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炒得沸沸揚揚的朱新禮賣掉匯源這一商業行為,寫下“匯源做到頭了”這一標題,作為一個中國人,心里可真是五味雜陳。
第一反應是匯源風華正茂,前途無量,正站在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起跑線上,根本不是什么企業做到了盡頭。匯源在市場上的老大地位、“民族品牌”的光環便是佐證,而可口可樂開出的179億港元的天價,更是以無可辯駁的事實給這種悲觀的論調一記響亮的耳光。
那么,朱新禮是傻,還是犯了傻?顯然,作為國內頂級的成功企業家之一,朱新禮既不傻又不怎么會犯傻。從山東創業伊始,到移駕京師,再到香港上市,朱新禮和他的匯源一再輝煌?,F在,以三倍的價格出售給可口可樂這樣一個好東家,無疑是一筆不錯的生意。
結論只能是,匯源做到頭了。更確切地說,朱新禮的匯源做到頭了。
一個人的精力和能力畢竟有限?!半y道你能做到一百歲?”在自己步入暮年、不打算做烈士,又后繼無人的情況下,尋找合適的退出機會是明智的。其實,朱新禮的匯源的困境,也是中國所有家族企業或者類家族企業必然面臨的困境。領域內中國老大的匯源,進一步成長的空間顯然在國門外。在那一層面,匯源的優勢還剩下什么?不但朱新禮,恐怕所有的人都心中無底。如果說“捐款門”王石認錯代表中國企業家群體的潰敗,那么“匯源門”朱新禮的讓賢則反映了中國這一代企業家的疲軟。
有人說,做企業,不是企業家一個人在戰斗。此誠不虛。就人的因素來說,企業家的領頭羊效應不可低估,其背后的整個團隊的戰斗素質則更加重要。問題就出在這里。不可否認,中國極個別的企業家已經具備在國際主流舞臺上進行演出的實力,但沒有一個企業的團隊整體上具備了這種競爭能力。中國企業高層管理者的數量可能已經是世界第一,但這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宣布“中國科技人才,人力資源總量世界第一”相同,都很幽默。
網上有人建議國資委出面收購匯源,不但不負責任而且幼稚可笑。國資委不缺錢、但缺人,怎能愚蠢到把匯源買來,然后再走國企“爛掉成為包袱”的老路?君不見,變聰明后的國資委正在抓大放小、在數量上進一步縮小央企的規模。
現代企業之間的競爭,表面上體現在資金、管理等方面,背后進行支撐的則是價值體系以及一個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信仰。資金摸得著,中國各大商業銀行均有流動性過剩之虞。但與銀行官而非銀行家們打交道,急需資金來實現自己雄心的企業家們,只能望現金之洋興嘆,無一例外地借貸無門。管理看得見,各個標桿企業的管理真經林林總總傳遍全世界。但令人遺憾地是,中國企業的學習和模仿往往不能深入到骨子里面,只是形似而神非。
背后的東西很難說清楚道明白。有人說,匯源早已不是什么“民族企業”,而是注冊于英屬開曼群島的外資企業。我們認為,這恰恰反映了中國民營企業的尷尬地位——作為二娘養的,在自己的國家反而不能享有正常平等的國“民(企)”待遇,只好拐大彎。相反,如果是外資,如果再有了可口可樂這樣的主人,打狗者在打“狗”的時候,難免會多看幾眼,否則,造成了國際影響,抹了黑,余秋雨大師也會流淚相勸的。
市場經濟的靈魂是自由、公平和契約精神。既然我們認同并渴望建設成這樣的市場經濟,那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認定此事不涉及國家經濟安全問題的情況下,讓我們首先從“尊重一個企業家的自由選擇”做起。上帝賦予了卑微的人類“自由”,因為在上帝的眼中,自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