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企業融資呈現多渠道、多元化發展趨勢,民間融資日趨活躍,已經成為國家投資、金融機構貸款之外的重要融資途徑之一。民間融資的發展對于彌補正規金融機構業務經營不足,緩解資金供需矛盾,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有著積極的一面,但同時也會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剖析民間融資的現狀和成因,分析民間融資的利弊,研究提出規范民間融資的對策和建議,對于我國合理利用民間資金,促進中小企業快速、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民間融資的現狀
從全國整體來看,民間融資容納的融資形式呈明顯的多樣性,主要有民間自由借貸、民間集資、民間合會、私人錢莊、農村合作基金會。
民間融資活躍的原因:
(一)“高門檻”的銀行信貸政策
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經營重心向大城市、大企業集中,造成縣域金融主體缺位。自2003年5月以來,國家針對部分地區和行業投資過熱的現象,采取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加劇了部分領域的融資困難。國有商業銀行信貸政策日益嚴格,信貸準入條件不斷提高。而廣大中小企業及“三農”經濟由于受資產規模、競爭實力等條件限制,很難從國有商業銀行獲得貸款支持,轉而投向民間借貸,為民間借貸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民間資金急于尋找投資渠道
經濟的發展,個人財富增加,為民間融資提供了穩定可靠的資金來源。儲蓄存款的非市場化的利率形成機制扭曲了我國金融資產的價格,導致我國的實際利率偏低,以至于一些潛在的資金供給者不去正規的金融中介機構存款而轉向民間融資,金融市場特別是證券市場發展的滯后,使得我國直接融資的渠道比較狹窄。企業債券市場被嚴格管理,只有極少數企業可以發行債券,企業債券市場吸引民間盈余資金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國債市場,在國家由積極財政政策轉向穩健的財政政策的背景下,規模也不太大,對于民間盈余資金的吸引自然也不太大。這些都為民間融資的繁榮提供了契機。
(三)民間融資本身具有優勢是其迅速發展的內在原因
民間融資現象的產生還在于其自身的優勢。其優勢主要體現在:(1)民間融資一般建立在血緣、地緣和業緣關系上,其借貸對象之間較熟悉和了解,信息是對稱的,信息成本低;(2)產權清晰,內部激勵機制完善,經營方式靈活;(3)其利率充分市場化,手續簡單,借貸期限較短,融資速度快等。可見,由于擁有上述優勢,民間金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容易為民營企業和城鄉居民所接受,能夠發揮對正規金融拾遺補缺的作用。
二、民間融資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民間融資在彌補銀行信貸投入不足、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促進各地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民間融資游離于國家金融當局的監管之外,對社會經濟生活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
(一)民間融資缺乏有效監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家宏觀調控的效果
民間融資是一種資金供求雙方直接買賣資金的融資方式,是游離于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之外的一種經濟活動。由于目前還未被納入監管范圍之內,因此,它的投向國家無法實行引導與控制,致使大量資金流入了國家宏觀調控重點限制的“重復建設”、“泡沫產業”和高耗能污染項目上,如小鋼鐵、小水泥、電解鋁等項目。這不僅會擾亂正常的金融市場秩序,更會抵消來之不易的宏觀調控成果。
(二)民間融資缺乏法律、法規保障,對社會的穩定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一部有關民間融資的法律、法規,企業內部集資、職工入股、民間票據融資以及民間借貸等民間融資行為,在利率、期限、收益分配、風險補償等方面都無法可依。一旦出現風險,出資人的合法權益就得不到有效保障。為了保護自身利益,收回自身資金,出資方有時會采取一些過激的行為。有的地區出現過暴力收貸的事件,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
(三)民間融資的規模缺乏有效的控制,對正常的金融秩序會產生一定的沖擊
巨額的民間融資首先易引起銀行間的無序競爭。因為民間融資的資金基本上是出資人提取的銀行存款,為應對強勢的存款支取,某些銀行機構為確保其市場份額,不惜采取一些違規吸儲手段,極易引起銀行間的惡性競爭。其次極易引發支付危機。在民間融資總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如果突破一個量的警戒線,就有可能引發支付風險,沖擊銀行信用。
三、規范民間融資管理的對策建議
雖然民間融資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也促進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但它畢竟缺少法律約束,它的存在和發展,不利于我國形成規范有序的市場經濟秩序,其不利因素對穩定、和諧的經濟發展和宏觀金融調控是一種沖擊,甚至會導致經濟和社會一定程度或一定區域的動蕩。因此,必須將體外循環資金納入宏觀金融調控和金融監管范圍內。
(一)完善政策供給,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正式金融活動,明確民間金融機構的產權制度
