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債券信用評級是資信評級機構根據獨立、公正、客觀的原則,對面向社會公開發行債券籌資的發債人的整體信用狀況進行綜合分析,據此判斷發債人屆時償付債務本息的能力,進而對其違約可能性進行科學評估。企業債券信用評級在較大程度上需要借助于對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的分析和判斷,特別是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報告及上市公司公開的市場信息。
一、會計信息是企業債券信用評級定量分析的客觀基礎
(一)會計信息的歷史性依據
發債企業的成長數據是預測企業將來業績、進行債券評級的重要依據。而企業的許多數據都是通過會計信息載體得以披露的,會計的一大特點就是它只對已經發生的業務做出計量和記錄,它們記載了企業在近幾年中的資本實力、償債能力和經營成果等。
(二)會計信息的及時性依據
2006企業會計基本準則(以下簡稱為基本準則)第十九條中明確規定“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延后”。會計信息的價值在于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也包括為評級機構提供會計信息。企業通過及時收集、處理、傳遞會計信息,使所發行債券的評級在時效性上得到了保證。
(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基礎
會計工作提供信息的目的是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求,由于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基本準則第十二條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企業信用定級的客觀基礎。
(四)會計信息的可比性基礎
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基本準則第十五條明確指出“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不同企業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所有企業的會計核算都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礎上,便于比較不同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這對于評級機構為同一行業的不同發債企業的評級是非常關鍵的。
(五)會計信息的全面性基礎
會計對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發生的屬于本會計主體的經濟業務或事項,都要進行全面的計量、記錄和報告,“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基本準則第十七條),由于會計信息來龍去脈的完整真實反映,使得會計信息與其他信息相比,更全面地揭示了發債企業的各方面經濟信息,為提高評級結果的正確性提供了幫助。
二、原有會計信息確認標準的局限性
根據我國2002年《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資產具有以下特征:資產能夠直接或間接地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是為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對于資產的確認并沒有特別明確的規定,其中有些資產的入賬就產生了不足。諸如:企業在自創無形資產的過程中發生大量支出,而基于原有會計制度的規定難以計量,不作為資產,全部作為當期損益,而外購無形資產則可以作為資產入賬,其中尤以商譽最為特殊。商譽代表了一種超過一般盈利水平的超額獲利能力。對商譽的確認,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在企業兼并、購買時確認商譽,而企業自創商譽由于沒有相應的經濟業務,因而不予確認。這樣處理的理由:商譽與作為整體的企業有關,它不能單獨存在,也不能與企業的各項可辨認資產分開,因此自創商譽雖然是企業的資產,但沒有必要單獨確認并計價;會計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各項資產以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對于自創商譽,由于無法準確地計量其成本,因此就無須確認。
現有對自創無形資產的這種處理主要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自創商譽雖然代表的只是一種獲得超額盈利的可能性,作為會計信息,它的不確定性較高,可靠性較低,但商譽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有助于投資者選擇其投資方向。所以,它的相關性較高。
自創商譽和外購商譽并不存在本質上的區別,都是一種獲得超額利潤的可能性,因此對自創商譽也應該和外購商譽同樣予以確認。
若是在企業兼并、購買時確認商譽,顯然是認為企業在此之前不存在商譽。事實上,許多企業的商譽特別是自創商譽在其兼并、購買之前就早已存在。因此,正確地評估企業的經營業績,就應該在創造超額利潤時形成商譽,從而在獲取超額利潤的權利時予以確認。
三、我國2006年新會計準則
(一)資產、負債要素的定義基本沒有變化,但是增加了確認條件
對于資產,基本準則規定: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而且對于符合該定義的資源必須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才能確認為資產: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顯然,新準則對資產的定義并沒有明顯的補充,只是在此基礎上對確認時點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一方面從客觀上避免企業虛增資產,提高企業資產金額的可信度,促進會計信息對決策者的有用性;另一方面為后續的資產計量提供了保證。
對于負債,基本準則規定:負債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而且對于符合該定義的義務,只有在同時滿足以下條件時,才能確認為負債:與該義務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出企業;未來流出的經濟利益的金額能夠可靠地計量。
同樣,對于負債的定義仍然參照了2002年《企業會計制度》的規定,但是何時確認負債有了明確的規定。顯然它的出現對于彌補原有的不足起了一定的作用。譬如:對于養老金會計的補充主要體現在以企業為主體的企業養老金會計反映在《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中,該準則第二章第五條規定:企業為職工繳納的養老保險費,應當按照職工為其提供服務的會計期間和受益對象,計入相關資產的成本或確認為當期費用。《企業會計準則第10號——企業年金基金》主要規范了企業年金基金的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費用的確認和計量,以及財務報表列報等內容。為了及時反映企業年金所持有的各類投資的價值變動情況,該準則規定投資的初始取得和后續估值應當以公允價值計量,并對公允價值的確定做了相應規定。
(二)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要素不僅定義有了較大的變化,而且補充了確認條件
2006年《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規定: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資產扣除負債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權益。來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留存收益等。
顯然,所有者權益的來源在新準則中規定得較為靈活,它不再由四個部分來簡單界定,而是把重點轉移到它的取得渠道,避免了出現新生事物時無章可循的尷尬。當然其中的難點是哪些利得和損失應該計入所有者權益,這在某些程度上需要借助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
所有者權益的確認沒有規定得特別明顯,只是在基本準則第五章第二十八條表明:所有者權益金額取決于資產和負債的計量。
類似于資產和負債要素,準則中對于收入和費用的確認條件規定得較明確,而對于利潤的確認則取決于收入和費用。
顯然,收入、費用確認條件的明確化可以進一步降低企業虛增收益的可行性,使得債券信用評級的相關收益性指標的計算結果參考指數增強,有利于進行定量分析。
企業債券信用評級一直依賴于企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而會計信息的確認標準作為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因素顯然非常值得相關人員和部門持之以恒的關注,通過分析我國具體會計準則中對會計信息確認標準的變化,了解其對企業債券評級結果的影響,同時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缺陷,必將有利于保護發債企業和投資方的合法權益,維護經濟和社會秩序。
(作者單位:浙江樹人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