量興縣戰略,以現有產業、產品為依據,擴大宣傳,提高質量,培植形成一批知名度較高的產品。要推行質量標準體系建設,鼓勵各企業采用國際標準認證體系,實行產品質量標準認證制度,建立企業的產品標準。要運用商標廣告策略,鼓勵和扶持一批技術含量高的企業積極申報國家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省名牌產品等品牌稱號,設立創品牌扶持獎勵機制,對通過認證,取得稱號的企業要給予重獎。要鼓勵企業參加各種博覽會,到各級各類媒體進行廣告宣傳,擴大知名度。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獎勵是激發企業發展活力,鼓舞管理人員工作熱情的有效途徑。就上猶縣而言,當前要進一步加大對擴張型、創新型企業的獎勵,每年至少安排100萬元用于扶持成長性企業發展,對增資擴產1000萬元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億元遞增突破企業、獲得省級以上品牌認定企業、產品創新企業及主要管理人員分別給予1—10萬元不等的獎勵,調動企業在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造、市場開拓方面的積極性,扶持企業做強做大。
(四)把握工作重點,突出內外交融,切實為工業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投入是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起步,也是加快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基礎,要以內激、外引為重點,著力做大工業經濟總量。
1、突出全民創業抓工業。“民本經濟”是縣域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動力之一。要堅持做好“活”字文章,抓好實踐引導,充分激活內生型經濟,大力推進全民創業,激發全民創業的干勁,夯實工業經濟發展基石。要大力弘揚“守財不富、創業自強”的創業文化,形成全民創業的良好社會環境要激發創業主體,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的創業政策,鼓勵單位、個人通過合股集匯的方式興建標準廠房,創辦企業;鼓勵鎮村盤活土地資源,帶領鎮村干部和村組群眾參股辦廠;要利用優惠政策積極吸引在外創業成功人士回鄉投資興業,將其資本原始積累的寶貴經驗,先進的管理理念和人才資金帶回本地;要注重吸取浙江等省市全民創業的經驗和沿海發達地區的深刻教訓,即要拓展創業領域,鼓勵民間資本加快投入,又避免走先投入,后淘汰的重新建設路子,推動科學和諧發展的有機統一。
2、突出招商引資抓工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投資總量是縣域經濟借力發展的有效措施,要舉招商之旗,走工業強縣之路。用開放的理念、開放的思路、開放的措施、要進一步提高招商層次,為工業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要促進招商工作由政府主導向政府、企業聯合招商轉變,調動企業自主招商積極性,鼓勵企業橫向拓展招商、縱向掛靠聯合招商,充分利用現有企業、現有資源優勢大力推進工業。如重點推進海盛鎢鉬“掛靠聯姻”與中國五礦合作,力爭兩年內年企業總產值突破10億元。二是圍繞主導產業招商。根據產業發展實際,編制一批產業鏈延升項目,要以玻纖、機械加工、電子、有色冶金產業發展為重點,注重能源資源的節約利用、產業鏈條的延伸和循環鏈條的閉合,進一步完善產業配套政策和規劃,圍繞主導產業擇商選資。要圍繞產業發展,以產業吸引大項目,引進配套產品生產及原材料生產企業,形成上下游產品梯度配套產業鏈。要在抓大項目的同時,大力引進有配套能力、擴張能力、提升能力的中小項目,努力擴張產業總量,形成產業集群。三是建設無縫對接新機制。營造多層次、寬領域、大規模對接新格局,要以政府為主導,引導企業互動對接;要加強地方與地方、區域與區域、地方與協會間、企業與企業的溝通與聯系,增強互信與了解,簽訂合作協議,實現點對點的對接;要主動走出去,廣泛開始多種形式的招商會、座談會、推介會,拓展對接領域,增強企業投資上猶主動性。
(五)加大成果轉化,培育新生產業,努力“孕生”工業經濟新增長極
上猶縣近幾年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旅游興縣”發展戰略,農業、旅游業等產業發展迅速,但目前農業、旅游業等產業的資源優勢和潛在的產業優勢未能充分延伸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如旅游產業發展仍停留在資源的利用上,與之配套的旅游工藝品、食品等輔助業未得到挖掘和開發。在資源型產業形成一定優勢后,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制造業,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增值,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大工業經濟體,推動三產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要用工業發展反哺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大產業的培育力度,實現良性互動。一是要制定產業鏈延伸培育規劃。根據產業基礎,把握住市場方向,確定出產業培育重點。要以現有木竹加工企業為依托,集力引進發展家具制造等木竹利用終端企業和資源循環利用鏈接產業集群;要以社溪鎮臍橙基地開發為依托,集力發展輻射周邊縣市的臍橙貯運、加工企業;要以鼎豐、綠豐生豬養殖小區為鏈接點,集力發展肉類加工企業;要以旅游開發為契機,集力發展旅游工藝品、小食品生產制造企業。二是要制定一系列的產業培育新機制。成立產業培育工作領導小組,實行縣級領導牽頭責任制,每個產業由一個縣級領導任組長,負責協調解決有關問題,要注重產業發展的宏觀調控,出臺制定推動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努力營造適宜產業發展的內、外環境。三是要做旺市場,繁榮交易。重點加大文化一條街建設,形成區域的產品交易平臺;要大力發展會展經濟,舉辦各產業的展銷會、訂貨會,以會旺市、以會促銷。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