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美國自1989年以來,貿易收支一直表現為逆差并呈現持續擴大趨勢(見表1),除了少數年份(如1991年、2001年和2007年)較上一年度有小幅回落外,其他年份都出現大幅上升,其中2006年的貿易逆差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約8180億美元,約占美國當年GDP的5.5%。在1990年—2007年間,美國對五大貿易伙伴國的貿易逆差額平均約占總貿易逆差額的70%(見圖一),其中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在2000年首次超過對日本的貿易逆差額,使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國,在2006—2007年間,美中逆差占比超過其他四個國家的占比之和。美中貿易逆差額從1990年的104億美元,猛增至2007年的2563億美元,18年來增長24倍多,其中,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長極為平緩,而從中國的進口卻增長迅速(見圖二)。

傳統理論認為貿易順差代表財富增加和福利提高,而貿易逆差則意味著財富流失和福利下降。美中貿易逆差的不斷擴大,致使美國以給經濟帶來巨大不良影響為借口,要求人民幣升值,制造貿易爭端,引發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加劇。本文將基于跨時均衡視角,從理論上證明了在自由貿易條件下,逆差國同樣可以增進社會福利。同時,從中美貿易實際運行的特征分析了美國通過與中國的貿易獲取了巨大的實際利益。
二、基于跨時均衡的美國貿易福利分析
跨時均衡的分析方法引入了宏觀經濟政策的微觀基礎,從自動的調節機制和動態的穩定分析轉向跨時預算約束和最大化的橫截面條件,為分析開放經濟條件下政策的福利效果,提供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彌補了傳統國際金融理論的不足。
(一)跨時均衡模型的微觀基礎
跨時均衡模型通過將Fisher(1930)的標準兩期微觀經濟模型應用于開放經濟中。假設該國只消費一種商品并且考察該國在兩個時期的經濟行為,分別記為第一期和第二期,主要研究一國如何通過跨時貿易穩定其跨時消費并從中獲益,增加社會福利。以下的研究并未考慮投資和政府購買因素。假定個人消費者的最大化效用函數u,取決于當期消費水平,即
U=u(C1)+JBu(C2)(O<β<1)……………………… (1)
其中c1(t=1,2)表示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消費水平,口為固定偏好參數,它表示主觀貼現或時間偏好因素,用以測度消費者的個人耐心程度,假設效用函數是消費的嚴格增函數且是凹函數,即滿足。
一定時期內,一國的經常項目余額反映的是對其他國家外匯凈資產的變化。因此,令B1+1表示某國在第t期末的外匯資產凈值。第t期的經常項目余額定義為CAt=B41+1-Bt,通常,對一國而言,經常項目余額為:CAt=Bt+1-Bt=Yt+rtBt-Ct,式中rtBt代表外匯資產在前期獲得的利息收入(rt代表第t-1期的利率)。假設在兩期中,第一期期初并無任何外匯資產(即B1=0)并且第二期期末本國不持有對他國的未清索取權(即B3=0),使得第一期的順(逆)差額等于第二期的逆(順)差額。
第一期的經常項目余額:B2-B1=B2=Y1-C……… (2)
第二期的經常項目余額:B3-B2=-B2=Y2+rB2-C2……(3)
將(2)式代入(3)式中,從而得到消費選擇的跨時預算約束條件:
C2=Y2-(1+r)(C1-Y1)……………………………(4)
由此可將消費者個人效應最大化問題轉化為:
其一階條件為:u(c1)=(1+r)β(c2)………(5)
(5)式是跨時歐拉方程:u(c1)=(1+r)βu(c2) ,即當效用最大化時,消費者不可能通過各期間的消費轉移而獲益。例如,第一期消費每減少1單位,將使u減少u’(c1)。而將該1單位的消費儲蓄起來可以在國際資本市場上以利率r貸出去,轉化為第二期(1+r)個單位的消費,使u增加(1+r)βu'(Cz)。當主觀貼現因素等于市場貼現因素時,即當JB=r時可得到一條平滑的消費曲線,在最優狀態時,u’(C1)與(1+r)βu’(Cz)應該相等。

(二)美國跨時貿易的福利分析
在兩期跨期模型中,通過引入宏觀經濟模型的微觀基礎之后,我們就可以分析經常項目余額的決定以及跨時貿易對美國福利的影響。下面的圖三通過美國的消費者無差異曲線和跨時預算約束線(公式(4)所描述的),能夠使得我們更好地理解跨時貿易給美國所帶來的福利增加。美國是當前儲蓄小于投資的國家,如圖三所示,美國的生產點在A點,第一期生產Y1,第二期生產Y2,如果在封閉的經濟條件下,其當期消費要受制于當期的產出,即第一期的消費C1=Y1,第二期的消費C2=Y2,效用水平將在A點所在的無差異曲線上。但在自由貿易的開放經濟下,美國當期的消費無需受制于當期產出,而是可以在跨期的預算約束條件下進行最優的消費選擇,即選擇預算約束線與所能這到的最高無差異曲線相切的點C處消費。顯然,點C所處的無差異曲線要高于點A所處的無差異曲線,自由貿易增進了美國的福利水平。


