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由傳統的事業單位轉制為現代意義的企業,可以說,是向解放生產力邁進的歷史性舉措,同時也是出版市場由不完全走向完全的歷史性跨越。出版業面臨的挑戰是史無前例的。作為這一改革的主體,出版社面臨的挑戰和壓力是史無前例的,必須及時調整戰略,從而順應改革的需求。改革千頭萬緒,出版資源的整合是重中之重。
何謂出版資源?這要從出版社的性質定義。筆者認為:從一定意義而言,出版社是一信息企業,是信息的集散地。出版社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出版資源即為信息資源,是出版過程中相互作用及制約的各種社會關系,是在一定時期內出版生產過程中可供利用的物資或條件,具備經濟稀缺性。
如以出版社為主體,它包括外部資源和內部資源。外部資源包括作者資源、讀者資源、發行渠道資源、媒體資源、生產資源、公關資源、行政資源等,簡而言之,就是出版社之外的各種社會關系。內部資源包括管理資源、人力資源、財務資源、文化資源等等。
如以生產流程劃分,它分為產前資源、產中資源和產后資源。產前資源包括作者資源、版權資源、資本資源、行政資源等。產中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管理資源、生產資源等等。產后資源包括發行渠道資源、媒體資源等。
以上資源的內涵和外延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疊,相互之間并非涇渭分明。
歷史沿襲下來的結果,大部分出版社或主動或被動地掌握了一部分出版資源。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按地區、部門分配出版資源,出版單位成為地區、部門所有,存在重復建設、市場分割的問題。每個出版單位都有一個主管主辦單位,這些主管主辦單位中,很多都是權力部門,由于管辦不分,權力介入出版經營,不利于出版業按市場經濟規律發展,也給出版業的發展帶來許多弊端,如不平等競爭、出版單位之間難以自主進行聯合兼并重組等等。
轉制中和轉制后的出版社面臨的競爭,來自出版社之間、出版社內部、供貨商、潛在的進入者、發行商等等,出版社轉制必然需要對資源進行整合!出版行政管理部門有責任為出版社的轉制創建一個相對完全的市場環境,盡量通過市場來實現出版資源的再分配。
從出版社自身來說,更需要對出版資源的再認識和再整合,發揮自己的資源整合力,從而構建自己新的核心競爭力。下面是筆者的一些思考。
1.出版社轉制之后,行政資源從一定意義上肯定要被削弱,可能在短期內還不公平,但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有些資源有待進一步開發,有些資源由不重要上升為重要資源,有些過去看來是絕對的資源,現在就成了相對的資源,甚至不再成為資源。比如文件發行、行政攤派,對有些過度依賴這類資源的出版社而言,就必須及時調整戰略。
2.過去出版社被動的行業分工為出版社帶來了一定的外部資源。雖然不能像過去那樣濫用行政資源,但在行業內部形成了較大的影響,應該繼續深入挖掘這一資源,同時開拓其他的外部資源。
3.明確了產權關系是出版轉制的根本,出版社的管理資源帶來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出版社內行領導外行的情況將會大大減少,出版社必將朝著管理科學化方向邁進,大大增強我國的出版社核心競爭力。所以出版社合理配置管理資源是根本之舉,是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4.轉為企業后,允許出版社上市融資進行資本化運營,向產業化多元化發展。這為出版社獲得較大的資本資源提供了寬松的政策環境,出版社必須充分利用這一政策優勢,擴充資本資源。
5.電子版權資源和跨媒體出版。過去出版社對電子版權的重視程度不夠,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電子圖書以各種形式出現,需要專門對電子版權進行管理,為實現跨媒體出版做好充分的準備,盡最大可能實現產品價值的延伸。
6.出版的社會化。在現有條件下,出版社的人力資源開發還受到編制體制等各種因素制約,需要借助社外編輯、校對社會力量,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種資源,出版社會化已成為一種趨勢。
總而言之,在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面前,出版社需要充分整合資源,降低生產成本,擴大發行渠道,提高管理效率,創造具備競爭力的產品,這也是成功實現轉制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