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0日,面積超過800平方米的無印良品(MUJI)中國旗艦店在北京華貿隆重開業。作為無印良品在日本以外最大規模的店鋪,它標志著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進入了高速擴張期。
無印良品是一個簡單而又極富內涵的品牌。說它簡單,是因為它倡導簡單的生活理念,產品設計返璞歸真,甚至連品牌、LOGO都省略了。說它極富內涵,是因為它蘊含著“禪”的簡約之美,品牌價值甚至高于喬治·阿瑪尼、圣羅蘭、紀梵希、Lee等世界知名品牌。
“M”型社會的寵兒
無印良品是西友株式會社于1980年開發的私有品牌,最初旨在向消費者提供經濟實惠的日用品、食品和服裝。考慮到采用英文品牌名稱在當時優勢已經不明顯,公司采用了“無印良品”這個日文名稱,“無印”在日文中是沒有花紋的意思,引申為無品牌。“無印良品”的意思就是“無品牌標志的好產品”。為了賦予產品差異化的定位,無印良品的創意就是“便宜有理”。由于整個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長期低迷,“M”型社會已經出現,一批低價品牌大行其道,無印良品就是其中之一。
無印良品由最初提供價廉物美的日常用品,逐漸升華為成通過設計理念、美學主張、素材的選擇、流程的設計、簡潔包裝、形象宣傳等方式,來創造和推廣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如今,無印良品已經被認為是日本當代最具“禪的美學”的品牌。
作為將“禪”作為核心理念的品牌,無印良品之所以在日本乃至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大行其道,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背景。
佛教禪宗傳入中國后,禪文化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入日本后得以發揚光大。禪學目前在日本廣受歡迎,研究者眾多。而當代西方人,尤其是知識界,對禪也興趣濃厚,把它作為人生與科學的哲學,認為禪悟真正代表了東方關于精神自由的智慧。這也是無印良品的品牌理念得到廣泛認同的文化基礎。
兩大“悖論”,自立乾坤
禪通常用悖論和譎問的方式提出問題,反對邏輯推理,認為靠邏輯思維獲得的知識是間接性的,而禪悟是一種憑直感、直覺直接穎悟出來的靈慧的智識。以禪為理念的無印良品,恰恰符合禪的某種悖論特征。
無牌勝有牌
20世紀80年代,國際上幾乎所有的知名品牌在日本風云際會,日本消費者品牌意識亦非常強烈。無印良品卻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無品牌的概念,開創風氣之先。
當今的都市生活中,人們的生活圈被打上了各種標簽,品牌背后所包含的基于社會階層以及虛榮心理的消費價值觀,常常掩蓋了人的真實感受。而“無印”的生活理念恰恰與之相反,它摒棄一切外在“標簽”,拿掉商標、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加工和顏色,簡單到只剩下素材和功能本身,提醒人們去欣賞原始素材和質料的美感,還物品以本來面目,將使用者從外在束縛中解放出來,達到一種更接近于內心自我、更接近自然的狀態,這也正是禪悟所追求的真我境界。
在無印良品的商品上,顧客很難找到品牌標記,即便在衣領后面也不設商標——至多在衣服上貼一張透明的膠帶紙標明尺寸,并在試衣時撕去。對于厭倦了追求名牌和奢華生活的都市人來說,無印良品的主張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借助無品牌的主張,無印良品巧妙地實現了最大程度的品牌差異化:世界被人為地分成了兩極,一極是所有的品牌,而另一極就只有無印良品。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刻意追求低調反而成為聞名世界的“No Brand”(無品牌),達到了“無牌勝有牌”的境界。無印良品已經超脫了商品品牌的局限,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這也是品牌發展的最高境界。
