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尤其是內家功夫來源于道家文化,但如今往往練武是練武,道學是道學,武術失去了上通道學的途徑。筆者有感于此,參同諸子之學,結合一己之識,借由“丹勁道”以貫拳道。需要說明的是,“丹勁道”不是某個門派,而是方法論和修證境界,茲分述如下。
1.丹
“丹”是養生修真的核心。
道家丹密,深奧隱秘,得其真傳者極少,古傳丹經多“露見枝條,隱藏根本”,且眾說紛紜令習者難以適從。其實千古丹經可以概括為一句“理”、一句“法”和四字“訣”。
一句“理”:以“神”投射到體內特定部位,即產生人體化學反應,生發出新的生命能量——氣,然后由氣生光,最后提煉出一團至精至純的圓光——“丹”。
一句“法”:“昔日遇師傳口訣,只教凝神入氣穴”(《還丹復命篇》)。
四字“訣”:采、煉、運、養。
無論習武還是養生,精是首先要訓練的對象,因為精是生命的修煉的基礎。《性命圭旨》說“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性即元神,命即精氣。性藏于腦,命藏于臍”。“丹勁道”是基于精氣神三者可以相互制約和轉化而修煉成金丹的。“精氣神三物相應,順則成人,逆則成丹。何謂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虛化神,神化氣,氣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謂道?萬物含三,三歸二,二歸一,故知此道者,怡神守形,養形煉精,積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金丹乃成”(陳致虛《金丹大要·上藥篇》)。
由于言動思聽,酒色財氣等上溢下漏,遂成虧損之體,或百病叢生,或未老先衰,因此養生、習武、煉丹第一步應為補虧為主,入手處是“生精種陽”,也即“怡神守形”(沖和樁)、“養形煉精”(負陰樁),“積精化氣”(練形生精,渾元煉丹),進而“煉氣化神”(抱陽樁),進而“煉神還虛”(沖和樁),如此則“金丹乃成”。
丹者,氣之凝聚也,是滋養功夫;勁者,氣之流注也,是使用功夫,以耗散能量為代價。許多內功大家和高手功夫了得,但多不得天年之壽,與只知發勁而不知養丹有很大關系,習武者不得不察。
2.勁
“勁”是武道修證的核心。“勁”的本質即“氣”即“意”,是內家功夫必修之物。
求勁之道不外乎站樁和盤架。還有一種鮮為人知的求勁之道,即丹道,但此又有異于傳統靜坐煉丹。武學修為是認識自我和開發自我的過程,而不是復制別人的過程,所以重視科學規律的探索和總結,應該是每一位修武者重視的問題。楊露禪練的是陳式太極拳卻創下了楊式太極拳,孫祿堂精修形意、太極、八卦后創孫式太極拳,王薌齋從學形意拳卻革新出大成拳,李小龍練詠春卻創立了截拳道。由此可見,真傳不等于真理,通往真理的道路絕非一途,否則就不會出現諸多拳派,但這些流派到最后都會匯集到一起——自身悉備的人體本能之道和太虛之道。“拳術至煉虛合道,是將真意化到至虛之境,不動之時,內中寂靜空虛無一動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測之事,雖不見不聞,而能覺而避之;人道縮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無減,以后靜坐亦如此,到此方知拳術與丹道是一理也”(孫祿堂)。
3.道
道是宇宙的本體,是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關乎完善人生的性命實學功夫。
內家功夫修行到“神明”階段,必然開發出生命潛能而見“道”。心物一如,六根互用,通力慧力應運而生,正所謂“一念不起全體現”,奇功妙境層出不窮,匪夷所思。功夫到此,則“但復本自性,更無一法新”,“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老子)。
中華武學是一門性命實學功夫,分為五層功夫:一練形生精、補虧救損,二煉精化炁、開關通脈,三煉氣化神、渾元整勁,四煉神還虛、神明應擊,五煉虛合道、形神俱妙、慧通無礙、生命再造。誠如《岳武穆九要》總論所言:“器,上而通乎道:技,精而入乎神。惟得天下之至正,秉天下之真精者,乃能窮神而入妙,察微而闡幽。形意之用,器也、技也;形意之體,道也,神也。器、技,常人可習而至:道、神,大圣獨得而明。”
丹、勁、道看是三種不同層次的概念和境界,但它們都由同一基本物質貫穿著,這便是“炁”。內家功夫將此炁與形、意、神綜合作用,就產生了駭人的穿透力、摧毀力和殺傷力。內功即是炁的流注,內丹即是氣的凝煉,皆一氣之變化。氣足勁圓,神虛道合。
很少有人把武術與襠子聯系起來,殊不知生殖能量相當于人體的“核燃料”,內外功夫都從此出,精足化氣才有源。氣足臟腑才能運化有力,丹田才能有能量儲備,化勁才能有源;髓脈充養,靈機才能敏銳,才能培養出一觸即發的本能應激功夫。所以《黃帝內經》說:“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此精乃成“丹”成“功”的基本物質。
內家功夫非常重視丹田,“久養丹田為根本,五行四梢氣攻人”。內丹有“丹田氣實之妙”,發勁里有“彈簧、鼓蕩、吞吐、驚抖之機”。內功專在虛無上下工夫,用心勁,用神力,不用外在緊張之力。心勁源于小腹丹田內部,是能量之源。有詩曰:“道心玄秘守天根,內丹培育成在坤。精氣合煉延年藥,渾然天人俱忘春。”“陰催陽轉陽催陰,可知玄妙在腹心。丹田一球璇璣活,舒合恬逸動無塵。孰曉腹氣圓活真,調腑理臟順經筋。若待壽高神體健,不枉當初勤煉身。”(王柏青)
4.丹道與武道的統一
“丹勁道”的訓練原理告訴我們:丹田蓄養再多的氣(且不說此氣是否符合“丹勁道”的要求),如果脈道不通,神意氣勁也不能顯發于外。這就好比閉塞偏遠的山區,即使奇貨滿山,運輸不出去也產生不了經濟價值。所以,無論丹道還是武道,修煉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打通周身氣脈,也就是中醫講的奇經八脈、十二正經,俗稱“小周天”、“大周天”。因奇經八脈是先天氣脈,乃“先天大道之根,一氣之祖”,只有開通此八脈才能招攝先天一氣而生發真陽內勁。但是“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唯神仙家以陽氣沖開,故能得道”(宋紫陽真人張伯端《八脈經》)。對于內丹武學開通奇經八脈非常重要,但同時也是非常艱難的事,有人練了幾年幾十年未必就能練通,這也是內家功夫大乘者如鳳毛麟角的原因之一。就連孫祿堂也是苦練多年才得此內景之妙,“惟練化勁之后,內中消息……每覺下部海底處,如有萌動……周身就有發空之景象”,至此開啟真陽之后方體驗到“拳術與丹道是一理也”。
奇經八脈、十二正經的開通還不能深層次地滿足丹勁的需要,因此必須修煉“怡神練形”、“練形生精”、“煉精化氣”功夫,全方位渾元通脈,放則為“○”,收則為“·”,令表中里通透無礙。這里又有“松、靜、空、定、覺、照”六字行功要訣。松則通,靜則明,空則虛,自然進入中和“○”態;定則慧,覺則靈,照則妙,修煉成果得以保任,達到形、神、意、氣、丹、勁有機統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