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網絡游戲登陸中國以來,以網絡游戲為代表的數字娛樂業在中國呈快速發展的趨勢,游戲開發商們相繼推出了《萬王之王》、《傳奇》、《奇跡》、《天堂》等上千款網絡游戲,吸引了大量玩家。2007年我國網絡游戲用戶達到了近億戶,消費市場規模達到230億元。網絡游戲已經成為了與電影、電視、音樂等并駕齊驅的娛樂產業。與此同時由網絡游戲虛擬財產引發的糾紛更是此起彼伏,各界人士要求對虛擬財產立法的呼聲不斷,而對虛擬財產的法律性質問題,卻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成為虛擬財產立法需要突破的重要瓶頸。
就目前而言,在網絡上叫賣的網絡游戲虛擬財產主要有以下幾類:一是游戲中的游戲ID、游戲金幣、銀兩、道具、裝備、等級、角色屬性等;二是具有一定價值屬性的虛擬貨幣,如騰訊Q幣、新浪U幣、盛大元寶等;三是直接用金錢買來的游戲點數,例如某些公司的點卡中的“點”。此外,還有網民的電子郵件用戶名、網絡尋呼號亦有人叫賣。本文主要就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進行探討。
一、當前對網絡游戲虛擬財產法律性質的主要觀點
1.虛擬財產虛無說。
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是運營商和法律界的某些人士,他們認為虛擬財產不同于現實之中的財產,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存在,是僅僅存在于網絡中的虛無之物。筆者認為,這種觀點不符合網絡游戲玩家將虛擬財產視為私人財產的一部分的需求,對于玩家的利益視若無物,采取保守和回避的態度,既無益于解決現實問題,也無益于促進法律的完善和進步,應該予以摒棄。
2.虛擬財產財產說。
這種觀點認為虛擬財產具有現實財產屬性,但對于應將虛擬財產歸入為哪一種財產卻眾說紛紜,主要有物權說、債權說、知識產權說幾種觀點。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有一定合理性,但停留在傳統法理思路,無法解決虛擬財產爭議。
3.虛擬財產區別對待說。
這種觀點認為,根據虛擬財產存在的不同類別或產生的不同環境應區別對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決定適用或不適用法律保護。如對于Q幣、游戲點卡等直接用錢購買的,可適用物權保護;對于游戲裝備、道具、游戲等級、游戲人物屬性等屬于運營商給自己客戶提供的某些服務,可適用債權保護。
筆者認為,現實中也從未將所有自然事實和社會行為納入法律保護的范疇,同理,在網絡游戲中產生的各種行為和“虛擬物”也并不都是法律調整的對象,我們需要結合現實社會區分對待。比如在網絡游戲中,兩個玩家虛擬結婚,“丈夫”為取悅于“妻子”將大量的虛擬道具和錢幣送給后者,幫助其練級,應該就屬于純粹的游戲行為;而如果兩個玩家用現實貨幣進行交易或者發生盜竊行為等,則超越了純粹游戲行為,屬于需要法律調整的法律行為。因此,從法律調整對象的有限性和網絡空間的特殊性出發,筆者較為贊同虛擬財產區別對待說。
二、虛擬財產是新型的財產權
但是,雖然虛擬財產區別對待說較為合理,但是仍未脫離套用現有權利對虛擬財產進行保護之思維。那么虛擬財產到底是種什么權利呢?