品牌無限延伸
定位理論之父艾·里斯曾說過:“品牌是根橡皮筋,你多伸展一個品種,它就多一份疲弱。”當今品牌競爭日趨白熱化,出于強化競爭力的需要,這是一個品牌不斷強調“聚焦”的年代,而通用電器“不做第一就做第二”的原則早已深入人心。
然而,無印良品卻是一個另類,其商品種類已由當初的幾十種發展到今天的幾千種,覆蓋從牙刷到汽車等各種產品,目前這個數字依然在繼續增加。放眼世界,目前像無印良品這樣能將品牌輕易延伸到了數千種產品的品牌,實屬鳳毛麟角。
盡管顯得離經叛道,但無印良品的成功依然有跡可循。研究表明:品牌延伸的成功取決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原品牌的產品屬性、服務、技術以及市場的關聯度、品牌知名度、品牌聯想等因素。
有的品牌因為產品品類的細分和功能性烙印強烈,品牌聯想比較集中,延伸比較困難。無印良品卻讓消費者聯想到所有的優良產品,沒有行業和具體品類的局限,為品牌延伸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此外,高品質也是無印良品成功延伸的重要原因。無印良品通過完善的質量控制系統,增強了消費者的信心。當然,品牌延伸是把雙刃劍,對無印良品的管理水平要求極高,因為任何一個品類、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對整個品牌產生不利影響,可謂一損俱損。此外,無印良品在日本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和顧客忠誠度,并且擁有自有銷售渠道,這些因素也為品牌延伸創造了有利條件。
艾·里斯曾經說過:“毀滅一個品牌最容易的方法是把這個品牌名稱使用在所有的事物上。”然而品牌這根“橡皮筋”到了無印良品這里,成了彈性無窮大。正如慧能禪師所說的禪,是一種無意向、無希冀、無欲念的超然萬象的大境界。對于一個提倡“無”的品牌,反倒可以容納更多的內容,其中的哲理值得深思。
化繁為簡的營銷策略
“四位一體”的產品開發模式
無印良品在產品設計上獨樹一幟,一方面傾向于“無設計的設計”,使用最合適的素材和做工,實現“素”而有意趣的設計;另一方面不以低價為目標,取而代之的是精湛的加工技術和細致入微的設計風格,尋找真正合適的性價比。無印良品倡導一種簡約、自然、基本的生活形態。透過無印良品,消費者會發現原來看似簡單的商品,不僅兼具質感與美感,并由這還能實現內心深處對簡約生活的向往。為了能不斷開發出滿足消費者需求,讓人耳目一新的產品,無印良品采用了“四位一體”的產品開發模式。
集思廣益,讓顧客參與設計
從2001年起,無印良品開始通過網絡與消費者溝通,共同激發創意。
企劃人員首先定出一個主題,如“床邊照明”,接著在無印良品網站的社群中,公布幾個方案讓網友投票選出最想要的。接下來,負責人員會根據得票數最高的方案畫出設計藍圖,做出樣品,并利用網絡進行滿意度調查和意見征詢,進一步修正結果。決定規格與價格后,便開始接受顧客的預訂。一旦訂單數達到最小生產批量,便開始正式將方案商品化。無印良品通過這種方式開發出了不少熱門商品。如“懶骨頭沙發”就曾造成搶購熱潮,賣出8萬個,創下10億日元的驚人業績。
以生活細節為師
無印良品常派設計人員登門拜訪消費者,觀察其日常生活,發現需求、尋找設計靈感。例如,無印良品的工作人員發現,一般人睡前閱讀最后一個動作是摘下眼鏡、關掉床頭燈,第二天早上第一個動作是用手摸索著找眼鏡。于是,無印良品隨即開發出底座往中央凹陷的床頭燈,讓眼鏡順勢靠在燈桿上便于拿取,產品問世后廣受歡迎。無印良品的設計目標只有一個:符合生活的需要。
與大師合作,提升品牌品位
無印良品的服飾商品曾一度面臨銷售困境,因為其他大賣場有更多款式、價格更便宜的選擇(如優衣庫)。此外,無印良品的顧客以20歲~24歲的年輕顧客為主,但這些顧客大學畢業之后,就會轉而投向其他品牌的懷抱,即所謂的“畢業現象”。為了提高顧客年齡層,無印良品大力開發設計師資源,以強化產品的設計力。在這一點上,無印良品和平民時尚品牌HM、Zara的做法如出一轍。此舉大大提升了無印良品服飾產品吸引力。
