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分析我國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障礙,研究基于核心企業和供應商角度實施縱向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具體策略,以期解決供應鏈的縱向綠色化問題,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和協調發展,構建環境和諧型社會。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綠色供應鏈管理;策略
中圖分類號:X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3100(2008)10-0127-03
Abstract: Analysis of China's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bstacles, based on the core businesses and suppliers to the vertical angle of the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specific strategies to address the vertical green supply chain issues, so as to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y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2005年我國環境污染帶來的直接損失達10 515萬元,污染治理項目投資總額達2 388億元,比2004年增加25.1%,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占GDP的1.31%。因此,在中國推動企業實施旨在節能降耗、降低污染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已勢在必行。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企業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1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概念與內容
從 20世紀 70年代開始,人類開始反思其活動與環境的相容性,在各個方面對人口、資源與環境三者之間關系進行了理性的思考。但人們對綠色供應鏈管理(GSCM)的研究時間較短,直到20世紀 90年代才開始研究。1994年,Webb研究了一些產品對環境的影響,并提出了綠色采購的概念。1996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環境負責制造”項目組提出了綠色供應鏈的概念,并將綠色供應鏈作為一項重要研究內容。
綠色的本質特征直接體現在5R上,即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生活、環保選購;重復使用、多次利用;分類回收,循環再生;保護自然、萬物共存等方面。
目前綠色供應鏈的理論和實踐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關注 , 但對其概念的界定還未達成共識。筆者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在供應鏈管理的基礎上考慮和強化環境因素,一方面通過與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縱向合作及企業內各部門的溝通,考慮經濟、環境整體效益最優化;另一方面通過供應鏈與供應鏈間的橫向合作獲得資源環境與經濟雙重績效,實現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共贏,最終達到供應鏈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2我國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存在的障礙
2.1傳統供應鏈模式造成的障礙
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較供應鏈管理模式在內容與難度上大大增加。其一,綠色供應鏈拋棄傳統的“末端”環境治理方式,強調供應鏈成員實現知識創新,以實現“源頭”治理。而傳統供應鏈結構模型不能滿足供應鏈的知識創新:供應鏈成員創新收益往往不能完全內化而歸創新者所有,使成員缺乏創新的激勵;供應鏈成員實現了的有效的知識創新,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會在一定范圍內限制其創新成果的擴散。其二,傳統供應鏈管理的功能目標只包含T(時間)、Q(質量)、C(成本)、S(服務)目標,而隨著ISO14000系列標準的實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功能目標除上述四目標之外,還包括E(環境),即盡可能短的市場響應時間,盡可能高的產品質量、盡可能低的產品成本、盡可能好的產品服務、盡可能小的環境負影響和資源消耗,而功能目標的增加也帶來管理上的困難。
2.2傳統環境觀念上的障礙
在企業層次上,很多企業忽視在生產上環境問題帶來的負外部性,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認為企業實施環境管理就是增加成本,浪費資金;有一些企業考慮了環境影響,但只是采用末端治理方式,這就不可避免地把環境治理作為一項負擔,因此也就不可能實現生產過程中的綠色化。在供應鏈層面上,在某些情況下,供應商發現他們比客戶具有更多的環境問題或者技術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因此需要對客戶進行教育。但是,許多供應商并不積極開展各種環境行動,尤其是當客戶對環境問題缺少充分的理解或者還沒有把環境價值集成到整個公司戰略中時。
2.3信息不對稱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影響
信息共享難以實施,客觀上由于支持信息共享的信息系統效率較低,而且供應鏈中的信息被各個成員分散持有,不可能實現完全的信息共享;主觀上各合作企業因考慮風險等因素不愿意進行信息共享。
綠色供應鏈內各階段之間的信息資源未能共享主要從三個方面影響綠色供應鏈的協調。一是導致“檸檬市場”的出現。信息未能共享導致的信息不對稱是綠色供應鏈各行為主體之間在運營過程中導致不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放大“牛鞭效應”。“牛鞭效應”對于綠色供應鏈系統的運行影響很大,其基本含義是:當供應鏈的各節點企業只根據來自其相鄰下游企業的需求信息(訂單)進行生產或供應決策時,隨著訂單向制造商和供應商移動,顧客需求的任何一個變異都會被放大。因為當訂單沿著供應鏈流動時,是作為顧客需求來看待的。而事實上,供應鏈的每個階段向其上游階段所發出的訂單,都是根據自身的相關政策(如庫存政策、補貨政策等)和本階段對顧客需求預測為基礎計算出本階段的訂貨量。三是導致預測和計劃不準確,一方面加大庫存、運輸等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又由于沒有從時間、數量上很好的滿足顧客需求而降低了顧客服務水平。
2.4地域性和時間性問題
