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救援”,中國讓世界贊嘆不已;
2008年,一場有夢想,就有可能的“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中國讓世界激情飛揚;
2008年,一艘把“中國腳印”烙在太空上的“神州七號飛船”,中國讓世界刮目相看……
中國在變,世界在變;世界在發展,中國在發展。一切都源之于1978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號召在中華大地推行改革開放,猶如一聲春雷,喚醒了億萬華夏兒女。隨著地球急速的轉動,轉瞬已走過了30年。這30年是波瀾壯闊的30年,是震驚世界的30年!30年的改革深刻地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
因為改革,科學地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理論的升華,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正是不能脫離“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我們現在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物質文明還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和諧才有利發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不斷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內容,才撥正了人們在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方面的一些模糊認識,理清了人們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思路,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充足的精神食糧。
因為改革,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正是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聯產承包帶來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廣東、福建省委建議下經濟特區的設立;以及隨后的所有制改革;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建設;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和宏觀調控體系的形成;價格改革與市場體系建設;就業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教育、科技和文化體制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等一系列的改革,才使中國經濟連續30年保持高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從改革開放中得到了實惠,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轉變。
因為改革,二十五年前——1983年,伴隨著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的不斷深入,伴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審計制度應運而生。1983年9月,國家審計署正式成立。兩年后,全國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普遍建立了審計機關。從此,全國8萬多審計干部為了維護國家經濟秩序、促進改革發展、強化權力制約、推動民主法治等方面不辭辛勞,奮力拼搏在各條審計戰線上。
審計之路雖然不平坦,但總是不斷地在向前延伸,并越走越寬廣;審計之光雖然不搶眼,但總是不停地在閃現亮點,并越閃越輝煌。
審計在經過“邊組建,邊工作”、“抓重點、打基礎”、“積極發展、逐步提高”、“加強改進、發展提高”、“依法審計、服務大局、圍繞中心、突出重點、求真務實”等階段的發展,使堅持以真實性為基礎、以打假治亂為重點,加大了對嚴重違法違規問題和經濟犯罪的查處力度,依法履行審計監督之責更加到位。
審計在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從明確“審計是獨立檢查會計賬目、監督財政、財務收支真實、合法、效益的行為”,到提出審計是國家的經濟衛士,再到提出國家審計是國家經濟社會運行的“免疫系統”;從以真實性、合法性為目標,到實行財政財務收支審計與效益審計并重,再到全面推進績效審計,促進提高經濟效益、擴大社會效益和保護生態效益;從企業審計、行政事業單位審計,到財政“同級審”、社會保障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再到開展環境資源審計、聯合國審計;從最初以核對賬目為主要方式的審計,到運用經濟活動分析、內部控制測評、審計抽樣等現代技術,再到探索信息化環境下的審計方式;從單一的事后審計,到對特大型投資項目、重大突發性公共事項等進行全方位、全過程跟蹤審計;從審計結果向人大常委會報告,到項目結束后向社會公告,再到審計情況的階段性公告。這些實踐和探索,促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審計監督網絡體系和審計工作持續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果的良好機制,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的中國特色審計之路。并由此,中國審計署成為了聯合國審計委員會委員、亞洲審計組織及其環境審計委員會主席、世界審計組織理事,使中國審計在國際審計主流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可見,中國的進步,改革開放功不可沒。
嗟乎!中國需要改革,改革改變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