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農村公共服務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先后發布了關于農村衛生、農村教育和農村文化建設的10個中央1號文件,都強調要推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并于2003年明確提出國家新增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的要求。2007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提出2008年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明確了新農村建設的目標。
針對農村社會事業領域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著力解決農村社會事業的各項問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我國現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還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農村基礎性公共服務與農村現時需要脫鉤,嚴重滯后
在農田水利設施方面,據有關統計資料,截至2005年底,全國農業主灌區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工程配套率不足70%,中低產田占全國耕地面積的65%左右,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引水渠道不暢通,甚至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出現了面目全非局面,造成汛期洪水自由泛濫,旱期干枯無水,嚴重影響農田的正常灌溉,近三年來雖有改善,但問題仍然嚴重;在飲水方面,據國家環??偩?006年統計,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尚不到40%,僅有14%的村莊有供水設施,而且用水器具質量和供水效率低,處理設施簡陋,約有3.2億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其中1.9億人的飲用水有害物質含量超標。農村現有的淺水井和水窖的環境衛生問題也較為突出。農村的道路基本上沒有維護,路況每況愈下,有的道路雖然通到了村莊,但沒有到達農戶,更談不上通到地頭。農村電網很簡陋,供電不正常,盡管近10年來我國農村電網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農村人均用電量仍然不足城市人均的1/3,成為制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的重要因素。
(二)農村醫療、文化、科普、信息等公共服務缺位嚴重
就農村的文化事業來講,農村的文化設施非常落后,文化產品、文化服務供給不足。以2004年為例,國家對農村文化經費投入30.11億元,僅占全國文化事業費的26.5%,低于對城市文化經費投入47個百分點。截至2004年7月,全國農村38240個鄉鎮中有23687個文化站需要新建、改建。全國縣農村封建迷信盛行,燒香拜佛、問地求天比較普遍,有些地方地下六合彩、賭博、吸毒行為時有發生,這些都是社會主義農村文化建設跟不上的表現。在農村的醫療衛生方面,農民有病缺錢不敢醫治的現象大量存在。這幾年推行了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民承受高額醫療費用的問題,但是整體上還沒有達到使農民敢看病、看得起病的程度。
農村信息服務方面,農村電腦、電話、廣播電視普及率仍然偏低,絕大多數的農村沒有開通互聯網,信息通信條件不健全。農業生產信息獲取困難,獲取渠道不暢。信息服務渠道單一,偏重農業信息化建設,忽略農村其他領域信息化。
二、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政策建議
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不能簡單地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而制定出一套看似對癥下藥的政策方針,而應該從農村公共服務的本質特點和問題的根源出發,分析、解決問題。因此,我們認為,現階段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應著力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發揮公共財政的合理配置作用,在財政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優先提供農村最急需解決的公共服務項目
財政作為政府集中資源和調控分配的重要手段,政府財政渠道的支農資金將是政府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主要政策手段,對建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十分重要。優先通過向農民提供教育和衛生服務,以為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建立起長期受益的良性循環機制。從農村公共服務缺失的源頭抓起,加大農村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方面的投入,讓農村在保證生活、教育和脫貧的基礎上,再考慮信息服務網絡和高新技術的投入。將公共財政的重點放在農業和農民上,在切實保證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其他項目的消費。
(二)建立多主體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從資金籌集的渠道入手,鼓勵多種經濟形式提供公共服務
當前中國的農村公共服務需求規模較大,如果僅依靠政府財政投資來提供是無法滿足的,所以必須改革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引入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市場模式,將一些不是必須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項目交給市場,由市場來提供,多方位籌措資金,從多種渠道引入資金,更好地、有效地提供農村公共服務。發揮政府政策導向作用,積極推進農村公共服務機制改革。國家可采取委托、招標等形式,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文化、科技等項目的建設,形成多元化農村建設網絡。并采取多種方式鼓勵民營經濟走進農村,為農村社區服務做出貢獻,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用以城帶鄉的方式提高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這樣,就可以減輕政府的壓力,發揮多元投資主體的積極性,增加對農村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
(三)完善資金保障機制和監督機制
由于縣鄉財政經費經常不足,導致農村公共服務專項資金被擠占挪用的現象時有發生,應該將各級政府用于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支出以法律形式加以確定,從法律層面上保證資金的足額到位,即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財權和事權,并嚴格按照職責劃分保證足額投入。同時還應加強對公共服務供給的監督機制,公共服務供給由“第三方”來實施,政府和農民充當監督的角色,提高政策實施的質量。針對財政轉移支付資金和支農資金多部門、分散管理等問題,必須加強部門整合、資源整合和項目整合,以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資源,發揮公共財政資金的整體功能和規模效益,形成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整體合力。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