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牧區居民家庭純收入指農村牧區常住居民家庭總收入中,扣除從事生產和非生產經營費用支出、繳納稅款和上交承包集體任務金額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進行生產性、非生產性建設投資、生活消費和積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人均純收入可分為名義人均純收入和實際人均純收入,前者是按當年價格計算的人均純收入,后者是按可比價格計算的人均純收入。為了準確反映牧民和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及增長情況,同時,使牧民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可比性強,我們采用實際人均純收入為主、名義人均純收入為輔的方法進行比較研究。
一、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變動分析
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1984年內蒙古牧區改革全面推行以后,牧民人均實際純收入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從1980~2005年,內蒙古牧民人均實際純收入由223.3元增長到982.9元,是1980年的4.4倍,年均增長率為6.1%。
內蒙古牧民人均實際純收入的增長,大體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高速增長階段(1980—1984年)
內蒙古牧區改革是在1984年開始全面推行,1984年以前部分地區試點改革開始進行,處于改革前的摸索階段。試點地區的改革帶動了其他地區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同時,物價穩定,因而改革前牧區居民的人均實際純收入呈低水平的穩定增長,人均實際純收入年平均增長率是14.8%。
(二)緩慢增長階段(1985—1992年)
1984年,借鑒全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經驗,內蒙古牧區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是牲畜作價歸戶,實行私有私養;二是將集體所有的草原承包到戶。牧戶擁有了自己的牲畜,同時,對所承包的草原有管理、建設和使用的權利,這一改革激發了牧民生產和生活的積極性,牧民收入穩定增加的趨勢中有升有降。到1992年,內蒙古牧區居民名義人均純收入突破千元,達到1022元,年平均增長率為7.5%。不過,這一時期,物價的上漲幅度比較大,1992年牧民實際人均純收入為496.5元,比1985年僅增加83.1元,實際人均純收入年遞增速度2.6%。
(三)快速增長階段(1993—2000年)
1992年,我國開始進行市場化取向改革,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廣大牧區,畜牧業產出增加和畜產品價格提高,地區封鎖、市場壁壘等限制畜產品流通尤其是限制高額利潤的羊絨流通的做法在牧區逐步被取消,牧民實際人均純收入增長比較快。與上一個時期相比,同樣是7年時間,這一個時期牧民實際人均純收入凈增長360.4元,年均增長率高達8.2%。
(四)增速回落階段(2001—2003年)
進入21世紀以來,內蒙古牧區連續遭到程度不同的自然災害,相繼遭受了白災、旱災、沙塵暴及疫病的侵襲,尤其是2001年,內蒙古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嚴重自然災害,畜牧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為了保證畜牧業的穩定發展,抗災保畜,大量購置飼草飼料,棚圈建設的投資增加也很快,致使畜牧業投入迅速提高。接著幾年,為了增強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牧戶廣泛開展以水為中心的飼草料基地建設,草原建設投資也有一定的增長,飼草料費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內蒙古自治區實施畜草平衡和以草定畜戰略,牧戶牲畜飼養量下降,總收入回落,牧民人均純收入連續下滑。
(五)迅速回升階段(2004—2005年)
草原畜牧業經營方式逐步轉變,飼草料的有效供給增加,牧戶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有所增強。同時,通過市場和龍頭企業的拉動,牧戶不斷調整畜牧業生產結構和畜種結構、品種結構,使這一時期的牛奶產量、牛羊肉產量、山羊絨的產量都有了較快的增長。2004年,自治區免征牧業稅,激發了牧戶生產積極性。加之國家在宏觀上出臺了一系列增收政策,如退耕還林還草補貼政策的繼續執行以及教育“兩免一補”等政策的出臺,國家對農村牧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明顯加大,牧民的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拉動牧戶收入的增長。2004年,牧民人均純收入止跌回升。到2005年牧民實際人均純收入增加到982.9元,比上年增加了147.9元,這是近5年來內蒙古牧民實際人均純收入增收幅度最大的一年。
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變動
