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財政政策現在是穩健的,未來要不要轉變?
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非常明顯。中國經濟下半年以來增長速度放緩,出口增長速度放緩。當然,中國經濟目前不是衰退,是增長放緩。財政出現新情況。從地方情況來看,各地不均衡。譬如,經濟大省廣東,九月份財政出現負增長。作為經濟的一個部分,財政如今出現了新情況,面對上述宏觀經濟形勢,今后財政政策如何實施?
首先,財政政策的方向要不要轉變?
財政政策分為三種,即緊縮的、擴張的、中性的。改革開放30年,三種政策都實施過。面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財政政策現在是穩健的,要不要轉變?下一步要更多地依靠財政政策,但目前的力度還不夠,要進一步研究,盡快出臺一系列政策,應對局勢。
經濟形勢在變,國際環境在變,我們的宏觀調控手段包括財政政策也要變。所以,應該綜合運用各種財政手段,包括稅收、預算、國債、投資、管理等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來改善經濟形勢。
其次,當務之急,我們應采取以下內容的財政政策。
一是稅收。重要的是結構調整,不是簡單的減稅,減稅是一個方面,只提減稅是不行的。增值稅全面轉型明年在全國鋪開,要給企業減負,通過減負減輕企業負擔。擴大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出口退稅政策要加大力度,要有差別,可以考慮進一步加大紡織服裝、高科技、農產品加工等行業退稅力度;要考慮給予中小企業更優惠的政策;加快出臺資源稅,要研究環境稅、能源稅、碳稅等。
二是赤字國債政策。從長期看,需要壓縮和控制赤字和國債,但結合當前形勢,可考慮適度提高赤字和國債。赤字率今年預算安排0.6%,明年可適度提高;長期建設國債這幾年呈減少的趨勢,今年300億元,去年500億元,前年800億元。建議明年可適度擴大長期建設國債規模,加強對“三農”、節能環保、基礎設施的支持。
三是財政支出結構要優化。需要明確方向、重點,優化結構,擴大內需,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經濟建設支出要加強,考慮上一些大的和重要的項目,既拉動內需,又增強經濟發展后勁;與此同時,要繼續壓縮一般行政開支,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另外,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就業與社會保障等要加強;
此外,財政需要加強管理,提高預算透明度,并且法制化、規范化;擴大預算覆蓋范圍并且擴大政府采購范圍等。這既是財政改革本身的要求,同時也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