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普遍認為,引入外資有它的積極作用,即可以促進一個地區的企業成長、產業結構改善和經濟增長。但實證研究也發現,一些地區引入外資的結果并不符合這些結論。本文分析了溫州引入外資的情況,認為外資對溫州發展的作用不明顯,其原因主要是溫州的中小企業發展緩慢,而要改變這種狀況,又需要改革與中小企業發展有關的外部環境。
關鍵詞:溫州 外資 行政 中小企業
一、溫州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外資的流入額,而不是相反
引入外資有積極作用似乎是公認的事實,有人把這些積極作用概括為這樣幾個方面:一是有利于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二是有利于引進先進技術,促進產業升級;三是有利于吸收先進的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四是有利于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加國家的財稅收入;五是有利于促進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的發展;六是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問題是,承認這些作用的依據在哪里?盡管有人引用數學方法和經濟理論,實證分析了引入外資對部分省份和國家經濟增長的作用,但這種量化分析的結論并不能讓人十分信服。而且,這種實證分析的結論和由此引申的應對政策之間如何建立關聯指標和考核制度,至今仍是一個空白。
就溫州而言,大力招商引資是目前政府的一個重點工作。但招商引資對溫州經濟發展的作用到底有哪些、確定這些作用的依據又是什么?至今人們也給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為考察外資對溫州經濟的影響,并考慮到外資主要面對的是國際市場,本文將溫州2000年來實際利用外資額與相關數據編成表(見下表)。

為驗證溫州實際利用外資是否與其國內生產總值、進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額之間存在相關關系,本文將溫州2000年來實際利用外資額與其它3個數據做散點圖考察后發現。溫州實際利用外資額與后面3個數據有明顯的相關關系。于是,筆者再做相關系數分析。得出溫州實際利用外資額與溫州的國內生產總值、進出口總額和出口總額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別是0.9644、0.9819和0.9848。的確存在很高的相關性。
但是,如果再把后3組數據與溫州實際利用外資額之比做散點圖考察。就會發現。在溫州經濟發展過程中,實際利用外資的作用在不斷下降。這就說明,是溫州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其實際利用外資利用額的增加,而實際利用外資額的增長并不能必然促進溫州經濟的發展。進而說明。如果非要以資金作為影響經濟發展關鍵因素之一的話。那么。溫州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是來源于內部的資金。而不是外資。
二、外資推動溫州經濟發展作用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溫州中小企業發展緩慢
溫州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來源于其中小企業的產品和經營機制適應了市場需求和改革環境。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行政體制改革嚴重滯后經濟體制改革的情況下,溫州中小企業的原有優勢在逐步喪失,經營普遍“短壽”。溫州市工商部門對2003—2006年度4年間被吊銷、注銷的2410個中小企業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有44.52%的中小企業“生命周期”不超過4年,其中個人獨資企業的“生命周期”最短,僅1.99年。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的緩慢,大大削弱了該地區經濟的競爭力。使得追求利潤的外資,在競爭性的地區招商引資政策下,對溫州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斷減小,表現在溫州引入外資的效果在下降。
(二)行政考核體制不完善
