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新農村建設與發展循環農業融入大自然的生態鏈,農村、農民、農業相得益彰。
因地制宜
世人皆知“桂林山水甲天下”,殊不知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同樣擁有豐富的農業可利用資源。“山上林、坡中果、田中稻和菜。”在桂林美麗的山水之間,另一種景色也有著別樣的風情。
距陽朔西街10多公里處,有一個因山泉水而得名的小村莊——涼水井村。沿平整的鄉村公路翻過一座綠色的大山,在山林果樹之間,沿著蜿蜒的青石臺階拾級而上,一座座獨具桂北民居建筑風格的“小青瓦、坡屋面、白粉墻、木門窗、大理石墻裙”的農家別墅,錯落有致地坐落在綠色掩映的山坡上。
“山清水秀是資源、是優勢、也是競爭力。”陽朔縣財政局黨組書記陳運忠手指著遠處的一片綠色的山林說:“這里80年代以前每人只有2分地,溫飽都成問題,90年代在政府的引導和扶持下,開荒種金桔等特色品牌的水果,發展生態農業,品牌農業,如今2600多人,人均種植金橘2畝,年純收入達到了1.6萬元。”
村民李仙秀家是一座三層小洋樓,得知她們家有5口人,種了12畝金桔,去年收入10多萬元時,看到我們驚訝的表情,她卻說他們家在村里只是中等收入,算不上什么。
“陽朔金桔還通過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認證,村成立‘金桔流通協會’,在各大城市建立自己的銷售網點,并打開了東南亞和俄羅斯的市場,還包機進行運輸銷售。村民還自籌資金350萬元,新建農家樂旅游山莊,進一步提升了新農村的檔次和品位。”陽朔縣宣傳部副部長龍燕秀的言語中不無得意。
桂林市財政局副局長衛東介紹說:“我們是根據《廣西種植業優勢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創新栽培模式,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建立了40個種、養產業基地和13個旅游產業基地。因地制宜,將新農村建設與發展循環農業融入大自然的生態鏈,使農村、農民、農業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的發展。”
十大機制
透過上述感性認識,我們找到了其背后的理性所在。
在確定農業綜合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結合點后,廣西財政創新農業綜合開發十大工作機制:
一是開發縣動態管理機制。實行總量控制,違規淘汰,末位暫停,獎優罰劣,使農業綜合開發縣能進能出,充分調動縣級政府的積極性。
二是資金分配機制。完善土地治理項目“基數+因素”資金分配辦法,進一步細化、優化、完善因素指標體系,使資金分配更加科學、公正、合理。
三是多元化投入機制。探索農發資金與扶貧資金、農業生態建設和其他支農資金相結合、統籌安排的投入機制,同時,吸引金融資金、民間資本、工商資本以及外資投入,逐步增大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總量。
四是資金安全運行機制。堅持實行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三專”管理,全面推行縣級財政報賬制。
五是項目競爭立項機制。制定項目規劃,建立項目庫。堅持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公開申報,公平競爭,擇優立項。
六是工程質量保障機制。推行項目法人制、施工單位招投(邀)標制、工程監理制、資金和項目公示制,驗收責任制等制度,確保工程項目的建設質量。
七是項目運行管護機制。按照“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落實工程管護主體;“誰受益誰負擔”、“以工程養工程”的原則籌集項目運行管護費用:通過拍賣、租賃、承包等方式,對形成的資產實行有效管理。
八是獎優罰劣機制。制定農發資金項目及小考核指標、評價體系和績效開合辦法。對資金使用和項目建設情況進行檢查考核,以此結果確定增減下年度的財政資金指標。
九是責任明確機制。以明確責任和相互制約為重點,完善監督檢查機制:以擴大社會中介機構參與為重點,完善驗收考評機制;以履行職責和提高工作效率為重點,完善內部工作機制。
十是農民為主體機制。土地治理項目以“農民要辦”為前提,產業化經營項目以能帶動農民增收為前提,組織農民參與項目規劃、建設和運行的全過程,讓農民有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
農業綜合開發由此被農民稱為“德政工程”、“富民工程”。
甘蔗林、柑橘林、月柿林、葡萄林、柚樹林……站在蓮花鎮的最高處,恭城縣財政局副局長馬志華手指著遠處綠樹掩映中一排規劃整齊的農家別墅說:“那個村叫紅巖村,是我們桂林最有名的生態旅游新村,人均年收入有3萬多元。”
“現在這里的農民比城鎮居民都富裕。”一旁的桂林市財政局辦公室副主任秦仁杰接口說。
三項轉變
“我區公共財政政策的陽光正在逐步惠及廣大農業、農村和農民。”廣西財政廳農業處副處長趙嵩橋肯定地說。
廣西財政繼續前行,力推農業綜合開發的三大轉變:
從指導思想上實現由“小綜合”到“大綜合”的轉變。在繼續突出經濟建設這個重點的同時,把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公共設施建設,以及通過農業開發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管理民主制度建設納入到綜合的范疇中來,既實現由“小綜合”到“大綜合”的轉變。
在工作方式上實現由“小捆綁”到“大捆綁”的轉變。農業綜合開發在實踐中探索出了“資金捆綁、綜合使用、渠道不變、各記其功”的捆綁方式,進一步實現由“小捆綁”到“大捆綁”的轉變。
由以增強農村發展的“硬實力”為主,向既增強“硬實力”又兼顧農村發展的“軟實力”轉變。加大力度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合格的產業工人,加快農村勞動力資源優勢向人力資本的轉化: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組織化程度和談判地位;加大制度創新的力度,把過去出臺的一些有效政策措施和新經驗提煉上升到制度層面。
目前,廣西甘蔗、桑蠶、商品林、香料、木薯、奶水牛等產業拿下了全國第一。“我們目前還是全國沼氣利用規模最大、成效最好的省區,沼氣入戶率已接近40%。實踐證明。沼氣池在農村的推廣,不僅能解決農村生活能源問題,還保護了森林,我們超過52%的森林覆蓋率,在全國排名第4位。”言語間,蘇道儼臉上流露出一絲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