1.虛擬財產不是物權。
如果將虛擬財產認定為物權,在法理上會有以下困難:第一,物權是直接支配權、對世權,其行使不需要借助他人的行為。而作為電磁記錄形式存在的虛擬財產都存在運營商的服務器上,虛擬財產的擁有者行使權力離不開運營商的配合。第二,物權法上通說認為物權的客體應是有體物,而虛擬財產卻是無形的。第三,我國目前采用物權法定主義,不允許當事人自由創設物權的種類和權能。所以,虛擬財物終歸不是物,在不能獨立存在并被權利主體有效支配的情況下,不能成為物權的客體。
2.虛擬財產不是債權性權利。
債權性權利的觀點較好的解釋了服務商對游戲玩家所負的義務。將虛擬財產作為一種債權性權利,實際上是將虛擬財產的價值來源網絡游戲運營商和玩家之間的合同。但是,在同一網絡游戲中,所有玩家簽訂的都是運營商提供的格式合同,內容完全相同,玩家只有點擊“同意”成為締約方或離開兩種選擇。由此,運營商對每個游戲賬號所負的義務應該是相同的,但不同等級的游戲賬號在現實交易中的價格(或者說價值)卻有巨大差別。高級別的游戲賬號的交易價格高達幾千元甚至萬元,而剛剛注冊的游戲賬號也許是“分文不值”的。難道服務商對高級別的游戲賬號就負有更大的義務,而對剛剛注冊的游戲賬號負有較少的服務義務甚至不負任何服務義務?
此外,大多數網絡游戲運營商提供的格式合同,都有明文規定禁止游戲賬號和網絡游戲道具等的交易,從合同的這個規定我們可以認定玩家之間虛擬財產交易行為是一種違約行為。即使認可這種交易,根據現行《合同法》的規定,債權的轉讓應該通知債務人,否則,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法律效力,但在現實虛擬財產交易中并沒有多少交易主體通知運營商。顯然這些問題都不是這種觀點所能解釋的。
3.虛擬財產不是知識產權。
網絡游戲作為一個整體無疑由開發商享有著作權,其享有的是保證作品的完整性、不被任意刪改等權利。而玩家“擁有”或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糾紛的虛擬財產顯然不是這些“作品”,而是一種獨立存在的客體,是玩家花費一定的時間和金錢通過游戲的正常程序獲得的或者是直接通過金錢交易取得的、可以滿足玩家在虛擬社區空間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因此,將虛擬財產僅僅歸為開發商享有著作權的物品是不妥當的。如果開發商可以主張虛擬財產交易中著作權收益,極很可能會使原來兩方之間(玩家與運營商之間、玩家之間)的糾紛變為三方糾紛。
至于玩家在虛擬財產上享有知識產權,更是沒有理論支撐。首先,游戲中的裝備和物品的轉移,沒有改變其形態和在游戲中的作用,沒有專有排他權,不能成為知識產權的客體。在一個游戲中有許多相同的虛擬物品,一個玩家不可能排他的專有某一種類虛擬物品權利。其次,知識產權具有法定的時間性。而虛擬財產權利的時間性,則取決于玩家的意愿和游戲的運營狀況。如果玩家愿意,只要游戲存在,他對某個虛擬財產的權利就可以一直保留。因此,筆者認為虛擬物品在玩家取得之前就已明確著作權歸屬,玩家對此并無創造性可言,不能影響虛擬財產的屬性界定。
綜上,筆者認為,虛擬財產雖然具有物權的特征,但卻無法納入物權法的調整范圍;它雖然類似于合同的債權,但僅僅依賴《合同法》進行調整,又難以邁過《合同法》原理和相關規定的門檻;將其作為知識產權,又有將網絡游戲這個完整的作品分崩離析之嫌,而且難達定分止爭之效;作為無形財產或商品,又過籠統,凸現立法滯后。所以,虛擬財產作為網絡尤其是網絡游戲發展的產物,將其歸為任何傳統的財產權都是有缺陷的,它就是一種新型的財產權,是一種與以往任何財產形態所不同的權利,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虛擬財產權”。
我國《憲法》明文規定:“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而其中的“合法財產”僅指實有的財產而言的,憲法并沒有對公民所享有的虛擬財產合法性作出明確規定。而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及其他合法財產。”其中“其他合法財產”是一彈性的語言,如何解釋目前尚并沒有明確的依據。基于現有法律的規定,筆者認為,一旦把虛擬財產列入這一合法財產的范圍,虛擬財產的法律性質和地位也就水到渠成了,而相關的民事糾紛、刑事訴訟也在虛擬財產權的催生下逐步予以完善,使各方利益得到確實保障。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