民間融資的一大優勢就是產權清晰,這也是民間融資產生的重要原因。產權清晰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也是建立規范的民間融資機構的基礎。只有這樣,法律才能確立所有者或股東的合法地位并保護其合法財產權利。民間融資機構才能成為真正獨立的法人,形成內部激勵和自我約束機制完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機制,促使經營者不斷改善經營管理,擴大經營規模,增加自有資本金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制定民營融資機構的市場準入制度,允許成立民營融資機構。民營融資機構的進入壁壘應相對較低,可以考慮以股東人數、資本金、存貸款額等為標準,將達到標準的私人錢莊、合會等民間金融組織轉變為正式金融機構,其產權形式可以多樣化,并對其進行規范管理和監督。通過發展中小民營金融機構,從而建立與我國經濟多層次相適應的多層次的金融機構體系。
(二)培育誠信法治的市場,改善金融環境,建立金融機構市場退出制度
要將民間融資納入正常軌道,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全社會共同努力,建設一個法制和誠信的市場。建立健全個人和中小企業征信體系,促進個人和企業遵紀守法,注重信譽。建立和完善包括以政府為主體的擔保體系、以金融機構出資為主的商業信用擔保體系和以中小企業為主的互助型擔保體系。我國加入WTO后,對金融業的保護期即將結束,國內外金融機構市場競爭將日益激烈,優勝劣汰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一些金融機構將遭到淘汰或由于行為嚴重違規,而按照法律程序進行合并、解散和破產,從而取消原有獨立法人主體資格或對原有分支機構調整重組,從局部區域性金融市場退出。在沒有市場退出壓力下,金融機構所有者對經營者不能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而市場退出制度的建立,促使經營者主動嚴格控制風險,改善經營管理,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當前亟待解決的是將金融機構的市場退出規范化制度化。
(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
存款保險作為一種特殊的保險形式,不僅為存款人提供災難事件的保險要求權,同時,采取措施盡力避免這類事件的發生,具有事前管理和事后救助的雙重職能。存款保險制度對于我國民間金融機構的意義更加重大,在民間金融機構發展初期,由于國有商業銀行有國家信用保證,公眾對民間金融機構的信任度顯然低于國有銀行,其自身資金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弱,容易發生銀行擠兌事件,并引起銀行恐慌。因此,在當前國內外金融機構并存條件下,我國應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保護存款人的合法權益,提高公眾對金融機構的信心,為金融機構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四)加強立法工作,完善現有相關法律法規,強化監測和監督,依法規范民間融資行為
鑒于目前民間融資普遍存在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國家相關部門應按照《合同法》盡快制定《民間融資管理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對民間融資主體雙方的權力、義務、交易方式、契約條件、期限利率、稅款征收、違約責任、權利保障等方面加以明確,以規范和保護正常的民間借貸行為,引導民間融資走上正常的運行軌道。界定合法行為與非法行為的界限,明確借貸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對非法行為予以堅決打擊,以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
(五)商業銀行要改善金融服務,改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積極支持中小企業
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商業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商業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應把為中小企業服務作為自身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民營企業多數是中小型企業,中小企業貸款難關鍵在于它們在商業銀行沒有信用記錄,而且信用擔保體系不健全。面對國外商業銀行的競爭,國內商業銀行應當充分重視發展中小企業信貸,否則國外商業銀行必將占領這一市場。我國可以借鑒各國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經驗設立政府型信用擔保模式,成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該基金可以考慮由省、市、縣三級財政共同出資為主,金融機構貸款配套運作,吸收各種社會資金廣泛參與,以擴大每一只基金的規模,獲得金融機構的信任,保證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和收益。基金的性質可以多樣化,包括非營利的政策性擔保機構、營利的商業性擔保機構。基金應對中小企業的準入條件做出嚴格限制,對信用級別低、有不良信用記錄、經營狀況差的企業不提供擔保支持。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