全球化的視野,博采眾長
無印良品經常從世界各地的日常用品中尋找設計元素,再根據本地需求進行產品改造,以全球視野將產品開發提升到更高的層次。無印良品的高明之處在于,將那些代表地域文化的素材,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融入商品之中。在無印良品的商品標簽上,顧客常常會發現“埃及棉”、“印度棉手織”等標注赫然在列。這一做法旨在讓購買者聯想到產品生產過程和地域文化,從而吸引其購買。
“御繁以簡”,降低庫存
服裝行業對研發能力要求高,每年大約有70%的產品要更新,周轉速度相當快。無印良品把易受行情與季節變化影響的服裝分為3類,即:季節性商品(銷售期為60天)、平季商品(銷售期為90天)、年度商品(銷售期為半年至一年)。其中,盛夏和嚴冬兩個特定時期的服裝季節性強,銷售時間短,商品規劃一旦失敗會直接造成營業虧損。
為減少庫存,無印良品的商品始終如一地貫徹了“統一理念”,對有商品的設計、原材料、價格做出了相關規定。例如要求服裝類產品要嚴格遵守無花紋、格紋、條紋等設計原則,顏色上只使用黑白相間、褐色、藍色等。無論當年的流行色多么受歡迎,無印良品也決不違背設計原則去開發商品。事實上越是流行的商品,也越容易過時,因此無印良品在設計風格上力求簡單質樸,從不追趕潮流。
“產品驅動型”促銷推廣模式
無印良品從不請代言人,“良品精神”就在為其代言。無印良品低調、內斂,連平面廣告也未見“王婆賣瓜”式宣傳字樣,它寧愿多花點力氣,找到讓生活更便利、更有味道的方法。
對此,創始人木內正夫解釋道:“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進行過任何商業促銷活動。我們在產品設計上吸取了頂尖設計師的想法以及前衛的概念,這就起到了優秀廣告的作用。我們生產的食品和文具被不同的消費群體所接受,這也起到了宣傳作用。”無印良品最有效的促銷是讓產品促銷產品,最有效的傳播是消費者的口碑傳播。
中國之路,面臨挑戰
隨著日本市場日趨飽和,中國市場的巨大消費潛力令無印良品十分向往。2008年1月10日,無印良品上海正大廣場店、北京西單大悅城店和華貿中國旗艦店先后開業。自此,無印良品的中國之旅駛入快車道。
和許多國際一線品牌一樣,無印良品在中國采取了輻射式布點策略,先占領京滬這兩個市場“制高點”,在此基礎上,形成對周邊市場的強力輻射和影響。
不過,目前無印良品在中國市場還面臨著一些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價格偏高。
無印良品在日本本土采取的是低價策略,可是到了中國之后,卻面臨價格偏高的難題。這是因為,雖然無印良品的許多原材料采購和加工都在中國內地完成,但是協議規定所有中國代工企業生產的東西必須全部出關,這大大提高了成本。無印良品上海店的產品價格甚至比日本同類產品還高出25%~30%。考慮到中日兩國的人均GDP的巨大差距,中國消費者認為價格偏高也就不足為怪了。通過對大眾點評網(上海站)統計,對無印良品旗下產品存在好感的顧客高達86%,而認為其價格偏高或性價比偏低的顧客卻也同時達到60%。這一方面反映出無印良品在中國頗受青睞,另一方面,其過高的價格也令消費者望而卻步。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中國消費者更多地是將無印良品看做一個時尚品牌。他們購買無印良品通常是為了尋求一種身份的標識,未必真正領悟簡單生活的涵義。加之國內環保消費意識尚未完全成熟,禪的品牌理念能否得到大眾消費群的真正認同尚有待觀察。但無論如何,無印良品的品牌理念和運作模式非常值得國內品牌學習借鑒。
長期以來,中國服裝品牌一直在奉行“模仿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的理念,通過臨摹西方或日本品牌,中國積累了較強的“模仿能力”,創新能力卻嚴重不足。創新除了技術、設計層面之外,更重要的是觀念的創新,因為觀念創新常常是技術創新的源動力。中國品牌在亦步亦趨地模仿西方、日本知名品牌“術”的同時,更應該學習的是這些品牌表象之后的營銷和創新 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