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財政運行,就是籌集、配置、支付和使用財政資金,達到或實現預期目標的過程。而財政運行控制,就是確立必要的標準和程序,運用反饋、分析、預警和調整、糾正及處理等基本方法和手段,通過政策引導、法律法規和監督管理,組織實施財政資金的籌集、配置、支付和使用。
財政運行是政府行政和管理社會經濟事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財政運行控制的意義在于,通過控制,保證財政運行按預定的目標和方向順利實施,確保達到和實現政府意圖。
源·頭

我認為財政運行控制的基礎和前提有以下幾點:
首先,預算。預算是財政運行及其控制的核心。財政運行的預定目標和方向,是通過預算來體現的。因此,預算本身清晰、明確和完整,至關重要。
第二,組織結構。財政運行及控制,都是通過人,并且是有組織行為來實施的。恰當或適宜的組織機構和工作(管理)人員,對保證財政運行及其控制,至為關鍵。
第三,標準和程序。為科學、合理地配置財政資金的分類和分項數額,確立預算的準則、計算的方法和單位標準;為工作(管理)人員配置財政資金的行為和財政資金使用人獲取、使用財政資金的行為,設定必須履行的步驟、手續、環節和流程。
第四,決策支持系統。即管理信息系統,以現代技術為支撐的信息反饋、分析、利用和處置系統。
第五,法律法規保障。原則上,財政運行及其控制都應當依法執行。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財政運行則可能出現偏差甚至背離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對財政運行實施控制尤為重要。
關·鍵
控制財政資金運行的關鍵,以下幾點必不可少。
第一,收入確認與入庫確認。依法繳納或上繳收入,依法征收或監繳收入。同時,國庫依據財政體制和預算科目,劃解、確認收入。
第二,會計記錄和會計核算。無論是單位(包括銀行)還是國庫,應當依據法律法規和制度的規定,真實全面地記錄,準確完整地核算。避免錯記、錯算和賬外核算,甚至虛假或失真行為。
第三,銀行帳戶。必須依照法律法規和制度的規定,開設和管理銀行帳戶。防止違規開設和隱瞞銀行帳戶,甚至是公款私存的行為。
第四,預算編制。應當依據國家宏觀經濟政策、法律法規、預算編制的指導思想及原則、標準和程序,確定基本支出的金額及構成、項目支出的數目、事項和資金數量。
第五,資金支付。根據批復的預算、工作進度、用款計劃和支付申請,按照不同的支付主體,對不同類型的支出(工資支出、購買支出、零星支出、轉移支出),經過設定的支付程序,分別實行財政直接支付和財政授權支付。
第六,資金管理和使用。根據法律法規制度和批復預算確定的事項,嚴格、規范地管理和使用財政資金,實現預期效果。防止滯留、截留、挪用、隱瞞財政資金等行為的發生。
第七,預算追加和調整。依照規定的事由和政府確定的原則重點,經過法定的程序,實施預算追加和調整。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
最后,決算。真實、準確、全面、完整地反映預算執行的結果。防止認為調整或弄虛作假的行為。
難·點
財政運行控制的難點,歸結起來表現在:預算編制的細化與自由度。預算編制的規范、嚴密和細化,是法治社會和公共財政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強預算編制監督的需要。但如果預算編制過于細化,不僅增加工作量,使預算編制變得繁瑣,而且會使主管部門喪失必要的自由和積極性,最終導致預算編制控制失去意義。因此,預算編制細化的設定,應當考慮主管部門履行職責的需要和實際情況,給予必要幅度的授權和自由。
項目預算編制的標準。由于社會經濟的改革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物價水平處于幅度不同的變動當中,加上區域發展的差異,給項目預算編制單位標準和資金數量的確定帶來困難,也給控制帶來困難,隱含財政風險。
信息反饋的時滯與盲點。從事情發生到獲得這個信息,有許多中間環節和程序,這就是時滯和延滯。同時,由于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缺陷和信息獲取手段與渠道的不足,部分信息成為無用信息,部分信息難以獲取,還有部門信息難以協調利用和處置,這就是盲點。這些都會影響到控制。因此,一方面必須改進和加強管理信息系統,另一方面必須提高工作(管理)人員的分析、預測能力,增強預見性。
資金使用脫離控制范圍。對財政只能控制到資金到達用款單位銀行帳戶這個環節,資金離開銀行帳戶后的流向與使用,財政已難以控制,運用時候監督,對于已經發生的損失和風險于事無補。
對財政資金使用的效益評價。由于效益的體現具有多方面和多樣性,也由于專業性和技術性等的要求和限制,效益評價體系與指標的設計比較艱難,效益評價的結果有所缺失或不太完整。
(作者系財政部監督檢查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