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亮相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當前,呼喚“素質教育”的聲音越來越高,以至于有些學校將“素質教育”這個名詞作為逃避工作或逃避責任的借口,因此對“素質教育”的內涵、本質的澄清與界定便是當務之急。
請以“為素質教育正名”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文體不限。
思路點撥:
1.抓住題目中的關鍵詞。“為素質教育正名”這個文題,首先要搞清楚“正名”的含義——即正本清源,還“素質教育”本來的內涵與外延。
2.拓寬思路。這是指對“素質教育”意義指向的個性把握與理解,可以是多維的、立體的、發散的。只要是真、善、美的素質,就應當追求與培養。而素質是多方面的,如果某一方面比較突出,也是值得高興的,而不應該求全責備。假如某一地區、學校、班級能夠在文化考試、技藝特長、創造發明等某一方面出類拔萃、有口皆碑,也是了不起的成績,這是他們的獨有素質的體現,要給予肯定與鼓勵。
3.立意求新出奇。是指文章所要表現的主題不落俗套,別出心裁。但凡言之成理,能夠以理服人的觀點皆可以盡情道來。如:素質教育并非排斥考試,而是所考內容、形式應豐富多彩,程度有別;素質教育是應試教育的理想的高級階段;人的素質是多方面的,并不僅指學識、文化、技能等方面,淳樸、善良、勤奮、堅韌、樂觀、自信、豁達、寬容等也都是良好素質的體現。
4.行文形式上要多姿多彩。就本文題來看,可以采用書信體、寓言、日記體;也可以借助題記、后記、小標題等活潑的寫作形式加以“點綴”呈現,給讀者以視覺與心理上的沖擊。
佳作展示一
在吃苦中成就素質
瞿惠娟
去年暑假我們參加了一次軍訓。軍訓時的艱苦,教官的嚴格,飯菜的無味,都讓我們這些平時嬌生慣養的溫室花朵吃盡了苦頭。
我們在烈日下站軍姿,一站就是半天,不允許有任何小動作,否則便會受到教官的一頓狠批,外加一點小懲罰。可是烈日當空,即使不動也會大汗淋漓,真讓我們難以忍受。有時想在教官的眼皮底下偷偷地動一動,然而“做賊心虛”,生怕被教官發現,就打消了這樣的念頭。想想在家里的時候,吃啥有啥,開著空調,看電視,聽音樂,那是多么愜意啊。可是現在呢,只能有啥吃啥,頭頂烈日,苦苦堅持了。雖然爸媽怕我餓著,為我買了一大堆零食,可軍訓有規定,不允許我們隨便吃零食啊!
軍訓讓我們這些吃不了苦的人不得不吃苦。長時間的行軍,爬山,定向跑,站軍姿,這是對我們體力和耐力的考驗。雖然一些同學一開始就產生過放棄的念頭,但大家還是努力地堅持下來。誰說我們現在的學生不能吃苦,經不起考驗呢?我們不是弱不禁風的嬌小姐,也不是手不能提、肩不能擔的大少爺,我們是能夠在受苦教育中成長的新一代。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特別是家庭經濟狀況比較好的大城市的獨生子女,平常既沒有吃苦的經歷,也沒有“苦其心志”的機會。因此,在他們的人生之路上,似乎少了重要的一課:吃苦。
人們常說中學生要學會生存,不曾吃苦,就少了一個鍛煉生存能力的機會;不能吃苦,生存能力就不強。經歷困難,克服困難,才能“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今天,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中,勞動,社會實踐,一律被冷落了,以致“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現象到處可見!
