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水村位于湖北省竹山縣得勝鎮北部,全村6個村民小組,454戶1770人,耕地面積2500畝,是2003年度省定重點貧困村#65377;走進圣水村,放眼望去,群山環抱,滿目翠綠,茗香四溢,一排排茶樹如同一條條綠“龍”在群山縈繞#65377;一個昔日的貧困村在短短幾年內,通過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65380;依托龍頭企業帶動,現已成為湖北省著名商標“圣水翠峰”有機綠茶核心產業基地和湖北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貧困村面貌發生了歷史性巨變#65377;一是產業初具規模#65377;全村已擁有優質有機茶基地2100畝,人均占有茶園1畝以上,茶葉收入占全村總收入的60%以上;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860元,高于全縣平均水平465元#65377;二是道路暢通了#65377;通過狠抓村組公路建設,全村6個組全部通水泥路,并修通了入院到戶水泥路6000米,結束了長期以來群眾出行“晴天一身灰#65380;雨天一身泥”的歷史#65377;三是飲水有保障#65377;實施人畜飲水工程5處,使全村群眾吃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65377;四是村莊扮靚了#65377;大力實施以“三改一建”為主的生態家園建設,實施安居工程260戶,改造社區4個,新建垃圾池5個,徹底改變了“臟亂差”現象#65377;五是通信#65380;有線電視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65377;新建移動#65380;聯通基站2個,有線電視全部到組入戶,實現了通信#65380;有線電視全覆蓋,建有村衛生室#65380;福利院,基本解決了全村群眾的看病#65380;養老等問題#65377;六是基層組織強化#65377;通過加強村支兩委班子建設#65380;陣地建設#65380;制度建設,推行村務政務公開,自覺接受群眾和社會的監督,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顯增強#65377;
窮則思變
圣水村在實施整村推進之前,由于高山坡陡#65380;不通公路#65380;信息閉塞,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極其艱難#65377;有這樣一組數據可以反映該村的貧困程度:70%的農戶不通公路#65380;200多戶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的高山上,70%的農戶不通電話#65380;有線電視,村無主導產業#65380;戶無致富項目,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800元;村無集體收入,尚欠外債60多萬元#65377;
面對這一窘境,新上任的村支兩委班子沒有絲毫氣餒,而是痛定思疼,窮則思變,團結和帶領全村群眾搶抓機遇謀發展,齊心協力搞建設#65377;他們通過仔細分析村情后,認為該村最大的現實問題是民窮財弱,最大的潛力和優勢是村民有良好的種茶傳統和可依托竹山縣圣水茶葉公司這一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來實現富民強村#65377;
為了把茶葉產業做大做強,該村緊緊圍繞全縣產業發展布局,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堅持把發展茶葉產業作為實施扶貧開發#65380;富民強村的治本之策#65377;村支兩委一班人帶領全村群眾咬定茶葉不放松,緊緊依托竹山圣水茶葉公司這個實力雄厚#65380;技術領先的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茶葉產業#65377;一是配套完善基地設施建設#65377;組織帶領群眾修通了茶園的道路,并修建了茶葉基地的配水設施#65377;二是提高茶葉種植的科技含量#65377;在專家的指導下,開發了100畝茶葉無性繁殖示范基地,嚴格茶葉采摘標準,全力服務圣水品牌戰略的實施,使圣水系列綠茶連續三次獲得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金獎,被評為“湖北省十大名茶”#65380;“湖北省十五大有機茶”,并獲得湖北省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稱號#65377;三是成立茶葉專業協會,引領農民闖市場#65377;為加強對茶葉基地的種植與管理,增強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該村組織茶葉種植大戶#65380;制茶能手牽頭#65380;全村茶農入股成立了圣水村茶葉專業合作社#65377;茶葉專業合作社一方面攜手全村茶農抱團闖市場,提高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組織指導全村茶農適時加強茶園管理,提供茶葉專用肥,統一組織修剪茶園,統一防蟲治病,定期組織開展茶葉生產制作技術培訓#65377;同時,聘請專家#65380;種茶制茶能手田頭講課,進行現場指導,大大提高了茶葉生產組織化程度和茶農的生產管理水平#65377;目前,全村共有茶葉種植大戶30余戶,3組村民陳型堂,他不僅種植茶園50畝,而且還是公司的制茶技術骨干,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65377;現在該村優質茶園面積已達到2100畝,人平茶園面積1畝多,茶葉產出收入占全村經濟總收入的60%#65377;茶葉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全村農民持續增收,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3年保持增幅10%以上#65377;如今,該村90%以上的農戶有存款,80%的農戶有摩托車,家家有彩電,戶戶通電話,戶戶通自來水#65377;