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某些殘余物、副產品及共生品往往不易于儲存和運輸,具有一定的地域和時間限制,因而決定了關聯供應鏈的構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求關聯供應鏈中核心生產企業在地域上盡量靠近,在生產上必需趨于同步進行。例如,蒸汽和余熱、余氣的再利用問題。廢棄物在輸送過程中,如果方法不當,會引起二次污染,增加環境副效應。因而實施關聯供應鏈管理必須協調好輸送方式、輸送成本、廢棄物價值及環境績效之間的關系。
3基于縱向角度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策略研究
3.1基于核心企業角度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策略
3.1.1加大投入進行技術改造和創新
核心企業必須從戰略方面來認識這個問題,一方面,要依靠技術創新和技術引進,盡快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自身開發能力;另一方面,還要及時采用先進的國際技術標準,并對先進技術標準進行消化、吸收,并予以采用和提高。如2006年7月歐盟綠色環保指令——《ROHS指令》生效,其目的在于消除電子電氣產品中的六項有毒物質:鉛、汞、鎘、六價鉻、以及聚溴聯苯醚、聚溴聯苯等阻燃劑。歐盟的ROHS指令的出發點是改善人類生活的環境,但是在環境保護的意愿之下,也對我國的電子電氣、機電產品出口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如最常用的焊料是鉛錫合金(63%錫,37%鉛),如果用錫、銀、銅作為替代物(銀3.3%~4.3%,銅0.4%~1.1%),將會大大提升成本,同時在無鉛化生產過程中,由于焊料熔點上升20~30度,對元器件的耐熱性及焊接過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許多企業需要通過更換無鉛焊接專用設備,并采用新的焊膏才能解決問題。又如禁用物質中的六價鉻沒有可替代的物質,這需要在生產中采用新的加工工藝,逐步淘汰使用。要解決這些技術難題,核心企業就必須主導供應鏈的技術改造和創新。
3.1.2謹慎選擇供應鏈成員構建企業綠色聯盟
核心企業領頭供應鏈,向上聯系供應商,向下聯系銷售渠道,不僅自身制定并嚴格實施環境管理標準,其上下游廠商及最終用戶也必須遵守同樣的環境管理標準。傳統觀點認為要用較低價格獲得所需服務或原材料,選擇的供應商越多越好。但采用綠色采購戰略的企業對此提出了質疑,因為如供應商數量過多,采購企業無法深入了解供應商情況,就無法采購到環保材料,防止或減少購買有毒或有害材料。所以,在綠色供應鏈構建過程中,核心企業對合作伙伴的評估和選擇顯得格外重要,不僅要考慮其生產能力、成本、質量、服務和信譽等傳統因素,還應采取適當的綠色指標體系對潛在的供應鏈成員進行綜合評價。在綠色供應鏈運行過程中,核心企業還必須對合作伙伴進行有效的管理,了解其環保執行情況,將環保質量監督與合作廠商資格認證結合起來,把環境管理作為全面質量管理的一部分。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要全面完整地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單靠某個企業是不行的,只有建立一個企業綠色聯盟才有可能。企業綠色聯盟是在產業鏈內或產業鏈間建立的一種實施“綠色”管理的企業聯盟,它不僅是一種信息和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集合體,而且也是一種標準和意識同步的標準集合體。
3.1.3建立企業信息平臺加強企業信息交流
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強調信息的溝通與實施的合作。合作伙伴可通過網絡、簡報,以信件、技術小冊子、宣傳手冊等方式交流環保標準與環保要求,提供環保信息特別是標桿信息,宣傳綠色文化,討論和解決有關環境方面的問題。利用Internet技術建立供應鏈的管理信息系統,把環境信息加入到公司的日常交流中,有利于提高鏈內成員間信息與知識交流。鏈內成員之間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內部性,是實現綠色供應鏈合作的必要條件。
3.2基于供應商角度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實施策略
3.2.1催化環境改進的有效動機是把環境績效帶入采購決策
供應商認為:客戶最好地催化其環境改進就是真正把環境績效帶入客戶日常的采購決策中。然而有時客戶雖然強調對環境手段的關注,但在實際采購決策時仍著重考慮價格因素。如果客戶要求供應商使用某種環境措施,首先必須在采購中做到。為此,環境必須與成本、服務、質量、可得性和創新等一起成為采購的決策因素,并賦予相當的權重并增加從環境領先供應商采購產品的數量。
3.2.2交流戰略
明確和準時的交流是供應商與客戶之間有效環境合作的必要條件。過程中合作越多,行動成功的機會就越大。一些供應商希望通過“建立內部聆聽文化”以培育合作環境;另一些供應商重視供應商-客戶顧問會議的價值。其他交流戰略有直接的會議、論壇和研討會以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是合作的基礎,參與與供應商開放式對話的客戶有更多的機會在正式實施一些計劃之前回顧產品的環境要求;供應商與客戶、技術協會、貿易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合作亦是一種重要的交流工具;如果供應商在開發環境行動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則可以對客戶進行教育和培訓。
3.2.3供應鏈上游企業的環境改進
綠色供應鏈管理是驅動上游企業環境改進的主要工具,可以幫助一些缺少技術或者環境管理系統的小供應商提高環境績效。
客戶對一級供應商并延伸到供應鏈上二級供應商及更上游企業最普遍的環境要求是禁用一些材料。客戶必須與供應商合作才能真正實現產品中不再含有某些限制物質,如電子和汽車行業的鎘和鉛。
一些響應客戶要求啟動ISO14001認證的供應商,對其供應商共享他們實施環境管理系統的經驗,并鼓勵、要求他們的供應商實施ISO14001環境管理系統。
一些供應商發現他們自己的供應商是一些小公司,缺少解決環境問題的資源和系統,因此難以面對禁止使用一些材料的挑戰。因此,這些一級供應商認識到必須共享環境管理系統為二級供應商甚至更上游企業提供技術援助、財務幫助和其他支持,幫助他們滿足客戶所要求的新的環境要求。
4結論
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資源的大量消耗和環境的污染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在我國實施綠色供應鏈已勢在必行。隨著我國企業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完善和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模式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和協調發展,構建環境和諧型社會。
參考文獻:
[1] 中國統計年鑒編輯部. 中國統計年鑒(2006)[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2] Webb L. Green Purchasing: Forging a new link in the supply chain[J]. Resource,1994,1(6):14-18.
[3] Handfield R B. Green supply Chain:Best Practices From the Furniture Industry Proceedings[Z]. Annual Meeting of the Decision Sciences Institute. USA,1996.
[4] 劉巨欽. 現代企業組織設計[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