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的旅游特色既是資源也是財富,一衣帶水,收獲的不僅僅只是經濟效益。
陽朔現象
陽朔西街,因酒吧林立而成名;桂林山水,因漓江如畫而秀甲天下;印象劉三姐如詩如夢,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為大自然與藝術的渾然天成,癡迷忘返。
“我們充分利用當地優勢特色資源,做大做強做精旅游產業,以旅游業帶動經濟社會發展,讓陽朔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西南邊陲小鎮,成為了一座富裕繁榮的世界旅游文化名城。”陽朔縣財政局黨組書記陳運忠告訴我們,通過實施“旅游立縣”戰略,全力打造“中國旅游強縣”,如今旅游業已經成為陽朔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2007年,陽朔縣共接待游客516.2萬人次,日均1萬多人,旅游總收入達到12.77億元。全縣農民人年均純收入達到4352元。同時,陽朔旅游業的發展還帶動了餐飲住宿、商貿物流、金融保險、郵政通信、房地產等服務業的健康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已經占全縣經濟總量的41%,對財政貢獻率達到65%。
在不久前舉辦的“陽朔現象”專題研討會上,有專家認為,“陽朔現象”不僅為縣域經濟樹立了科學制定與正確發展戰略的典范,還向人們展示了發展縣域經濟必須走特色之路的真諦。同時。“陽朔現象”也為解決農民增收,實現“二元一體化”,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問題開創了新思路。
“實踐證明,優勢的旅游特色既是資源也是財富,開發開放、做大做強做精旅游產業的桂林發展模式,收獲的絕不會僅僅只是經濟效益。”廣西教育學院旅游與環境系教授李月蘭如是說。
一衣帶水
北海市財政局辦公室主任黃毅見到我們時,曾如此介紹他生活工作了30多年的城市:這里是一個絕對適合休閑養生的濱海旅游城市,長達25公里的銀色海灘全世界獨一無二,茂密的原始海底紅樹林、陽光、沙灘、海水、空氣,這里四季如春,風光旖旎。
一路走來,我們看到秀美的山水風光在廣西境內俯拾皆是。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神奇而峻峭,綠色清靈的山水鐘靈毓秀,浩渺的大海更是蘊藏著無盡的財富。
“大自然賦予了我們如此豐厚的資源,我們也充分利用和發揮了資源優勢帶來的好處,發揮一衣帶水的作用,把新農村建設、特色農業、旅游產業、農民增收致富有效結合在了一起。”桂林市財政局辦公室主任張健告訴我們。從以前的示范屯到現在的示范村,從個別扶持到整村推進。如今全市17個縣區97個鄉鎮共落實新農村建設試點村131個,涵蓋農業人口16793戶,63819人,都基本實現了從貧困到富裕的質的轉變。
采訪途中,我們來到恭城縣一個叫紅巖村的瑤族小村莊歇腳,一戶人家門口“天生瑤鄉酒,佑護山寨樓”的對聯讓我們停下了腳步,坐在“樓主”朱天佑集餐飲、住宿的三層農家酒樓門前的樹蔭下,風雨樓旁清爽的山風輕拂,潺潺的溪水靜靜地從我們身旁滑過。
在與“樓主”的閑談讓我們驚詫不已,他一家三口人,5年來,前后投入了40多萬元,專門接待來這里休閑度假的城里人,如今月經營收入近2萬元,還不包括自家3畝種植月柿的收入。
桂林模式實際是廣西的一個縮影。近幾年來,廣西推行“政府主導、部門協同、企業運作、專家管理”項目開發模式,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通過政府引導性投入、招商引資、股份合作制、項目資本運營、企業和社會投入、爭取旅游國債資金和國家旅游發展專項資金等多形式、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集中投資開發了一批特色突出、主題鮮明,吸引力強,上規模、上水平的重點旅游項目。
山水財源
“你可以不知道廣西,但你一定知道桂林山水,知道劉三姐。那么。桂林山水就代表了廣西的自然風貌,劉三姐就代表了廣西人。”李月蘭認為,旅游產業是使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在觀賞過程中產生經濟價值的產業,是文化經濟時代的表征,桂林模式就是最好的證明。
傳統觀念認為,服務業的發展必須嚴格以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發展水平為依據,不能盲目快速發展。這種非均衡發展戰略總體而言并無多大錯誤之處,但據此而形成的服務業只能且必須是第一、第二產業的附屬產業,缺乏足夠的獨立性。廣西財政廳廳長蘇道儼表示,必須改變長期以來存在的重生產、輕流通、輕服務,重第一、第二產、輕服務業,把服務業當作附屬于第一、第二產業的消費行業和福利事業來看待的觀念和做法。
要實現廣西經濟全面大發展,縮小與先進地區的差距,就必須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及以傳統的“一、二、三”產業排列順序和發展模式,走出一條低投入、快積累、能以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的速度超常規發展的路子。
10月27日,在此前剛剛結束的第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廣西共簽約旅游項目19個,項目總投資達56.04億元人民幣,標志著廣西旅游業發展正在加快市場化、產業化的步伐。
“隨著泛北的合作,廣西旅游業的發展正面臨著新的機遇。到2010年我們廣西旅游總收入要占到廣西GDP的9%左右,到2012年要實現千億元的總收入,真正在富裕、文明、和諧新廣西建設當中發揮它應有的作用。”蘇道儼肯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