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確立和實施,既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難得的機遇,也是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戰略。同時,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的制約因素。為此,《新理財》專訪了《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課題組組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先生。
《新理財》:您在經過實地考察和調研后,對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是如何評價的?
賈康:毫無疑問,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極具重大戰略意義。首先,北部灣經濟區的地理位置是我國西部惟一沿邊又沿海的多區域、多經濟圈的交匯處;其次,在新的國際形勢下,我國在政治、經濟、外交層面都需要一個新的經濟支撐點,還能夠同時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
《新理財》:廣西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您看來,制約北部灣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在哪里?
賈康:主要問題之一是交通基礎設施長期嚴重滯后,并導致地方經濟支柱產業的發展緩慢、工業基礎薄弱、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發生連鎖反映。我們知道基礎設施是支撐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便捷的重要因素,海、陸、空及鐵路交通網絡的科學規劃和建設,對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老話來概括:“要想富,先修路”。但這個“路”實際要放大到基礎設施的各個主要方面來理解。
《新理財》:在廣西的采訪中,很多地方官員表示由于國家支持力度不夠。制約了北部灣的發展。對此,您是如何看的?
賈康:國家對北部灣的支持將會逐漸加大力度。廣西本級財政收支矛盾較大,地方財力有限是肯定的。而且在現有的狀況下,廣西未來財政收支矛盾還會加大,主要是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公用事業的投入在不斷加大,國家政策性規定如社會保障性支出的加大等等。同時,北部灣的快速發展需要更多的財力保障,財政的債務包袱將越來越重。
由于歷史原因,中央轉移支付中的稅收返還基數低,造成地方返還比例也逐年降低。同時,目前我國稅收優惠政策中存在的“區域性”特點,無疑加大了落后地區的招商引資劣勢,更加劇了落后地區經濟發展的滯后性。
因此,在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的一系列政策中,財稅政策是最為重要的政策,它起著牽牛鼻子的作用,牽引著資金、土地等要素的整合。
《新理財》:企業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地方財政的實力,稅費政策又關系著企業在地方的投資和經營規模,對正處于發展初期的北部灣經濟區而言,在稅費政策中需要那些方面的調整和扶持?
賈康:建議將北部灣列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地區,不但可以發展廣西的傳統制糖產業,更是一種資源的綜合利用,利國利民又利企:延長并繼續執行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制定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依據民族區域自治的特點適當下放稅收優惠政策,以吸引企業投資;引入排污權有償使用機制。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政府將排污權有償出讓給排污者,并允許排污權在市場上交易,讓環境成為稀缺資源。
同時,用足用好用細各項財稅方面的優惠政策,還需要政府正確引導和幫助企業充分利用稅法規定的各種優惠政策,從而實現政企共贏。
《新理財》:財政支出和社會資金的投入,對于北部灣經濟區的開放開發和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您有怎樣的建議?
賈康:從國家戰略高度出發,建議建立北部灣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有利于統籌協調和“集中財力辦大事”;整合國債資金和中央預算內的投入,建議將轉貸資金適當改撥,支持北部灣經濟區建設;在中央財政支出中,建議加大對北部灣經濟區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的直接投入;以財政貼息、信用擔保等政策手段,鼓勵中小企業的民間投資,并吸引社會民間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領域。
《新理財》:在采訪中,海關及關稅政策是地方政府比較關注的重點之一。對此,您有什么看法?
賈康:加快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全面開放開發,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設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充分發揮廣西沿海沿邊的地理優勢,進一步推進泛北部灣區域合作。在關稅優惠政策方面,目前可探討對北部灣地區特定產品產生的關稅進行減免,并對屬于國家鼓勵出口的產品免征出口關稅的政策。
《新理財》:除了以上的財稅政策扶持之外,北部灣經濟區還需要那些方面的政策支持?
賈康:鑒于北部灣經濟區的戰略地位和發展定位,還可以借鑒天津濱海新區的經驗,申請批準在北部灣建立國家綜合改革實驗區,在土地體制、金融合作、海關特殊監管、財稅扶持以及行政管理體制、環境保護體制、人才培養機制等方面,先行試驗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尤其在地方金融方面,可以進行一些系統性的改革和創新。
(“封面秀”部分圖片由盧清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