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中庸之道在教育管理者兩項修煉,一是“放”,二是“誠”。
《中庸》開宗明義就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者理也,理來自于天命,任天理而行就是道,這正是道法自然的思想。接著又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的七情六欲未發之時就無所偏倚,謂之中,是道之本,人情發出去時又不離天理,謂之和,是道之用,能把中和推于極致,則天地萬物各安其份,生生不息。
這樣一套思維形成了治理上的“無為主義”,也就是小政府或不干涉人民生活的一套思想,誠如《中庸》的結尾語:“<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云‘子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所以中庸之道主張,上善的領導是“不顯”、“不大聲以色”的,甚至是“無聲無臭”的。這樣的思想主張限制著權力由上而下的擴張,讓人民自我組織,自我成長,自我協調,各安其位,生生不息,并相信這些自我組織會協調出社會秩序。
換成今天的管理來說,中庸之道在權力來源上主張不是由上而下的,而是權力由下而上;所以自然而然形成的結構就是網絡式組織,由基層的人自組織成各個團體,再讓團體相互連結成為網絡;這種自組織為主的組織中最強大的激勵措施不再是加薪、福利及分紅,而是自組織的機會,給人一片空間,完全授權,任其發揮,自我組織。中國人是最會自組織的民族,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總是“跑馬圈地、諸侯經濟”特別發達的原因;中國民營經濟中也總是充滿了創業、中小企業、外包網絡以及商幫、地區產業集聚,組織之內則總是有承包、掛靠、子公司、子集團等現象。而中國人的管理智慧以為上善的領導是懂得“放”的領導,給人空間,才能激發出中國人無窮的生命力與創意。
一流的領導要懂得用人物,能用經營一方的大將,放之千里之外,也能打下一片天下。二流的領導善于用人才,組成堅實的團隊,攻城略地,無往不利。好的經理人則善于使用規章、流程、命令系統以組織人員,可以有一個如軍隊般嚴謹的組織。但很不幸,卻有很多領導,一點小小的成功,或掌握了一點權力,就開始養一些小人一樣的人渣,以歌功頌德,要人前呼后擁,好自鳴得意。
中國人往往“一放就活”,但也往往“一放就亂”。如何放而不亂?中庸之道以為在于誠。
中庸的天道觀下,治理天下要作的是九經:“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所以治理之本在于修身,前幾項都是針對政府組織的治理,講的卻是一套對不同的人的關系處理之道,而不談組織層級、命令、規章、工作流程的設計等等。后幾項雖不是治理組織之道,卻是治理人民之道,講究的是要仁愛、要懷柔,使百工安居樂業。而修身之本在于誠,所以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換言之,領導人以至誠之心開始,可以讓天下之人和諧,最后使天地萬物各安其份,生生不息。
換成今日的管理來說,就是以誠相交才能收服中國的人物或人才的心。以史為鑒,馬援是東漢開國名臣,也是中國開疆拓土的一代名將,以“馬革裹尸”而知名于史。馬援年輕時家里很窮,便到邊疆進行屯墾畜牧。發了大財后散盡家財周濟親友,然后在天下大亂之中,聽說隗囂禮賢下士便前往投靠,很得隗囂敬重。
當時隗囂占據今天陜西西部、甘肅南部之地,未稱帝,只自稱西州大將軍。而劉秀占據河南之地,蕩平河北,也擊跨了占據長安的赤眉軍,稱了帝。公孫述占據巴蜀之地,也稱了帝。隗囂派馬援去觀察兩位皇帝,尋找結盟的對象。
馬援與公孫述是同鄉,自小相好,所以到了成都,以為兩人會不拘形式地閑話家常,敘敘舊,追憶兒時,充滿離情。沒想到,公孫述卻表演了一場“飛黃騰達秀”給老朋友看——高坐金鑾寶殿之上、武士林立、一派威儀,馬援參拜皇帝之后,再換以舊友相見之禮,讓馬援更換新衣,再在皇家祭廟中與文武百官接駕,特設舊友之位,并封馬援侯爵與大司馬的高位。全城一片靜肅,百官陣容極為盛大,對馬援則是恩寵鼎盛。
更沒想到,馬援拒絕留下,拒絕了高位,出來說“天下大亂,勝負未分,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公孫述不知一飯三吐哺地迫切奔走禮聘天下人才,卻在繁文褥節上展現威儀,不過是個玩偶型人物而已”。
然后馬援再來洛陽見劉秀。等了很久,才被引入宮中,劉秀穿著平民服裝,在走廊上笑臉相迎。坐定之后,馬援說:“公孫述和我自幼相識,卻嚴密戒備才傳我上金鑾寶殿。現在我遠道而來,陛下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竟如此簡單地與我見面?”劉秀大笑說:“你不是刺客,但你是說客。”馬援為之拜服,說:“天下大亂,稱王稱帝者不知凡幾,只有陛下氣度恢宏,好像高祖,才知道帝王自有成功的條件。”
馬援想看到的其實很簡單,“誠”而已。一個不加虛飾可以款款而談的劉秀就收服了一個一方人物的心,比起幾十年的交情加上高官厚祿的引誘還要有效。
創業者第一個要問的就是,你是真誠的嗎?會不離不棄生死與共地投入在你發現的商機中嗎?你會不會只是創業狂潮泡沫中隨波逐流的一員?甚至只是弄一個商業計劃“騙”投資者的錢來玩玩、來試試而已?少了那份真的相信商機,真的愿意付出的真誠,別人是感受不到你的熱情的。管理者第一個要問的就是,你真的相信你的商業模式是優良的嗎?你所鼓吹塑造的企業文化能以身作則嗎?你所傳講的公司愿景是真的人生信仰,還只是公司的一份宣言而已?
當然,要想放而不亂,制度設計與治理機制也很重要,但中國人的管理智慧卻以為,只有制度是不夠的,領導者的誠意是不可或缺的。領導者個人的誠意會感動別人,會變成組織文化,會形成組織愿景,“道不同不相為謀”,志同道合才能聚群成事。個人的“道”會傳染、會聚眾,從而成為一群人的“道”,可以放“大將”于千里之外而不離經叛道。
所以一流的領導以誠相待人物與人才,一般的經理懂得以利交換人員的效忠,不人流的管理者只知對人以力相脅。今天多少管理者手握一點小權力,就擺起譜來,一副官架十足的威儀,抱著權力不敢放,只想審批,只想控制,以為天下人都會畏其權威,受其利誘。豈不知,在真正的人物與人才眼中,只把他/她們當成玩偶型人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