同時,與靜態的經常賬戶平衡相比,經常賬戶跨期均衡并不要求每期經常賬戶絕對平衡,在自由開放經濟中,某一期的不平衡并不是壞事,經常項目無論是順差還是逆差都能使得該國達到更高的無差異曲線,從而增進該國的福利水平。在C點,該國第一期的消費C1超過產出Y1差額部分則在支付一定的利率后從他國借人,經常賬戶出現逆差;而在第二期,該國的產出Y2超過消費C2,超出的部分用于償還上一期的借款,形成經常項目盈余,從而彌補了第一期的逆差,兩期總體是平衡的。
三、從中美貿易特征看兩國的貿易利益
(一)中美貿易以互補性為主,美國獲得廉價資源
美國經濟結構日趨服務化和信息化,產業結構不斷向著資本、技術和信息密集型方面轉化,在這一轉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淘汰一些低附加值和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目前,制造業產值占美國總產值的比重不到15%。同時,中國長期以來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加之具備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務價格低廉等優勢,在全球化的產業轉移中,扮演接受者的角色,形成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因此,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中國向美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對中國出口高技術產品。
中國擁有紡織品、服裝、家電產品、筆記本電腦、信息技術產品以及大量消費品等一大批產業部門,對美出口的商品主要是紡織品、服裝、玩具、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品。以2005年為例,在美國從華商品進口中,排在前lO位的進口商品中有一半以上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如玩具、家具、鞋襪等,美中貿易逆差主要集中在原料制品、機械與運輸設備,以及雜項制品三大類貿易上。而主要從美國進口那些目前中國處于落后或短缺狀態的產品,如農產品、礦產品、化工產品,以及包括飛機、尖端集成電路、電信設備、自動化數據處理機械在內的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
因此,中美貿易是符合比較利益原則的,美國對華的貿易逆差是一種補償性逆差。中國對美國出口額雖不斷擴大,但主要是低附加值貿易。產品內分工的日益深入,使得傳統的以貿易量為評判標準的貿易利益評價指標已經難以準確、客觀地反映國際貿易利益的分配關系。相反,貿易附加值指標對于衡量一國在垂直分工中的實際利得,要更具有科學性和客觀性。近年來,中國在對美貿易中雖然贏得了巨額順差,但實際獲益并不多。
但同時,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制成品的進口,滿足了美國國內對這些商品的需求。這種逆差不僅不會損害到美國的經濟發展,相反還有利于美國整體經濟的運行,使美國受益更多。物美價廉且具有相對競爭力的中國商品受到美國消費者的青睞,為美國消費者節省了大量美元,為美國制造商降低了成本,控制了美國通貨膨脹。
但是,美國對中國采取歧視性的出口政策,嚴格限制了某些高技術產品對中國的出口,從而限制了美國在高新技術產業上的貿易優勢,人為擴大了美國對華的逆差規模。
(二)中關貿易以加工貿易為主
我國工業是在承接產業轉移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產業和產品結構都比較落后,大多數企業都是以加工貿易的形式為跨國公司進行配套生產。因此,中國對外貿易整體順差是以加工貿易為主體。我國的加工貿易從1989年以來一直是順差(見表2),而且順差額持續穩定增長,從1989年的26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889億美元。2001年至2006年,我國加工貿易順差年平均增長29%,總額達6278億美元。我國加工貿易占中國對外貿易的比重超過了55%,對同期貿易順差的貢獻率為207%。而美國是中國加工貿易產品出口的最大市場,2005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的2035億美元產品中,加工貿易占63.3%。
