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于泳泓先生,沒想到他那么年輕。實際上他的歲數不算很年輕了,只是因為談吐間,他的活力和睿智實在讓人印象深刻。他像我見過的所有臺灣人一樣儒雅大方,而且淵博務實。我邀請他在《管理學家》雜志開專欄,這幾個月,他已經為我們寫了十幾篇文章了,由于期刊的版面限制,那些文章還要許久才能一一和讀者見面。還好,他的新著《經理人三十六計》馬上就要出版了,能在這本書前面寫幾句話,是我的榮幸!
這幾乎是一本現代管理的小百科全書,不但有65萬字的篇幅,而且差不多涉及到管理的所有方面。而嚴格地說,它還不能叫做百科全書,因為全書內容不是按照字母或者筆畫順序編排的詞條,書前的“企業生命周期暨管理手段對照圖”實際上是本書最精彩的立體式的目錄。這張圖用兩個維度(管理層面和企業生命周期)把36種管理手段做了準確的定位。正所謂按圖索驥,讀者依據這張圖就可以非常方便地讀這本書了。舉個例子,如果你的企業尚在初創期,那么只有11個管理問題是你必須首先要了解的,在快速擴張期,需要了解的問題就有22個了,成熟期以后,所有的36個問題你必須都要了解。這是作者按照企業生命周期的理論為管理問題在某個階段的重要性做的一種劃分。當然讀者也可以完全不理會這樣的劃分,隨便看看哪個管理問題都是有益的。
最好的管理學者和咨詢師應該不只是提案的制訂者,應該是最好的提問者。2005年11月,德魯克(本書中用杜拉克譯名)去世了,我在機場購買了一本英文版的《商業周刊》(8usiness Week),該刊紀念德魯克文章中特別提到杰克,韋爾奇在剛剛擔任GE的CEO時向德魯克求教一事,后者沒有提什么建議,而是問了前者幾個問題。韋爾奇心領神會,開創了GE的新時代,這是一段企業界的佳話。于泳泓先生在每個管理手段后面都列出了一大串問題,即戰略層面需要思考和執行層面需要掌握的問題。
我認為這些問題相當重要,盡管作者沒有給出答案,事實上也不必給出答案。這就是學習管理和學習其他什么東西最大的區別。管理是實踐的學問,也一定是在實踐中習得的,讀者在實踐中一一解決這些問題就是最好的學習方式。問題是一樣的,解決的路徑可能不同,而最終的目標又是相同的,那就是管理效率,或者說最接近理性的決策。換句繁瑣的話來進一步解釋:在若干個費用相同的備選解決方案中,應該選擇實現目標最佳的,在若干個成果相當的備選方案中選擇費用最低的。利用稀缺資源達到最佳目標的努力過程,就是西蒙(HerbertA。Simon)所謂“管理人”的屬性,一如古典經濟學中的“經濟人”,經理人其實就是“管理人”,本書雖然還不敢被稱做經理人的圣經,但是絕對是經理人應該隨身攜帶的一本行為指南。
試圖為一本十分精要的管理讀物寫一篇精要式的序文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作者自撰的導讀已經起到導引的作用。做序者盡量不要重復,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