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的核心議題是:企業如何做大做強?
案例中的企業無論過去如何已成歷史,資金在握如何擴張?發展戰略如何定位?追求勢力經濟,揚介規模經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做大是把經營規模做大,企業做強是把品牌做強,而不是把生產規模做大,把企業組織做強。因為經營規模規定生產規模,企業品牌規定企業市場容量。企業經營規模受制于市場容量大小、受制于政府政策影響、行業壁壘等多種因素影響,實際上表現出來的是企業對市場控制力,也稱之為勢力。企業內部有規模,企業外部有勢力,規模有經濟,勢力同樣有經濟。勢力經濟是企業生產要素的增加對市場權力放大的過程效應,而規模經濟是產品產量的增加產生的單位產品成本降低的過程效應。從現有的資料看本案例公司還沒有達到勢力經濟,鋪攤子不是上策,走“小企業,大品牌”,“小而專、小而精”的路子符合當今世界企業發展的基本規律,也符合本案例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
立足原有領域,做深做專做精做透
投資干事業要從三個視角考慮:產業、空間、題材。產業是內容,空間是這些內容放在何處,題材就是項目,是投資的具體形式。任何產業(或行業)生命都是市場需求所維系的,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產品和落后的技術。現在公司面臨產業選擇是專業化還是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問題,一般而言做專是“錦上添花”,宜于形成競爭優勢,同時存在行業單一性風險;做寬是“東施效顰”。宜于分散經營風險,同時也分散組織資源。而戰略優先序選擇首先是做“專”,然后才是做“寬”,是在專業化下邊的多樣化,而不是盲目的多樣化。從現有的信息情況看,案例公司所從事的現有產業領域市場潛力巨大,立足已有業務領域拓展國內市場還有很多事情亟待去做而未做,是如何把已有事業做深,做精、做專、做透的戰略安排,而不是“移情別戀”,僅僅有兩個億資金是遠遠不夠的,而不是資金多了花不出去了,這一認識上的偏差將成為本案例公司發展的潛在危機。
穩定國內市場,開拓海外市場
本案例公司發展戰略空間定位:一方面立足國內市場,鞏固已有地位;另一方面,運用國內成功經驗開拓國際市場,走國際化經營道路。中國有13億人口,人均GDP在2650美元左右,正處于由溫飽向小康過渡的中間環節,是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也是世界上最有商機的國家。當老百姓滿足吃飯,添飽肚子之后消費能力提高,消費領域泛化,開始在三大領域消費,一是房子,二是醫療,三是子女教育,需求拉動了相關產業的增長,由此看來案例公司立足已有業務領域拓展國內市場可以大顯身手。開拓海外市場可以放大本公司的業務空間范圍,這要比從事其他領域投資,涉獵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的學習成本要低。要有國際眼光,要有走國際化道路的胸懷和韜略,本公司員工年輕、學歷高、有朝氣,學習速度快,完全具備從事國際業務與“洋人”打交道的基本能力。但是,為什么公司高層管理人員沒有一人從這個視角思考問題呢?沒有一人提出相關的投資建議呢?看來本公司的高管人員“未老先衰”,人雖然年輕,年齡不大,但心態卻已名不符實了,公司出現這樣的問題也就不足為奇。
是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