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農村金融依然面臨著各種問題,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限制著農民收入的提高。
關于農村金融發展的文獻很多,各行各界發表和提出了不少建設性的觀點建議。比如進一步界定、分離出農業銀行中的政策性業務,集中力量推進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放松對非正規金融的管制,允許農村金融機構的多元化,擴大“五戶聯保”貸款規模,資本市場擴大農村板塊等等。本文將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之上,從財政支持的角度,對農村金融發展進行思考和探討。
一、新形勢下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瓶頸
(一)農村資金供需矛盾尖銳,供求不平衡成為困境
隨著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經濟的發展呈現以下新的特點:第一,農村企業發展迅速,縣及縣以下中小型工商業逐漸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點,農村企業或微型、中小型工商業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根基;第二,農戶就業逐步退出傳統農業,進入其他行業,農戶經濟活動多樣化;第三,農戶收入來源渠道多樣化,農業領域之外收入占比大幅增加,成為農戶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農村金融需求取決于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于是也呈現在總量上大幅度增加、在結構上多樣化等特點。
但另一方面,資金供給短缺,渠道單一。農村機構內部信貸嚴重失衡,農戶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非常困難。目前,農業貸款僅占全國貸款余額的5%左右,鄉鎮企業貸款占全國貸款余額的6%左右。農村郵政儲蓄只存不貸,金融服務功能單一;中國農業銀行隨著商業化改革步伐加快,涉農貸款比重顯著降低,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日趨下降;農業發展銀行的職能不斷調整,對農業的信貸余額逐年下降。農村信用社幾乎成了農村金融市場的唯一供給渠道。
(二)金融機構功能定位不明確,金融組織體系不完整
農村金融體系中,有的全國性機構正在進行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準備, 對經濟效益不明顯的農村網點正在進行戰略性收縮;有的經營領域僅局限于農產品收購貸款, 沒有起到活躍農村市場, 促進農村商品流通的更大作用;有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本身存在經營上的種種不規范, 只是作為吸儲機構存在, 應有的對農戶生產生活貸款的支持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三)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不夠
我國農村金融基本上只能提供存、貸、匯“老三樣”服務, 業務品種缺乏, 服務方式單一。結算工具和結算手段落后, 貸款品種單一,金融資源低能消耗, 農業保險尚未發展,中間業務產品幾乎為空白, 利率結構簡單化和隨意性, 難以滿足農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四)政府干預度把握不當
在我國, 由于宏觀經濟環境的不穩定、部門性政策傾向以及普遍存在的法律和規章性障礙, 使政府干預程度把握不當成為農村金融發展的又一瓶頸。
二、縱覽國外經驗看財政在農村金融中的功能定位
許多國家通過財政扶植農村金融機構,進而間接補償農業。世界各國政府一般通過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支持,把財政的補償輸導給農村金融和農村經濟。引導金融機構增加農業信貸的資金總量,支持農業開發項目和農業現代化。通常采取的方法有稅收優惠、利差補貼、提供低息和無息貸款資金、提供擔保等。例如,財政貼息后,銀行執行低利率的政策,目的是降低農業發展的融資成本。為了吸引金融機構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各國政府還對那些向農民提供優惠貸款服務的銀行直接給予財政資助和補貼,并隨著貸款的增加,補貼的數量也隨之增加。例如,美國信用社享受免征聯邦收入所得稅的待遇、法國通過貼息貸款扶植農業。
另外,美國、德國、日本和法國等許多國家把合作金融作為農業金融制度的基礎,維持了對合作金融組織的優惠扶持政策,明確信用社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公益法人,免征稅收。
可見,國家財政對農村金融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農村金融的發展需要國家財政的大力扶持。
三、財政支持農村金融發展的思考建議
要解決新形勢下我國農村金融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必須以建立一個更完善、更有活力的真正為“三農”服務的農村金融體系為目標,繼續推進農村金融改革。在這場改革中,財政務必扮演重要角色。從財政角度分析思考,筆者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在以下方面發揮作用來支持農村金融:
(一)國家和地方財政首先要全力解決農村公共物品的資金問題
如投入到農村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教育、科研和技術推廣、信息化、扶貧投入等方面。
(二)通過優惠和傾斜的財政政策,對金融機構進行補貼
降低銀行營業費用,增加金融機構的信貸意愿、改善貸款條件,從而增加信貸資金供給,也有利于扶植偏遠和落后地區金融機構的發展。如對金融機構發放小額貸款免征利息稅、減免營業稅和所得稅、減少存款準備金、放松利率管制等,對其進行必要的扶持,甚至從有關經費中安排專項資金進行財政補貼,以充分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將觸角延伸到廣大農村去。
(三)提高社會資本投資農業的吸引力,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業投資格局
實行優惠的財稅政策,在稅收、補貼、貼息等方面對農業投資給予優惠和獎勵。通過發揮農業財政支持和導向功能,進一步建立農業投入的激勵機制。以廣泛吸納資金,逐步形成以農民個人投資為主體,國家財政性投資為引導,信貸、外資等各類資金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業投資格局。尤其是要積極引導外資進入農村,促進農業現代化,開放農村金融市場;并引導民間金融發展。
(四)成立基金,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財政補償機制
可以建立中央和省級財政金融支農風險基金,向政策性金融業務提供貼息免息支持。在縣(市)和鄉(鎮)一級,可以地方政府牽頭,由地方財政拿出一部分資金成立信貸擔保基金,其余可在當地企業中募集,作為以工補農的渠道。盈利的信用社可把部分盈利用于認購擔保基金。通過貸款擔保基金,解決農民貸款條件不足的問題。
(五)改變財政投入方式,減少政府直接辦項目,加大對農民和社會辦項目的補助
以市場化為取向,構建農村金融發展的政策支持系統。轉變政府職能,樹立政府信用,構建服務型政府,引導農村金融市場化。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