能吃苦,不僅是生存的需要,而且是一個人、一個民族發展的需要。能吃苦的人才能成功,能吃苦的人才有希望,能吃苦的民族才能長盛不衰。能經受挫折,敢于接受挑戰,是新時代對我們的要求。就讓我們在吃苦中成長,在素質教育中提高自身的素質吧。
點評
本文的作者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對“素質教育”認識的新視角——學生的“吃苦素質”一定要鍛煉、培養與提高。文章以親身經歷來說理,闡明了進行“吃苦素質”訓練的必要性,擁有“吃苦素質”的重要性,以及對“吃苦素質”教育的深情吶喊與強烈呼喚。
佳作展示二
“苦藥”和“良藥”
吳瀟琛
人們常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良藥都會苦口,并不是所有的忠言都很逆耳,在素質教育活動中,那些形式活潑的教育活動就讓我們非常喜愛和樂于接受。
不久前我們學校組織進行了一次素質教育實踐活動,有“軍事拓展”“徒手營救”“小組越野比賽”“防空演習”等,同學們踴躍參與,興趣盎然。這些活動不僅讓我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非常適合我們的年齡特點,讓我們在活動的同時也收獲了快樂。
回校以后,配合學校的舞臺劇比賽,為了加強我們的全面素質教育,老師又帶領我們編排了話劇,讓我們在表演中進行自我體驗教育。這次演出很成功,作為主演,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形式活潑的素質教育實踐活動的益處。
劇本的名字《這沒什么!》,劇本內容主要講述我們中學生中一些同學馬馬虎虎對待學習,以“這沒什么”為口頭禪的不良風氣和不認真的做法。由于是第一次演話劇,開始時有些不自然。后來在老師的悉心教導下,很快我們的表演水平就提高了。我們從中不但學會了不少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懂得了了團隊合作和集體的重要性。使我們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樣的素質最優秀。
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只有師生間合作時的歡聲笑語。
在這樣輕松的環境下,同學們沒有逆反心理,沒有抵觸情緒,有的只是快樂。這樣的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這樣的良藥一點也不苦口,這樣的忠言我們聽著非常順耳。它不僅營造了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加強了人文素質的培養,提高了我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進一步培養了我們各方面的素質與能力,減輕了我們學習的負擔,顯著地提高了學習效率,真是事半功倍啊!
點評
這篇文章值得稱道的方面主要有:文題新穎,有懸念,能夠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論據全面,恰到好處,論證有理有據;例證豐富多樣,有動手能力方面的,也有輕松學習與素質培育的有機結合方面的。這篇文章是一篇論述素質教育的上乘之作。
拓展訓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據此,有人說,素質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教育。還有人引經據典說,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又問:“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什么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請圍繞“習慣也是素質教育”這個話題,自擬題目,自選文體,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點撥:
對話題作文而言,需要考生有慧心,這里的“慧心”是指考生對話題要有自己獨特的慧眼和獨運的匠心。我們知道,話題作文一般由“材料+提示語+話題+注意”構成,其中的材料是引出話題,“提示語”是對審題、立意的范圍作了限制,“話題”則是審題立意的核心和源泉,“注意”是考生寫作時注意的事項。話題作文被后來定型為“三自”模式,即“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這“三自”政策為考生寫出富有生活氣息、時代特色、張揚個性的美文佳作提供了馳騁的空間。雖然這“三自”政策使考生擁有了作文時的范圍寬泛、表達靈活、立意自由的權利,但考生也不能脫離“話題”去閉門造車,否則,仍然會出現偏題、跑題的現象。針對“習慣也是素質教育”這個話題,考生可以擬出“習慣決定成敗”“習慣成就素質”等文題,圍繞習慣與素質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行文即可。
素材鏈接
1.這么多年,雖然我并非娛樂界的追星專業人士,但也看慣了一些明星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我很主觀地以為:當一個明星的必要素質有三方面:“氣質、外形、功底”。一個想成為明星的人,一個正在被別人追捧成明日之星的人,最后到底能不能成為明星,需要對照這三項素質去衡量。
2.趙本山沒外形,沒氣質,但他有功底,所以決定了他能成為明星,但是也有局限性,他在北方的市場比較大,到了南方,就不一定了;韓紅沒外形,沒氣質,但她一樣有功底,因此在音樂圈子內,她的感染力比較大,但對于娛樂市場影響就遠不如劉德華了;而劉德華,他有外形,有氣質,但沒功底,雖然很努力,所以,他只是對娛樂圈貢獻較大,專業人士卻有點不屑于追捧。這樣有缺陷的明星不勝枚舉,真正三點都具備的,如王菲,她才是真正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