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商品流通業的發展,各種新型商業業態不斷興起,商品流通方式發生了變化。以連鎖形式經營的超級市場、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等快速發展,同時網上銷售、電話銷售、直銷等新型零售業態也不斷涌現,特別是電子商務下的無店鋪銷售(網絡銷售),省時省力不受時間限制,降低了消費成本,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消費方式。在現代化的大中城市,隨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這種新型無店鋪銷售將逐漸成為商品流通業中的重要業態。但是,不難發現,電子商務下的無店鋪商品流通與現實商品流通法律所規范的商品流通秩序有一定差距。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交易的空間性,給商品交易秩序的安全穩定帶來了新挑戰。
一、電子商務下的商品流通新問題
(一)電子商務下的商品交易主體的虛擬性帶來的交易風險
電子商務下的商品交易主體的虛擬性,是指交易方在網上交易中僅以網址存在,其真實名稱、地址在網上并不明顯,交易主體特別是電子商務下的銷售方是否有固定的營業經營場所、有足夠的資金和經營人員,是否是合格的經營實體,都無從考證。這與傳統的經營者有固定的經營場所、地址和名稱,即與營業場所的有形性、營業場所必須占據一定空間的場所或設施明顯不同。這種情形下,當事人雙方素不謀面,相互之間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信任關系。在試圖延用傳統的方式對當事人身份進行辨別時,人們卻發現面對虛擬、匿名的網絡空間,運用傳統的鑒別方式力不從心。
(二)電子商務下的商品交易形式的電子化帶來的不確定性
電子商務下的商品流通是通過計算機網絡的電子信息的交換,實現網上訂貨、支付款項。直接電子商務交易的全過程均以電子手段進行,在電子商務中,交易的安全問題至關重要。交易主體從雙向轉為互聯網上的多向,而且大多數交易通常不存在前契約關系,相互間也可能不會再次交易,如何確認某一特定交易當事人的身份、傳遞的交易信息的內容,防止拒絕承認提交、否認信息內容的完整性,便很重要了。
(三)電子商務下的商品交易網絡信息的披露和交易安全問題
電子商務下的商品流通是遠程交易,交易者非面對面交易,在交易中消費者完全依賴經營者發布的信息決定購買行為,經營者要利用網絡向消費者提供充分的自身信息、商品信息和交易信息,以確保消費者知情權的實現,這是合同締約前,經營者應承擔的先合同義務。如何確保消費者獲得的是真實、充足的信息,完全由經營者基于誠信披露信息是危險的,法律應當在經營者披露信息內容和披露要求上加以明確規范。
可以看到,由于電子商務新型商品流通的特點,具體到網絡交易中的商品流通與傳統環境下商品流通的不同之處,需要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規范,進一步完善市場商品流通法律體系。
二、電子商務下商品流通新規制的建立
交易方式的變革推動交易規則的演進,這是法律發展史上的永恒規律。電子商務發展帶來了商品流通方式的轉變,由于自身區別于傳統商業的特殊性,其健康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法律環境。
(一)加強電子商務經營者的市場準入管理.并建立相應交易安全保障體系
交易具有追求安全的天性,如果缺乏法律與技術手段的保障,可以預見充滿安全漏洞的新興交易領域電子商務將因當事人喪失信心并退出參與而逐漸萎縮。網絡環境雖然具有虛擬性,但仍與現實社會存在無法斬斷的聯系,把好虛擬環境進入的關口,通過各種手段保證網上交易安全。應健全以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為目標,加密技術、認證技術為核心,安全電子交易制度為基礎的安全保障體系。同時為電子交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建立一系列法律制度。
(二)強化經營者信息披露,完善消費者知情權,把對網絡知情權的保護納入法制的軌道
對此內容,在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關于電子商務中消費者保護指南的建議》中規定:從事面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企業,提供足夠的關于自己的信息。最低限度包括以下信息:企業身份,電子郵箱及其他電子聯系方法或電話號碼、以及有效的注冊地址和任何相關的政府注冊號或許可證號,能與企業進行信息的簡便和有效交流的方式,能恰當有效解決爭議的方式,法律程序的服務,經營場所和法律實施的負責人及執行規章的官員。另外《歐盟消費者遠程合同指令》中規定,遠程銷售中經營者或供應商締約前的義務: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清晰的,可理解的、確定化的信息,其中包括供應商的姓名、地址。這些信息必須是以書面或者其他可為消費者獲得和閱讀的媒體形式提供給消費者。
(三)建立電子商務中經營者的信譽評價機制,加強社會信用體系的法制化進程
在網絡環境下交易當事人的信用水平仍是交易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從世界范圍來看,德國、日本等國家電子商務下的商品流通具有相當規模,相應的信用機制建設也比較完善。如,德國主要采用市場手段和法律手段相結合的方式,來保證信用體系的運作。德國擁有歐盟范圍內最為成熟和龐大的商業信用機構(Schufa),該機構保存有約6300萬人的信用資料,占德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無店鋪銷售業者可以從Schufa獲取其客戶的不良信用記錄,實現自身利益的有效保護。同時,鑒于消費者在無店鋪銷售過程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德國出臺了《遠程銷售法》,該法主要由《遠程銷售法新規定》、《解約法》和《退貨法》等相關章節組成,還包含了2002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網絡及其余電子交易特別規定》,相關法律法規均凸現了保護消費者權利的立法核心,也規范了銷售商的行為,促使其積極建立自身的經營信用。除此之外,一些私人和社會公益性機構也通過多種平臺來積極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例如網上購物消費者保護協會,這個組織目前已經成為全德國最大規模的網絡購物消費者保護組織。該組織通過積極有效的信息交流、專家咨詢和定期發布信息等手段,從客觀上增強了消費者自我保護能力。
(四)建立適宜電子商務下商品交易糾紛的解決機制
鑒于網上欺詐現象非常普遍,而消費者面臨欺詐行為時救濟手段的無力,針對電子商務糾紛發生后很難調查取證.相關證據容易被破壞的特點,應該規定調查處理的及時性,對糾紛處理程序、調查取證手段、調節程序以及罰則明確規定,完善在線消費者糾紛司法救濟和糾紛解決機制。
總之,電子商務下的商品流通新方式,對商品流通法律規制提出了新要求。正如法哲學中所闡述,任何一個法律現象或法律問題均產生于其自身所處的外部條件之下,且與其所處的背景同構。商品流通法律規制的建立是與發展與商品流通產業發展背景同構,是市場經濟充分發展的結果,是脫胎于現代市場經濟的法制現象,并將隨著流通產業的發展而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