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江西省宜春市扶貧辦有四項工作內容列入了“民生工程”,具體目標任務是: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雨露計劃)2000人(其中“一村一名中高級技工”58人),銅鼓#65380;萬載兩縣移民搬遷扶貧2518人,省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實施整村推進58個,開展社會扶貧重點村58個#65377;截止9月底,“雨露計劃”圓滿完成本年度2000人轉移培訓任務,培訓合格率達100%;轉移就業1864人,轉移就業率達93.2%,其中市內就業1474人,市內就業率達79%#65377;移民扶貧搬遷入住1311人,占移民搬遷任務的52.1%,尚未入住但建房已完工840人,占33.4%,動工在建606人,占24.1%#65377;11個集中安置點已通路6個,通電10個,通水5個,實現“三通”4個#65377;整村推進規劃建設項目136個,已竣工110個,占計劃任務的80.8%#65377;社會扶貧全市58個重點村共落實各級定點扶貧和定點包扶單位100個,其中省直單位20個#65380;市直單位33個#65380;縣市區直單位47個;全市有11155名黨員干部與13821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并為12096戶農村貧困戶栽種楊樹#65380;榿樹等苗木65.9萬棵,戶平達54.5棵;有14家民營企業參與聯系幫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65377;
宜春市扶貧辦扎實推進“民生工程”實施,狠抓了四項措施到位:一是領導重視,責任落實到位#65377;年初把“民生工程”工作內容全部列入2008年干部職工崗位目標管理考核目標,建立“一把手”負總責#65380;分管領導專門抓#65380;任務落實到科室#65380;責任落實到人的工作機制,形成了人人頭上有任務#65380;肩上有擔子#65380;心里有責任,分工協作抓落實,齊心合力促進度的工作格局#65377;二是民生為本,經費保障到位#65377;堅持民生為本,壓縮其他開支,市縣財政嚴格按照省政府要求,優先安排了配套資金299.9萬元,其中市級配套資金150.7萬元,縣級配套資金149.2萬元,用于整村推進和移民扶貧#65377;市縣兩級扶貧辦將配套資金于5月份全部落實到具體項目#65377;三是調查摸底,基礎工作到位#65377;為確保民生工程雨露計劃和移民扶貧工作有力#65380;有序#65380;有效開展,組織人員對貧困地區勞動力現狀和總體生存狀況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摸底,調查結果為:全市58個重點村和15個重點鄉共有勞動力總數9.4萬人,已轉移就業6.9萬人,占73%,未轉移2.5萬人,占27%,其中有參加轉移培訓意愿的9390人,占10%,按每年培訓2000人的進度,需五年完成#65377;銅鼓#65380;萬載兩縣生存條件惡劣,有移民搬遷意愿的人數達4.81萬人#65377;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對需要搬遷人員進行建檔立卡,做到了村有卡#65380;鄉有冊#65380;縣有電子檔案#65377;與此同時,還對貧困地區勞動力建立了務工檔案和園區用工需求檔案,為開展實施“雨露計劃”打下了扎實基礎#65377;四是總體部署,分步實施到位#65377;
宜春市扶貧辦扎實推進“民生工程”實施,還狠抓了工作方式創新:一是創新安置方式#65377;針對銅鼓縣扶貧移民戶經濟狀況和不同愿望,經過細致的調查研究,探索出了梯度搬遷安置法,即家庭經濟條件好的鼓勵他們在縣城購買商品房,優先安排參加培訓,優先推薦就業,享受城鎮居民醫保#65380;社保和子女入學等政策;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的則安置在鄉鎮集鎮所在地,統一規劃,集中建房,集中安置;家庭條件較差的則由山上遷到山下,就近安置或投靠親友安置等,充分滿足了移民需求#65377;二是創新培訓方式#65377;按照省扶貧辦要求,為確保培訓效果,改變以往中短期分散培訓的方式,經考察篩選,確定全市58名“一村一名中高級技工”培訓由宜春職業技術學院集中培訓,專門開辦了“雨露計劃數控加工技術專業班”,選調了優秀教師任教和管理,保證了培訓效果,受到學員歡迎#65377;三是創新了督查方式#65377;對民生工程,加大了督查力度,創新了督查方式,采取了實地督查#65380;專項督查和電話抽查的方式,全面督查工作進展#65380;工程質量#65380;資金撥付和轉移安置等,督促各地保質保量開展工作#65377;
[作者簡介]李隆琪,男,江西省宜春市扶貧辦副主任#65377;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