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進出口總額逐年提高,在我國經濟騰飛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針對近1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通過外貿依存度變化情況和貨物、服務的出口占國內支出總額的比重(社會總需求)這兩項指標。綜合分析了我國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特點,一方面論證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提出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期我國對外貿易能均衡平穩發展。
關鍵詞:對外貿易 對外經濟 外貿依存度 中國
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特征,也是除投資、消費之外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中國實現貿易順差1570億美元,由此導致2006年底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突破萬億美元大關,不到30年增長6000倍。而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順差更高達2622億美元,外匯儲備余額達1.53萬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43.3%。因此有必要對我國外向型經濟做一點分析。
一、評判經濟開放性的指標
(一)外貿依存度
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對外貿易總額(貨物和服務的進出口總額)與GDP(或GNI)之比,見表1和表2。


(三)綜合分析
這兩個指標都說明,在中國的經濟增長中,對外貿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安排就業、引進技術、改善管理、更新觀念以及資源的合理配置方面,都對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對外貿易的持續增長一方面表明我國對外開放程度逐漸增加,參與國際分工的程度日益加深,從純粹資源配置的角度看是有積極意義的,另一方面在一定條件下也會給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1 過高的外貿依存度在世界經濟不景氣時將波及國內經濟。較高的外貿依存度一方面意味著中國經濟的開放程度在加大,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出口導向型的,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并不明顯。如果世界經濟產生危機或波動時國內需求無法跟上將引發巨大的經濟危機甚至危害到國家安全。因此,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必須立足國內需求,不能過度依賴外貿總額的增長。中國是人口大國,以目前投資過熱、內需疲軟的情況來說立足國內需求發展才是可持續的增長途徑之一。
2 過高的外貿依存度可能會影響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在外貿依存度持續攀升的情況下。一方面。進口形成對國外商品的需求,進口增長速度過快必然抑制對國內商品的需求,降低國內產品價格從而降低國內企業的利潤及工資水平;另一方面。出口形成了對國內商品的需求,出口增長速度過快減少了國內商品供給,從而提高國內商品的價格、抑制國內需求。從總體上看,出口的持續增加擴大了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增加了外匯儲備,也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進口,但是由于國內商品和國際商品之間存在明顯的價格差異,中國對進口商品的消費是有限的。這就使我們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較大的貿易順差。實際上這意味著我們的一部分資源并沒有得到積極有效的利用,
二、我國對外貿易存在的問題
與外部經濟聯系越緊密,對外部市場和資本的依賴越強,也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越容易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目前,中國對外貿易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在整體外貿出口增長中,粗放、數量擴張型產品仍占相當比例,而質量、效益集約型增長還有待提高
出口產品主要集中于輕工、家電、紡織等吸納多數就業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一旦這類市場發生萎縮,國內生產將受到嚴重影響,由此產生的失業問題將威脅社會穩定。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我國處在產業鏈條的中低端,出口初級資源型產品的加工工業消耗了大量能源、資源,使我國資源供求矛盾日趨緊張,并造成一定的環境污染。
(二)出口市場過于集中
主要集中于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這些國家經濟狀況、貿易政策的變化都會對中國產生影響。中國的出口產品優勢主要在低廉的商品價格,容易受到反傾銷等貿易報復,限制我國產品的出口。
(三)部分原料、能源對國際市場依賴嚴重,高技術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還有待提高
統計表明,對原油、鐵礦石、銅等戰略性物資,我國的依存度高達35%~55%,大型和高精密度儀器儀表的進口幾乎高達100%。一旦這些物質、儀器的進口受到限制,將會直接阻礙我國生產力的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增強。
(四)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正在受到削弱
目前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制造業。隨著經濟發展,中國勞動力成本(特別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不斷上升,加上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動,這一優勢受到削弱,貿易轉移效果明顯,中國的出口市場面臨被其他國家取代的危險。根據美世咨詢2005年11月的一項調查,打算在亞洲建立低成本分支機構的跨國公司在中國面臨著比印度更高的工資成本,可見,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已不再具有絕對優勢,世界勞動密集型產品制造中心從中國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并非不可能。
三、促進外貿趨向平衡發展
從總體上說,外資和貿易在中國經濟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增加資金供給、引進技術、擴大出口、促進體制改革、擴大就業規模等。在看到中國經濟發展成就的時候,也要對開放型經濟效益進行反思:對外經濟的發展是否過度消耗了中國原本就稀缺的自然資源,外資利用中國政府所給予的超國民待遇是否意味著對本國國民的不公平,外資的投放是否符合中國產業布局的整體規劃,外資能否轉化為中國的技術和管理優勢等等。總之,目前我國流動性過剩的矛盾相對比較突出,外貿的順差相對比較多。我們要通過轉變增長方式,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層次、提高我國本身自主創新能力、改善進出口貿易的產業結構注重第三產業發展、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使外貿趨向平衡,同時注重提高國內消費水平和貢獻率,擴大內需在總需求中的份額,使外向型經濟在新的發展階段上發揮更加積極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