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努力阻止傳統行業的不良預期影響其他行業的預期,采取降息、減稅減費、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大政府性投資等有力措施,積極促使企業繼續實施原有生產經營設想。
應對經濟下滑,地方政府如何出招成為勝局之關鍵。
在當前“兩低”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即以低成本勞動為主體的要素供給、以低層次商品為主體的市場需求,出現逆轉情況下,浙江經濟正在努力應對“爬坡越坎”的嚴峻挑戰。工業經濟撲朔迷離,產值增長出現了新世紀以來從未有過的雙重回落,企業關閉破產頻傳。然而深入分析,浙江企業財務狀況總體仍然較好,轉型升級明顯加快。
事實上,浙江經濟的微觀基礎仍然比較堅實。
工業增長下滑,反映了浙江經濟正在實施重大戰略調整,并在全球金融危機催生下,正在發生著一場快速的、收縮性的結構調整。這種結構調整主要表現為,傳統產業由于需求下降而較快收縮,現代產業由于內外激勵強化而平穩增長,同時服務業的地位和作用可望較快凸現。如果投資、消費增長不變,即使出口仍有一定回落,浙江經濟仍存在著回落趨緩甚至回落見底的可能性。
但是,由于浙江還存在兩個獨特問題:一是持續的資本外流導致省內生產經營體系受到較大影響;二是長期陷于低層次產品難以自拔。這就進一步放大了全國共性問題對于浙江的負面影響,當前,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和扭轉浙江經濟回落,我們建議如下:
重點:助企業渡難關
當前浙江經濟的基本面是健康的,增長速度下滑是一種暫時現象。當前應該努力阻止傳統行業的不良預期影響其他行業的預期,采取降息、減稅減費、實施擴張性財政政策,擴大政府性投資等有力措施,積極促使企業繼續實施原有生產經營設想。
各級政府應按照市場經濟的通行規則,努力幫助企業應對金融和出口危機、渡過難關。建立企業風險監控機制,實時了解企業運行狀況;積極協調銀企關系,幫助增加對于中小企業的有效信貸,解決企業信貸缺口擴大和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規范民間借貸和制定合理的減稅方案,同時有效使用有限的財政資金,解決部分優質企業或有潛力企業的短期償債問題;積極利用項目技術改造和提供信貸稅收優惠等資助手段,支持和幫助優勢行業企業進行縱向整合、橫向兼并收購和做強、做大,緩解要素制約影響。
此外,規范基層政府“救企”行為。
政府的“救企”行為,一定要實事求是,以當地財力可承受為原則,不破壞市場經濟內在規律,不隨意向企業注入財政性資金,不隨意運用公共資源。地方財政應建立企業破產倒閉的職工安置風險基金,以在企業發生支付危機時,先行墊付職工工資。謹防一些企業以停產關閉名義,轉移企業資產的做法。同時應該強調,必須科學估價“救企”的經濟社會效應,對于少數因自身原因陷入困境的企業,應主要依靠企業力量恢復生機。
這次企業倒閉風潮,也進一步提出了如何規范企業與政府關系的問題。政府對于大企業,也應該與對其他企業一樣,是一種公平、公正對待的關系。對于少數大企業,政府絕對不能“萬般寵愛于一身”,因為這樣不但將導致區域要素配置不合理,而且很有可能助長企業過度擴張行為;同時黨委和政府領導對于大企業經營者,也絕對不能百依百順,否則就非常不利于區域經濟管理,尤其是風險管理。
手段:促進投資增長
當前必須努力保持一定的投資增速。投資增長是增強企業應對困難,加快新產品開發和新的工藝技術的應用,以及增加后續消費需求的重要手段。
促進投資增長,就浙江而言,關鍵是做好三方面工作。
首先是保證土地供給,請求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督促各地加快土地總體規劃修編,適當調減或調整人均耕地較少區域的基本農田數量,適當增加浙江建設用地,同時積極盤活存量土地。
其次是科學增加貸款,積極配合金融機構,強化地方征信體系建設,以良好的信貸秩序和較高的區域誠信水平,促進國內外金融機構科學放貸。
最后是提高政府效率,提高項目審批效率和行政效率,加速對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的審批。
出路:優化產業結構
首先要加快服務業發展。
服務業發展是當前促進經濟穩定健康增長的新引擎、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加大投入、改革體制和完善政策,培育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服務業集聚區,加快發展與制造業有關的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和發展水平。加快服務業領域改革步伐,堅持市場化、產業化、民營化和社會化發展方向,消除各類歧視性政策,打破壟斷、放寬市場準入,建立公平規范的行業準入制度,促進服務業快速健康發展。
同時,加快工業結構優化調整。
發揮人才、資本優勢和民營經濟優勢。推進制造業技術集約化發展,加快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高加工度化和集約化發展;繼續以投資結構調整帶動產業結構升級,集聚優勢資源,鼓勵和促進交通運輸設備、電氣機械、通用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通信電子等行業發展,促進規?;洕l展,提高裝備工業核心競爭力。
此外,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中心環節,強化政策導向和支持,提高關鍵設備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著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裝備,實施進口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