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位哲人說過:“人生就是一種經歷。只有你經歷的越多,你的人生才會越豐富越精彩。”今年六十五歲的劉仁訓在商海中打拼多年,他的一生可謂歷盡磨難,但他從沒有退縮過。相反,他憑著那股執著、倔強、永不服輸的勁頭闖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題記
逆境成長的“大海之子”
《管理學家》:有這樣一種說法:“一個人的早期經歷會對他的一生產生很大的影響”,作為一位長者,您對于這句話是怎樣理解的呢?聽說您從小在海島長大,也吃過不少苦,那么您認為這樣的人生經歷對于您后來的成長又意味著什么?
劉仁訓:一個人早年的經歷可以造就他的性格,同時也對他日后的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形成有很大影響。1941年的初春,我出生在長海縣的廣鹿島上。那時還是舊社會,老百姓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中國有句俗話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海島就要考海吃飯,所以在很小的時候我就學會了做很多與大海有關的活。生活是殘酷的,他不會因你的困苦而放過對你的盤剝。解放后不幾年,當我們還沉浸在當家作主的喜悅中時,父親去世了,我也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我意識到我有責任支撐起這個家,也是從那時起我懂得了凡事都要靠自己。那時候的確吃了不少苦,但現在回想起來,正是那時的經歷鍛煉了我的堅強意志,與不向命運屈服的倔強個性,可以說那段經歷是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海島上崛起“新的希望”
《管理學家》:在長海提起弘達百業集團,可謂家喻戶曉,包括您本人在省內企業界也有著很高的知名度。據我了解,它的前身是長海縣建筑安裝總公司,在您接手時這個企業情況并不是很好。面對這樣的企業您上任后是如何解決的呢?
劉仁訓:1985年,我臨危受命擔任長海縣建筑安裝綜合公司經理。當時企業共有職工108人,既沒有固定的辦公室,也沒有家屬宿舍和職工宿舍。更糟的是缺少資金,工人人心不穩、效益下滑、幾近倒閉。
面對這種困境,我做了幾件事,也就是所謂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吧。首先是加強對人的管理、做工人的思想工作,增強企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次是制定科學嚴謹的規章制度、獎懲分明,充分提高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后是加強對人才的招聘力度,提高員工的綜合素質。對于一個企業而言,人才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一個企業的發展是否有后勁。通過一系列的改革舉措,不到半年時間企業發生顯著變化。
《管理學家》: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決策者,您的言行對于企業的生死存亡,興表榮辱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對于企業的下一步發展您有哪些具體的規劃?
劉仁訓:身為這個大家庭的“家長”,我深感肩負的責任很大。現在的企業涉及了很多行業,相對比較分散。下一步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合資源、打造品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再一個就是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增加企業的生命力,打造品牌、走向世界。
打造企業的“文化內核”
《管理學家》:有人說企業的三步曲是初級靠經驗,中級靠制度,最高層次是靠文化。您對企業文化是如何理解的?那么弘達百業的文化又是怎樣的呢?
劉仁訓:企業文化,通俗地講,是一個企業樹立的一種精神,一種品德,一種內在的表現。弘達百業集團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靠的絕不僅僅是經驗和制度,更多的是我們的文化一一弘達人的精神力量。我們在過去提出的“創一流的速度,一流的信譽”以及“住高樓大廈,建設優雅環境,創造精品工程,滿意千家萬戶”等等都是一種“實現自我、造福社會”的精神的體現。
《管理學家》:您認為在咱們企業里,最為核心的文化是什么?
劉仁訓:通俗講就是:勤勞、勇敢,團結進取,勇不言敗。關于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管理學家》:對于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一直是大家談論的焦點。能談談您的理解嗎?
劉仁訓:一個企業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社會是我們企業家創造財富、施展才華、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沒有這個舞臺,就沒有我們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所以說,當社會需要我們挺身而出時,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么多年來,我們一共為社會安置了3000多再就業人員。
《管理學家》:多年來,您為海島上老百做的好事善事實在數不勝數,美化縣城環境,改善縣鎮供暖條件,同時投資600多萬元修建的“三元宮”更是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好評。
劉仁訓:2005年,由于煤炭的價格上漲,供暖收費標準偏低,供熱設施陳舊,居民的供熱出現了嚴重問題。當時縣政府財政壓力比較大,我們投入了200多萬元,用于改善現成供暖系統。不能讓鄉親們過冬時挨凍啊,為他們辦點事情我們責無旁貸。
修建三元宮時是這樣想的,長海每年要接待很多來自國內外的游客。一個原因是以前還沒有什么正規的旅游景點,修建三元宮可以更好地展示長海形象;另一個原因是三元宮是道教圣地,對它的修建也是為了更好的弘揚我國道教傳統文化。
《管理學家》:另外我們了解,2005年公司興建了華鵬大廈(現為長海縣勞動就業服務中心),您主動放棄了高額的商業地產利潤,僅此一項企業就少收入近千萬元?
劉仁訓:是這樣的,華鵬大廈竣工后確實有兩家單位想出高價購買。縣政府也正在為下崗人員籌建一個再就業基地,當找到我時,我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不是我有多么高尚有錢不去賺,而是我認為這樣一個基地的成立我們企業掙一千萬更重要。我是在海島上長大的,是這里的水土養育了我,這里的人們都是我的親人。所以,當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責無旁貸地應承擔起這份責任。
人物印象
初識劉仁訓他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樸實、和藹、謙遜。與他面對面交流,感覺更像是一位長者,一位前輩,一位親人。
歷經風雨的洗禮,他的臉上寫滿了滄桑。
時光飛逝,無情的歲月在他的身體和心靈上都烙上了深深地印跡。
中國有句俗話:“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雖然與他相識的時間甚短,但我認為,歷盡滄桑的他才是商海沉浮中真正的英雄。
中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文明,中華民族更是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沉淀。在海島上長大的他,從小便與海浪同舞,與海鷗為伴,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海島人民特有的勤勞,質樸和永不言敗的精神。
他常說:“我是在海島上長大的,海島永遠是我的家鄉,因為那里有我的根。”
他的“摳”,令身邊的人不解,令了解他的人感嘆;他的“傻”,令受恩的人涕零,令聽說他的人汗顏;他的“智”,令競爭對手親佩,令初識他的人稱贊。
獲取財富不是弘達人的唯一使命,劉仁訓把社會責任和員工利益放在企業至高無上的地位。
他一肩擔著效益,堅持贏取陽光下的利潤,用錢財四處行善造福全社會;他一肩擔著道義,堅持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用良知和責任做每一件事情。
他以一個民營企業家開闊的眼界,在為縣域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他以一個民營企業家寬大的胸懷,在為整個社會的進步奔波勞碌。
他的良知,責任和膽略,幫助他做好每一件有意義的事,造福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