內蒙古農區改革與全國農村基本同步,農區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所有權歸村鎮集體所有,經營權和使用權歸農戶,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戶的生產積極性,農民收入打破了過去低水平長期停滯徘徊的局面,進入了較快增長的時期。農民實際人均純收入由1980年的153.2元到2005年增長到566.5元,年平均增長率為5.4%。在這26年當中,農民收入大體經歷了4個階段(詳見圖1)。在不同的階段,收入的增長有著不同的特點。
(一)高速增長階段(1980—1985年)
農民實際人均純收入從1980年的153.2元增加到226.8元,5年間增加了73.6元,年均增長率8.2%。這個階段主要是政策因素發揮作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產品產量的增加,特別是糧食產量的大幅度提高,給農民帶來了收入的持續增長。1984年全區糧食總產達到了604.1萬噸,比1980年的396.4萬噸,增加了200多萬噸,平均每年凈增近40萬噸。
(二)緩慢增長階段(1986—1992年)
農民實際人均收入從1985年的226.8元增加到1992年的280.1元,平均每年增加7.6元,年均增長率為3.1%。這一時期,雖然主要農產品產量不斷增長,農產品價格也有所提高,但趕不上主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幅度,同時,農區的二、三產業不發達,尤其是農畜產品加工業落后,致使農民實際人均純收入增長緩慢。
(三)快速增長階段(1993—1999年)
1993年,農民實際人均純收入為283.8元,1999年增加到441.4元,年均增長7.6%。這個階段收入增長的因素除了農產品產量的連續增長外,農產品價格的上升是實現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另外,這一時期農民實際人均純收入快速增長與當時國家的宏觀經濟環境、政策環境的變化是緊密聯系的。1992年以后,國家對流通體制進行了改革,取消了以前不利于農戶進入市場的諸多限制,特別是黨的十四大確立了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方向,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后,國家宏觀的市場經濟環境開始好轉并不斷完善,農戶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主動參與到市場中來,日漸成為市場經濟重要的微觀主體,參與市場的過程中不斷受益,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戶家庭的人均純收入在這一時期得到快速增長。
(四)恢復性增長階段(2000—2005年)
2000—2001年,一方面,由于旱災、蟲害等影響,致使糧食減產,2000年和2001年比1999年分別減產近200萬噸,2002年才恢復到1999年的水平,人均純收入降低;另一方面,主要受國內消費拉動不足,農產品市場需求疲軟,農產品供應相對過剩和國際農產品價格以及進口農產品對國內農產品的沖擊所致。
2002年,農民實際人均純收入止跌,2003年開始回升,到2005年,增長到566.5元,5年間,平均年增長率為5.7%。近年來農民實際人均純收入增加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一是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比較好;二是內蒙古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初現成效,加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帶動以及農產品市場需求的拉動,產品結構、數量、質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三是農民非農就業數量的增加,推動了農民工資性收入的較快增長;四是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
從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來看,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出臺了有關 “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對農村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求達到減負增收的目的,全面求解“三農”問題。內蒙古地區在2000年進行了稅費改革,盡量減少農戶家庭的各種負擔。自2004年,內蒙古已在全自治區免征牧業稅,取消農業特產稅,整體降低農業稅率3個百分點,并在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等6個盟市率先免征農業稅,全年總計減免農牧業稅大約8.3億元。繼2004年全區取消牧業稅、除煙葉以外的農業特產稅和部分盟市取消農業稅后,2005年自治區全部免征農業稅和農業附加稅,涉及金額大約5~6億元。2004年以來內蒙古的減稅支農政策,大大促進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并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全年內蒙古糧食總產量突破150億公斤,比上年增產15億公斤左右,扭轉了糧食生產連續5年下滑的局面,并成為內蒙古歷史上的第二個高產年。