政府招商引資,有發展地方經濟目的,也有政府官員的個人目的。所以,有什么樣的官員利益考核機制,就有什么樣的官員行為。由于利用外資的質量難以量化,其效果可能要跨越幾個政府任期才可能顯現出來。而招商引資的數量則很好量化。這樣。地方政府引資的目的往往偏向追求引資數量。這種行為是以犧牲公共利益為代價的,無法保證引入外資的質量。加上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造成引資的效果大打折扣。帶來的不利后果主要有:1 使國家應有的收益和社會福利大量流失。據國家財政部統計,國家利益損失每年可超過數百億元人民幣。2 刺激低效率外國資本過度引資。各地政府濫用引資優惠政策結果,在實際上人為地降低了外商企業的生產成本,使原先效率低下的外資企業,也可以輕易地進入我國市場,從而在整體上降低利用外資的質量與效率。3 人為破壞了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原則。由于政府對外資企業政策過于優惠,使內資企業在與外資企業競爭中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4 由于我國各地區的大環境都很類似。使得引入外資越多,就是重復建設越多。社會資源無法得到優化配置。
(三)外資的本性和企業的原因
外資進入內地的目的是為了賺到比其他地方更多的利潤,也就是價格減去成本的差更大。而內地有更廉價的生產要素是外資進入的誘因,外資的本質決定了它不會為改善我們的產業結構和提高我們的產業競爭力而服務。
實際上,來溫州投資的大多數是中小外商,其技術實力不強。資本又有限,往往著眼于技術含量低的短期加工項目。這與溫州的產業布局仍以輕工業為絕對主導存在一定關系。而這種產業結構的固化又在于社會缺乏中小企業的兼并環境。家族式管理、偷工減料、群眾實際收入增長緩慢和行政壟斷等因素都給溫州低效率中小企業的生存留下了空間,給這些企業的兼并或重組設置了障礙。缺乏有效的中小企業成長環境,使得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有傳統優勢的中小企業的經濟效率必然不斷下降,即使外資進入,其改善效果也不明顯。
三、提高外資對溫州發展作用的對策
(一)大力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環境建設
要發展溫州的中小企業,就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而其中的核心又在于要完善中小企業的融資制度和推行技術經營的市場化。這兩者又都與行政管制有關。就融資制度而言,如果許可民間開展借貸行為和發展各種融資組織,勢必對現存商業銀行的利益造成威脅。而如果將商業銀行真正向市場化方向改革,行政調控的能力又將大打折扣,行政利益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就技術經營的市場化而言,由于對高校與科研單位的研究經費或對企業科研的財政優惠政策等離不開行政管理,而行政利益與技術創新又缺乏緊密的利益關系,加上借助制度而發展起來的中小企業仍然奉行營銷第一的信念,所以,不光溫州地區,其實整個社會都缺乏技術創新的土壤。只有加強行政利益和中小企業利益之間聯系的機制建設。才能最終解決溫州中小企業效率低下的問題,進而提高溫州地區外資利用的效果。
(二)改變追求引資數量的考核制度
對于很多跨國企業來說,稅收、土地等優惠政策的吸引力并不是最重要的,人才引進的政策、完善的法律環境和服務環境才是外資關注的。官員犧牲公共利益來招商引資,實質也是出于政績考核的要求和自己的利益。所以,只有改革與引資相關的政績考核制度,才能真正提高引資的效率。而改革的關鍵問題又有兩個:一個是如何保證政府部門把工作重心放在維護公共規則和減少行政交易成本上,二是如何建立大地區的行政主管利益共享機制。
就第一個問題而言,由于公共規則代表大眾的利益,而行政人員各自存在自己的私利,為維護自身的權威利益,他們潛意識中要破壞公共規則,不斷出臺自己的規定。而代表大眾利益的監督機制又不完善。所以,解決該問題的思路是要加強大眾對官員利益的影響。為此,加大地區的“民選官”機制建設就很必要。但這樣一來,地區主義就必然出現,還是無法解決招商引資的地區競爭。地區主義會影響到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外資的整體效率。還會影響行政體制的效率和權威的統一。為此,筆者建議,首先要加大省級行政主管的“民選”力度和任期機制建設,同時加大小地區行政主管的流動機制建設。通過這樣的制度建設使地區之間的行政利益能夠共享。使行政官員的招商引資工作和維護公共規則工作能夠真正向效率提高的方向發展。
另外,主管部門應將對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硬性數量考核轉變到改善社會安全、生態建設、誠信建設等城市綜合指標的軟環境建設上。
最后,本文認為,溫州企業的家族式管理還有存在和發展的空間。盡管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是一種發展趨勢,但是,作為企業來說。適應環境而獲得利潤是企業制度改革的根本動力?,F代化企業制度的運作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撐,而我國的外部環境建設還不完善,單方面要求企業改變自己的制度,只會加大企業的成本。使企業更多地喪失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