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管縣”給省、縣帶來的機遇不言而喻,而南漳縣多年的試行取得的成效和顯露的問題,也在見證著此項改革或是一道難越的“門檻”。
得·益
自2004年以來,湖北省試行了“省直管縣”的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在幾年來的運行實踐中,南漳縣也隨全省改革的實施,切身體會到了此項機制帶來的益處。

首先,通過“三項獎補”激勵機制,提高了基層理財積極性。
改革后,結合中央緩解縣鄉財政困難政策,省對各縣市的各項激勵補助財力得到重力傾斜,縣市財政得到更多實惠,極大地緩解了縣市困境。尤其是工商“四稅”增量留成激勵,縣市分流財政供養人員激勵,及以促進財政系列改革取得進展為主導的管理等三大項激勵機制,留利于縣市,傾斜于縣市,使拯救縣市政策的改革宗旨得到了比較完善的體現,因而促進了縣市理財和加快發展的積極性。
事實上,僅2004年當年試行這一改革激勵機制,南漳就得實惠財力6138萬元,相當于多年來本級可用財力總量,僅傾斜性的專項補助和困難補助就贏得1800萬元,稅收增量直接返還就達367萬元,增加的貧困縣財政困難補助達到586萬元。一個小小的貧困山區縣的財力總量一下子突破4個億,總量財力、補償財力和獎勵財力均超歷史。
其次,“四個平衡”舉措救助了弱縣財政,提升了縣級財政保障能力。
通過進行總量財力平衡、貧富懸殊平衡、扶持發展平衡和專項傾斜平衡機制改革,充分發揮了財政應有的科學調節平衡功能。在全省范圍內,對所轄縣市財政進行總體調節平衡,形成了強縣保持更旺勢頭、弱縣增強追趕勁頭、中等縣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極大地改變了原來體制下的調控空間有限、挖潛增效無力、發展難以保障的重重困境。
而且,通過“四大平衡機制”的科學調節,全省一年為平衡扶持財力就達400個億,僅自身財力不足1.5個億的南漳縣就得實惠5000余萬元。為此解決了縣鄉工資足額發放、基層正常運轉和農村義務教育等保障不足的老大難問題,為縣財政保發展保穩定提供了強大的后盾支撐。
最后,在“雙重(省對縣、市對縣)監管”機制運行下,確保了改革穩妥推進。
在“省直管縣”改革的推進中,實行了省對縣、市對縣或省對市、省對部門的雙重監管約束激勵機制,加強了省對縣的直接會議部署督辦制度、財政工作聯絡制度、縣市級預算合規性審核監督制度以及縣市財政信息“直通車”反饋制度等機制建設,有效地促進了縣市財政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整個改革健康穩妥運行。
迎·難
“省直管縣”給各個省(縣)帶來的機遇不言而喻,而南漳縣在多年的試行中逐漸顯露出一些問題,這無疑說明此項改革或是一道難越的“門檻”。
首先,涉及到行政與財政不配套的連鎖問題日漸顯現。省直管縣后,如果還將一些重要職能職責劃歸市管縣體制擔負著,市管縣就會明顯突出執政的難以到位。
按照行政原則,市管縣靠什么?一觸實質就是“錢”才能辦大事、辦成事。加上目前現行體制仍有很多中央或省實施的項目需要市級配套資金,比如長江干堤維護、行政區域配套的計劃生育、血防、教育、醫療改革以及新農村建設等諸多方面的市對縣配套資金怎么搞?而且收入體制,尤其是非稅收入也會出現裂變,如養路費、車輛附加費、交通規費等地域收入、分享收入,都將出現市縣相“爭”現象。
其次,涉及到“需要與可能”的財政固有矛盾日漸顯現。
省直管縣后,省對縣的預算是依據大面平衡系數而編制的預算,很難再“開小灶”傾斜于保障能力過弱和轉移支付比重偏低的貧困地方來解決遺留矛盾。如:南漳縣人均基本保障水平比全省確定的1.8萬元的標準差6727元,不可能都靠省里平衡補齊。再加之原來體制下,縣級可在預算內、外財力上加些合理不合法的“主意”,都被納入了省管視線,從而導致局部縣市歷史包袱和收入潛力不大的矛盾難解決。至少眼前“需要與可能”的矛盾劇烈反映,特別是目前一些需要地方配套性的資金等都將無著落。
進一步說,還有“鄉財縣管”改革中的歷史負債償還問題,包括欠稅、鎮村建設欠債等等。如南漳縣且不說歷年赤字,僅農村稅費改革前農業稅拖欠就達2000萬元、“普九”教育欠債就達3300萬元、鄉鎮及村級累計欠債達4億之多!還有歷來增加工資縣級配套部分等等,這些不可能過度期望省財政全部兜底消化,而在“省直管縣”的體制下,縣級已無退路,至少短期內走不出困境,最終只有制約發展。
最后,涉及到“山高皇帝遠”監管滯后或不力的問題日漸顯現。
推行“省直管縣”后,可謂省直管而難以管具體,市代管而會出現軟管或推諉管的現象,而這一現實很容易出現“真空地帶”。比如對項目建設的立項及建設進程、對專款專用監管或財力收入潛力挖掘替補、支出日益擴張等等深層次問題的監管,只有縣級本身最清楚。至于通過網絡信息監控或省級派員督導,在今天不太嚴謹和完善的大環境下,都只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作者供職于湖北省南漳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