同時,由于“糧食直補”政策的出臺,加之退耕還林還草補貼政策的繼續執行以及教育“兩免一補”等政策的出臺,國家對農村牧區的轉移支付力度明顯加大,農民的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觀察牧民與農民的實際人均純收入水平,差距還是很明顯的。圖2為1980~2005年內蒙古牧民與農民實際人均純收入的比值,除個別年份外,多數年份牧民的實際人均純收入比農民高0.5~1倍之間,差別顯著。
無論是牧戶還是農戶,收入來源均高度依賴家庭經營,牧戶收入的90%以上來自其從事的主導產業畜牧業,農戶收入的75%以上來自其從事的主導產業種植業,說明牧戶更加依賴其家庭經營,收入結構單一。
三、實現農牧民增收的對策措施
要切實增加廣大農牧民收入,必須建立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長效機制。總體上講,進一步完善農村牧區稅費改革,從根本上減輕農牧民負擔,切實增加農牧民收入,并保持其不反彈;切實搞好統籌城鄉發展,打破長期遺留下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協調農村牧區的發展政策,確保農村牧區協調發展,改善重牧區輕農區的各類作法與政策;同時,建立并完善農村牧區的各類保障制度。根據內蒙古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特點,結合牧民和農民生產經營實際,采取不同的增收措施。
(一)牧民增收措施
一是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優勢,確定主導生產項目,選擇合理的生產經營方式。西部荒漠和草原化荒漠牧區,以駱駝、毛用綿羊、絨山羊為主導生產項目,發展生態畜牧業;中部典型草原牧區,以肉牛、肉羔羊和絨山羊為主導生產項目,轉變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選擇劃區輪牧和半舍飼經營模式;東部草甸草原牧區,以肉羊、肉牛和奶牛為主導生產項目,肉羊肉牛采用劃區輪牧、奶牛采用半舍飼的經營模式。二是科學合理地利用草原。牧戶收入的90%來自畜牧業,確切地說是來自草原畜牧業,草原的永續利用成為牧戶收入來源的基石。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草原“三化”嚴重,優良牧草減少,雜類草、不食草、毒害草增多,牧草品質變劣,同時,鼠害和蝗災發生面積和強度上升,導致草地生產力降低,草原畜牧業經濟效益下降。為此,一方面要激發牧戶投資熱情,采用圍封封育、補播牧草、灌溉施肥、草地改良等措施,加強草原建設;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草原,嚴格執行以草定畜制度,采用季節休牧、劃區輪牧、禁牧轉移等形式,實現草原的永續利用。三是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包括良種繁育、飼草料供應、科學飼喂、疫病防治等內容,擺脫牲畜“夏壯、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發展季節性畜牧業與反季畜牧業相結合,加快牲畜的循環和周轉,提高出欄率,增加經濟效益。四是加強畜產品交易市場和流通體系建設。內蒙古牧區的市場體系建設薄弱,既包括市場的硬件建設,也包括軟件建設。
(二)農民增收措施
一是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農區畜牧業,實現“農牧結合”。 農牧結合的核心是種植業與畜牧業的結合,包括農區內部的農牧結合、草原牧區與農區的農牧結合。在農區提高畜牧業比重的同時,推行(推廣)“北繁南育工程”,即牧區繁農區育、農區草牧區用等形式,實現農區與牧區的互贏、協調發展的局面。二是調整種植業內部結構。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提高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比重。重點發展甜菜、葵花、大豆、油菜籽、城郊的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結合西部大開發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一方面退耕還草,另一方面引草入牧,為養而種,以種促養。三是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推進二、三產業的發展。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實現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為農業生產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企業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奠定基礎。四是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實現農民多領域充分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徹底扭轉目前的教育培訓體制,使農民擁有再培訓的機會,素質得以全面提升。五是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增加農民現金收入的比重,使農民形成持續的消費能力和投資能力。
(作者單位:北京物資學院經濟學院內蒙古財經學院經濟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