但加工貿易的企業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怎樣生產等都是由跨國公司和國際市場決定的,市場、資金、品牌、技術都是別人的,中國賺取的只是出口和進口之間的加工增值部分,巨大的收益由外國公司獲取。如一個中國加工出口到美國的芭比娃娃,在美國賣9.99美元,美國從中國進口時的計價是2美元,其余部分為在美國國內增加的費用,如運輸、廣告和商家利潤等,它們為美國人創造了數以千計的工作。在進口的2美元中,中國只占有35美分的勞務成本,其余部分為65美分的原材料,1美元的運輸與管理費用,其中包括經營玩真生產的香港公司所獲的10~20美分的利潤。在65美分的原材料中,石油產自沙特阿拉伯,經美國德州等地精煉后為乙烯,由臺灣加工成乙烯基塑料顆粒,然后制成芭比娃娃的身體;日本提供尼龍制的頭發;美國生產硬紙包裝盒。每個國家都分走一塊,但中國所得的勞務費僅占售價的3.5%。正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黃亞生指出:“盡管中國從全球化中獲得了工資上的好處,但它沒有留下全球化帶來的利潤。”
(三)中關貿易以外商投資企業為主
外商投資企業在中國貿易順差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我國對外貿易順差中外商投資企業所占比例基本上超過一半(見表3)。2000年,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順差凈值占中國貿易順差總額的9%,到2005年這一數字上升到56%,其中,在對華直接投資中,美國的投資規模和投資比重都是位居前列。截至2006年底,美國在華實際直接投資超過540億美元,而中國在美實際直接投資僅為9.57億美元.是前者的1.8%。
大量的在華美資企業獲取了多重利益:首先,外資企業享受了低工資以及對外資的稅收優惠。盡管從2008年1月1日起內外資企業統一實行25%的稅率,但長期以來外資企業一直享有更多的稅收優惠,如廣東潮州市通過降低稅率優惠、定期減免優惠、免征地方所得稅優惠等吸引外資,并對經營期在10年以上的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從獲利年度起,第一至第二年免稅,第三至第五年減半征收出口型外商投資企業的稅收優惠。對于外商投資企業舉辦的產品出口企業,依照稅法規定免征、減征企業所得稅期滿后,凡當年出口產品值達到當年企業產品產值70%以上的,可以按照稅法的規定的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如減半后稅率低于10%的按10%的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
其次,美國跨國公司在華生產、就地銷售實際上替代了中國從美國進口該類商品,為美國節約了運輸、關稅等費用,搶先占領了中國的市場。2003年在華美資企業銷售總額中,71%在中國市場,11%返銷美國,18%出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
最后,更重要的是,美資企業在華獲取巨大的銷售收入和利潤。2006年,美資企業在中國國內市場銷售額達800億美元左右,利潤約100億美元。據中國美國商會調查,73%的美資企業認為其在華贏利,37%的在華企業利潤率高于其全球和潤率。因此,有51%的美資企業將中國列為其未來5年投資的首選地。中國對美的大多數出口產品都是由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加工生產的,大多數增值都回報給美國和這些企業所屬的國家,中國方面所得到的僅僅是勞動力價格,顯而易見外資企業由次所獲得的利潤并非中國政府的收入。典型的例子是蘇州2006年蘇州引進外資居全國第一,2007年蘇州人均GDP是12500美元,而人均收入不到2500美元(非農2700美元,農民1300美元),遠低于同等的人均GDP規模的其他省市,這就是典型的“只長骨頭不長肉”。
四、結論和建議
第一,跨時均衡理論表明,貿易逆差國的福利水平是可以提高的。
理論證明,在開放經濟中,跨時貿易的順差或逆差均能使該國獲得額外的收益。在自由開放經濟中,某一期的不平衡并不是壞事,貿易項目無論是順差還是逆差都能使得該國達到更高的無差異曲線,從而增進該國的福利水平。
第二,中美貿易特征表明,貿易順差在中國,但貿易利益在美國。
貿易差額并不能全面反映一個國家在貿易中實際獲得的利益,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一國貿易順差對經濟發展就一定有利,貿易逆差對經濟發展就一定不利。通過中美貿易的特征分析兩國的貿易利益可知:順差額雖然在中國,但并未給中國經濟帶來想象中的巨大貿易利益,而相反,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給美國經濟帶來了一系列的貿易利益。
第三,中美應加強對話,促進貿易自由化。
中美貿易失衡是雙邊經貿往來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中美兩國應加強對話,在推進經貿合作的進程中,雙方都應著眼于長期利益,貿易報復和反報復等阻礙貿易自由化的任何行為對雙方都是不利的。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市場,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潛在市場。擴大和深化中美經貿合作,不僅將使雙方繼續取得互利雙贏的結果,而且將為推動世界貿易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