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正處在重化工業階段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我國輕工業占全部工業產值比重連續上升,到1981年首次超過50%,1982~1999年,輕工業總產值占全部工業比重略低于重工業的比例,都在50%左右, 在紡織、服裝、家用電器等輕工業高速發展的帶動下, 我國經濟實現了近20 年的持續快速增長。我國經濟隨之進入了調整期, GDP 增長率從最高年份的14.2 %降至1999 年7.6 %;到了1999年以后,重工業占工業比例明顯上升。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開始回頭, 2003、2004、2005 年分別提高到9.1%、10%、10.1%。表明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經濟增長。與上一輪經濟增長相比, 這次增長起帶頭作用的主導產業是汽車、住宅、通訊和基礎設施等行業。 這些行業拉動了鋼鐵、有色金屬、機械、建材、化工等原材料行業的增長,即新一輪增長中的主導產業大多數屬于重化工業,中國的重化工業趨勢顯著。很多經濟學家指出,無論從中國工業結構變動的歷史、現狀和趨勢看,還是從國際的比較來看,我國已經進入了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要的以市場為基礎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逐步提高、可持續性較強的新的重化工業階段。
二、我國重化工業的特點
我國重化工業發展的特點:一是增長速度快,資本有機構成高。重化工業屬于資本密集型工業,是一種規模經濟, 能夠支持區域經濟高速增長;重化工業屬生產資料工業,它為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提供生產手段和裝備,是一個國家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強大物質基礎。二是增長周期長。重化工業是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要的產業,附加價值比較高,市場生命力比較強。三是重化工業的高關聯度特征。重化工業的高產業關聯特征主要表現為內部產品自我循環量較大,不僅是中間產品的最大供給者,也是中間產品的最大需求者,具有較強的前向和后向產業波及效果。
另外,重化工業還有能源消耗大、規模經濟及負外部性的特征。從生產環節來看,重化工業的負產品較多,排放的廢水、廢氣和固定廢物較多,對環境的破壞較大。
三、重化工業對就業的影響
(一)重化工業對就業的直接影響
重化工業的顯著特點是資本有機構成較高,同樣的投資吸引的勞動力少。劉世錦有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在輕工業為主的階段,GDP每上升1個百分點能安置300萬人就業,而在重化工業階段,則下降為70萬,還不到輕工業階段的1/4,這可以部分地解釋近一兩年經濟增長較快,但就業壓力很大的現象。我們統計了從1980~2005年主要年份我國第二產業資本勞動比情況(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資本勞動比從1992年開始明顯上升,體現出重化工業的特點。資本勞動比從1993年起超過1.0,以后迅速增加,資本勞動比由1992年的0.82上升到2005年的4.81,幾乎上升了5倍,這是因為重化工業技術含量高,具有資本密集型特征的緣故;而且又由于資本勞動比上升的同時,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明顯下降(見表2),對我國第二產業的就業產生了不利影響。
(二)重化工業對就業的間接影響
我國重化工業的發展是居民消費結構調整帶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過程。重化產業具有高關聯度特點,不僅帶動第二產業內部相關行業發展,而且也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1.促進相關行業的就業需求
從產業整體上看,由于重化工業具有產業鏈條長、前后向投入產出聯系效應大的特點,在加速發展重化工業的同時,會增加與重化工業關系密切的上下游產業的就業需求。
賈曉峰(2004)計算了我國主要產業的關聯度系數(見表3),從表3中可以看出,重化工業前向和后向的關聯系數都較大,體現了其較高的關聯性。所以重化工業的發展必然會帶動其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因此,單從重化工業本身來看,其本身所吸收的就業水平并不高,但是重化工業的高關聯性,它們能帶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包括上游的開采業和零部件加上制造業和下游的服務業,同時會對相關行業就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表中,后向關聯度系數是某個產業所使用的由各個產業提供的中間產品與該產業總產出的比重;前向關聯度系數是某個產業向各個產業提供的中間產品占該產業總產出的比重。前向關聯度和后向關聯度大小的標準,是看其系數位是否大于或小于平均值(0.64 )。如果大于平均值,則歸于大者,否則相反。表中產業名稱后括號中的兩個數據(a, b),前者a表示各產業向后關聯度系數;后者b表示各產業前向關聯度系數。而表中數據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3》中的2000年投入產出有關數據整理計算。

2.從長期看,重化工業的發展是第三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中國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到2005年我國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不足40%,而世界平均收入的國家,其三產產值比重在60%以上。同時我國服務業主要集中在消費品服務業,而信息含量高的生產型服務業發展不足。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第三產業相比較,我國的金融業、信息及房地產業明顯滯后。目前,金融保險業已成為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內部的支柱行業之一,占全社會就業比重一般都達到了4%,由于我國資本市場發育遲緩,以至于我國金融保險業長期落后, 2003、2004、2005年3年金融業就業比重均為0.47%。目前發達國家的房地產業和商務服務業的就業比重一般在10%左右,可是到2002年我國的房地產業比重僅為0.65%。
由于重化工業投資規模大、投資周期長、中間產品比重高、產業鏈條長,因此重化上業的加速發展必然會對資金、原料、能源、信息等生產要素及各種中介服務產生旺盛需求,這為現代金融、信息服務等第三產業發展帶來了機遇。
產業結構的升級是產業整體協調發展,互相促進的過程。同時,第三產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的三次產業中,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最高,所以重化工業在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同時必將促進我國就業的發展。
四、如何處理重化工業階段的就業問題
(一)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 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
所謂積極的就業政策, 就是在制定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宏觀調控政策時,把擴大就業作為一個基本目標予以優先考慮, 將“就業效應”作為選擇規劃方案和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據。因此,財政投資的方向應從追求“增長效應” 轉向追求“就業效應”,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投向勞動密集型項目, 以創造較多的就業機會。國內外經驗表明, 由政府創造就業機會安置失業人員的成本大大低于給予失業人員的失業保障。
(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與重工業相關聯的三產服務行業
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 擴大就業。由于重化工業具有投資規模較大、投資周期較長、中間產品比重高、產業鏈較長等特點, 因此重化工業的加速發展必然對資金、原料、能源、信息等生產要素及各種中介服務產生旺盛需求, 這為現代金融業、物流及交通設施業、信息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也是重化工業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們要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在促進重化工業發展的同時改善我國的就業形勢。
(三)實施教育與人力資源適度超前發展戰略,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
我國的就業問題既有數量方面的矛盾, 也有結構性矛盾。一方面,當前, 我國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事業發展狀況還比較落后,就業人員的受教育水平與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相比也有較大差距。另一方面,我國在人才培育方面的發展戰略應更具預見性。我國工業化進程進入重化工業階段后,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對勞動力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同時也會帶動其他新興的相關行業或產業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所以,我們要深化教育改革,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既滿足產業結構升級的順利進行的人才需求,又緩解我國就業形勢。
(四)大力發展重化工業的關聯產業
重化工業的產業鏈條長、前后向投入產出聯系效應大, 對相關產業有很強的帶動作用。所以,可以通過積極發展重化工業的關聯產業,開發新的重化工配套產品和服務項目, 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來擴大就業。
(五)大力發展中小企業
重化工業高關聯性的特點不僅為大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也為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機。國際上工業化國家發展的一個普遍經驗就是通過發展大企業來形成規模經濟、技術競爭力;通過發展中小企業來增加競爭活力, 解決就業問題。因而,我們應充分利用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