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刊自本期開始,專門設置“答疑”這個欄目。當您閱讀本刊遇到不解時,或練功遇到難關時,或有其他疑問時,您均可發電子郵件到gf8341@163.com或來信寄本刊編輯部“答疑組”。本欄目組將與各派大師一起共同為您答疑解惑。
一問:我看到貴刊第10期《金警鐘渾元一氣功之吞吐功》一文,感覺是種好功夫,非常喜歡,但不知金警鐘先生是誰,能否給我介紹一下渾元一氣功大師金警鐘的情況?
答:筆者(渾元居士)收集了不少金警鐘大師的資料,但鑒于篇幅,不宜全部刊登,現節選幾段,供你參考。
1.“金警鐘先生(注:生于1903年),燕之奇土也。幼得名師傳授,拳腳器械,無一不精,尤足貴者,則為‘渾元一氣功’,先生之于此也,能鐵尺排肋、貫頂開石,蓋已登峰造極,而入化境矣”(《國術名人錄》)。
2.“……吾師金警鐘先生,尤擅渾元一氣功,此乃少林衣缽,上乘功夫。調呼吸,練百骸,氣轉周天,神游體外,收則存于方寸之中,放則彌于六合之內,若有形,若無形,習易筋者不及其神,練洗髓者弗知其妙……”(張志華)
3.“吾師金警鐘先生,周身皆可避堅避銳,被人稱為‘金鐘罩’,譽其功力深厚也。渾元一氣功乃少林正宗,師得之于嵩山妙興師祖……師太陽穴可碎磚,腿脛骨可斷磚,槍鋒抵腹可彎之,利刃砍臂可不傷,修煉至斯,不賓服吾師絕技者,蓋也秒矣”(黃無恙)。
4.“……余友金君警鐘,武壇上燦爛之星也,少秉穎異,擅長技擊,曾受少林方丈妙興大師之薪傳,武功已臻妙境。其渾元一氣功,迥異恒流,實為近世武林中不可多得之珍品……”(天津北寧國術會郭壽臣)
5.“……民國紀元念三年,余友金子警鐘,組國術周刊社,邀余于北寧國術會郭壽臣君,共同襄助。因得曰夕砥礪,互相觀摩,以是深知金君固國術界中杰出之材也,學宗少林,得少林寺妙興大師之親炙,其所肄各種拳械,俱臻爐火純青之候,固非俗手所可望其項背……”(天津道德武學社孫錫坤)
6.“……吾師叔金老先生警鐘,賦性穎異,磊落不群,曾拜少林方丈妙興大師為師。學成后,每嘆武術之沒落,乃大聲疾呼,竭力提倡,從者愈眾,華北一帶之武術得以復興者,實皆先生之所賴焉。先生大名,馳騁武林……”(吳宗周)
7.“……客沈時(注:沈指沈陽),與日人劍道會較技,勝之,日人屢欲延之東渡,許月給日幣千金,金君以國術為吾華固有之國粹,豈可盜賣于仇敵,當嚴詞絕之……”(李棲梧)
8.“……宗超(注:金警鐘先生之侄)談及金警鐘先生軼事,頗有為世人所不知者……金先生少林硬功馳譽南北,故被張學良將軍聘為東北軍武術總教官。某日,因事張將軍與日軍會晤,后共進餐,金先生亦陪席。數巡過后,一日軍官口出狂言,競拔出戰刀挑肉一塊,送至金先生嘴邊,先生則一口咬定,氣發丹田,竟將戰刀刀尖咬斷,把那挑釁敵官驚得兇焰頓收,急忙鞠躬,對先生神功欽佩不已……”(金京)

二問:渾元一氣功的丹田在哪兒?練功時怎樣應用?
答:丹田是氣功中不可回避、難以回避的重要話題。氣功大師張文江曾經收集過丹田的別名,竟達320個,丹田位置,約有130種,真所謂“小小丹田,多多難辨”。
筆者(渾元居士)根據自己多年練功和教學經驗認為,使用丹田練功,效用極大,絕對不能忽視,如本套渾元一氣功中的數動丹田、鎮靜丹田、意守丹田、沉氣丹田、丹田氣存、氣貫丹田、丹田有力、使丹田有力、下腹沉氣、下腹前迎、下腹前擁、使下腹堅實、下腹愈有力等,從內講可以貫注精神,調節神經,加深呼吸,提高供能,充實元氣,增強內勁,激發潛力等等;從外講可以穩定重心,整飭架勢,統承動作,發揮腰力,調動整力,增強外勁等等。
日本氣功大師關田和貴就一再強調:“人的‘精神力’‘呼吸力’‘外形力’使用小腹大和以后就能產生超常的‘功夫力’,不管你覺得這一說法多么可笑,這類事實已被多年的練功經驗所證實。”
那么本功的丹田在哪兒?位在臍下小腹!練者意守或引息或貫力時,不可脫離此“田”范圍。有些功夫把丹田具體到多少寸多少厘米,或局限于某穴位某經絡,筆者認為這樣反而不易把握,或易拘滯,大可不必。
其實使用丹田只是練功手段,不是練功最終目的,所以練者要活學活用,只要有功,只要上功,易于操作,不出偏差,就算對了。或大些或小些,或上些或下些,或前些或后些,隨人個感而異,死板不得。
學者要從內外功效上來體會使用丹田的正確與否,并因此確定自己的丹田真位及使用方法,才是最佳的練功門徑。
三問:看到薛顛的《內功與外功之區別》一文中寫道“外功則專練剛勁,如打馬鞍……”請問打馬鞍是什么功夫?怎樣練習?
答:打馬鞍,不是打騎馬使用的馬鞍子,是打馬鞍石。
“打馬鞍,此為硬功外壯,屬陽剛之勁,練成之后,拳如鐵錘,可以擊石。練此之人,有特征可尋,蓋其拳部,骨節完全扁平,毫無棱角突出也。初練時,用斤量較輕之馬鞍石,每日用拳從橫沖擊。時石固著于地,不能移動,習之既久,浙能躍出,至不須費力,以拳擊石,石即應手而出為度。然后乃易較巨之馬鞍石,如法行之,亦能指揮如意時,更易最大之馬鞍石,重逾二三百斤者,按日擊之。數年之后,亦能應拳躍出,其功乃竟。但功成之后,此拳即不敢隨便運用,力避無意傷人也”(摘自《少林七十二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