變則通
通過發展茶葉產業,使該村成為全縣名副其實的茶葉專業村,農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也直接調動了廣大農民參與村級各項建設的積極性#65377;一是搶抓機遇,實施搬遷脫貧#65377;該村搶抓扶貧搬遷機遇,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積極組織實施扶貧搬遷#65377;該村充分利用沿白(河)竹(山)省道兩旁的閑場空地,統一設計,分戶安排,集中建房,目前通過建新房和買房的有近200戶,搬遷農戶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65377;該村6組村民張傳號全家4人,原住在距公路8公里的大山里,住的茅草房,生活勉強維持吃飯,出行全靠肩挑背馱,生產生活條件極其艱難,通過村支兩委多次協調,得以搬遷,現在不僅住上新房,還承包了5畝茶園,年收入在萬元以上#65377;該村1組村民陳迪根,全家5口,原居住在距村委會6公里外的一個半山坡上,生活十分艱難#65380;出行不便,在扶貧政策的扶持下,通過自己努力,建起了一棟兩層的小洋樓,并且有了摩托車#65380;電視#65380;冰箱#65380;太陽能#65380;沼氣灶,日子過得十分舒心,他逢人便說:“這都是黨的扶貧政策好,扶貧搬遷給我們造的福#65377;”二是狠抓村級公路#65380;“三改一建”等基礎設施建設#65377;近年來,該村新修村組公路6公里,并修通入院到戶水泥路6000米;大力實施以“三改一建”為主的家園建設,共新建沼氣280口,改廚#65380;改廁300戶;實施人畜飲水工程5處,解決1500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新建移動#65380;聯通基站2個,有線電視全部到組入戶,實現了通信#65380;電視全覆蓋,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65377;三是高標準#65380;高起點推進村莊建設#65377;按照村莊發展規劃,全村規劃建好4個小區,即鄔家小院#65380;邊家溝小區#65380;老村委會小區#65380;新村委會小區#65377;目前,已實施安居工程260戶,新架平板橋2座,新建路邊攔桿400米,建垃圾池5個,基本實現了“規劃合理#65380;設施配套#65380;村容整潔”的目標#65377;
通則富
“圣水村人富了”#65380;“圣水村火了”#65377;茶葉產業讓圣水村人腰包鼓了#65380;基礎設施建設讓圣水村人生產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圣水村支兩委并沒有小富即安#65380;止步不前,而是因勢利導,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設#65377;他們以創建省級文明村為目標,從每個家庭入手認真實施“細胞工程”,不斷提高村民文明素質,努力實現內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65380;發展生產力的目標#65377;一是狠抓基層組織建設#65377;該村在選好配強村級班子的基礎上,先后投資近20萬元,維修了村委會辦公室,規范修建公開欄#65380;公示墻,建起了農民培訓電教室,配備了現代化辦公設備,建起了圖書室#65380;衛生室#65377;二是狠抓公民道德建設#65377;該村一直把公民道德建設當作鄉風文明的一件大事來抓,及時制定出了符合村情#65380;民情的《村規民約》#65380;《計劃生育村民自治章程》#65380;十星級文明農戶和五好文明家庭評選標準等,定期開展“十星級文明農戶”#65380;“五好家庭”#65380;“好婆婆”#65380;“好媳婦”評比表彰活動,引導廣大群眾爭做新型農民#65377;三是狠抓社會風氣轉變#65377;該村以老干部#65380;老黨員#65380;德高望重的老農民為主體,成立了紅白喜事理事會,出面主持村民婚喪嫁娶,既防止了封建迷信的滋長,又形成了節儉辦事的好風氣#65377;由婦聯牽頭,成立了婦女禁賭會,既抵制了賭博陋習,又維護了家庭的和諧安寧#65377;與此同時,他們還針對村里留守老人#65380;留守婦女#65380;留守兒童多的實際,建立了結對幫扶責任制,建起了以村委會活動室為中心的談心室,明確了“義務子女”#65380;指定了“愛心家長”對其實施悉心關愛#65377;通過實施配套建設#65380;綜合治理,該村連續3年無刑事#65380;治安案件發生,無上訪,無超計劃生育等違紀違法現象發生#65377;一個“生產發展#65380;生活寬裕#65380;鄉風文明#65380;村容整潔#65380;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初顯端倪#65377;
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使圣水村“民窮財弱”的貧困面貌得到逐步改變,但鞏固扶貧成果#65380;提升扶貧開發水平的任務還很艱巨,在今后的工作中,該村將繼續發揚克服困難#65380;奮發爭先的拼搏精神,大膽實踐,勇于創新,認真總結新經驗,探索新路子,鞏固扶貧開發成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65377;
[作者簡介]帥 軍,湖北省竹山縣扶貧開發辦公室#65377;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