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位積極務實的財長,一名財政改革的尖兵。
2008年8月,盛夏的一次拜訪, 我們驚異地發現:項懷誠的別樣人生……
40多年前,一個稚嫩的小伙子“誤入歧途”進入財稅系統,習艱澀的財稅數字于懵懂;多年以后,一位成熟的財長力挽狂瀾,救嚴峻的中國經濟于水火,他就是前財政部長——項懷誠。這是怎樣一個成長過程?我們好奇探尋卻發現:一切竟是必然。
“誤入歧途”踏上財稅之路
項懷誠說自己不是財稅專家,而是一個財稅從業人員。中文專業出身的他如此打趣自己的財稅事業,“學中文的人往往自命比較高雅,后來從事財稅工作天天和孔方兄打交道,給人感覺多少有些銅臭味,22歲誤入歧途,幾十年就這么過去了。”
對于數字,項懷誠既不熱愛又不敏感,但歷史似乎有意成就這樣一位不凡的“財稅從業人員”,“特意”在他的職業生涯初期安排了兩個“誤會”。
""1960年9月山東大學中文系畢業后,第一個誤會誕生,項懷誠被分配到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中俄機器翻譯項目組。雖然進行的是全國最先進的計算機應用研究,但因為當時國家經濟困難,計算機技術發展不成熟,中俄機器翻譯項目最終下馬,項懷誠離開了“兩個房子才能放下的先進計算機”。
1963年,隨之而來的調動直接引發了第二個“誤會”。因為參與過中俄機器翻譯項目,項懷誠被誤認為精通俄語,于是被調派去教俄語,但這對中文系畢業的項懷誠來說并不現實。借著當時對知識分子的優惠政策(調動工作征求本人意見),項懷誠道出了自己的情況和想法,隨后又被詢問是否愿意到財政部工作,項懷誠說妻子正懷孕,希望能留在北京。
于是,在等待二女兒的降生過程中,項懷誠展開了的人生的新階段——雖然這位慈父并未料到他將推動波瀾壯闊的財政改革。
勤能補“拙”打開財稅之門
雖是“誤入歧途”,那個服從組織分配的年代,項懷誠唯一的選擇就是努力鉆研,做好本職工作。而這個努力鉆研的過程,項懷誠總結道:“與其說是天賦不如說是勤奮。”
1963年1月至1972年6月,項懷誠在財政部稅務總局當辦事員,數字的繁瑣并未給他帶來直接的沖擊。直到1972年從干校回到財政部,項懷誠轉戰到預算司匯總預算報表,原本預備寫字的手打起了算盤。面對密密麻麻的數字,項懷誠跟不上別人工作的步伐,“別人幾張都匯完了,我一張都沒匯完還老出錯。”幸好有一位老同志的幫忙,項懷誠才渡過了難關。
在后來的工作中,項懷誠天天跟數字打交道,慢慢培養對數字的敏感,還發現了數字的規律。項懷誠說自己當時的奮斗目標就是成為一個“數字簍子”,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項懷誠每個月都堅持自己收集財政和經濟數字,努力做到“四勤”:“手勤”,勤作筆記;“嘴勤”,勤問問題;“腿勤”,勤跑腿去請教老同志;“腦勤”,勤于思考總結。
研究加上實踐,項懷誠掌握了財政知識,工作也漸入佳境。他記得當時自己負責管理10個省的預算,每個省的財政狀況都熟稔于心,以至于到省里工作的時候,省里的同志未曾來得及介紹,項懷誠就忍不住先講出了當地的情況。結果可想而之,“都因為年輕愛表現,同行的老同志批評了我的‘知識分子習氣’,讓我以后注意人家沒講我不要講。”淡然的驕傲中,項懷誠嗔怪著彼時的稚嫩。
厚積薄發走向財政潮頭
掌握財政知識,熟悉財政業務,這不過是項懷誠財政生涯的第一步,真正對他產生歷練的還是幾十年的財稅工作。
雖由時勢使然,項懷誠還是用每一個踏實的腳步丈量著他一生的財稅事業,最終引領著中國經濟走向前進。1963年到1979年,項懷誠一直以辦事員的身份在財政部耕耘,每次提干,他總在辦事員的位置上窩著不動,十八年的辦事員讓他獲得了一個別號——“辦事員精”。而入黨的過程就更加曲折,入黨申請書從1962年寫到1982年,被黨考驗了20多年后才如愿入黨。“當時的階級路線和形勢很復雜,我又出身知識分子家庭。”項懷誠表示了對時勢的理解。
雖然如此,項懷誠還是心存感恩。他回憶當年遇上一次漲工資的機會,因為按比例限制名額,領導不得已拿著一級工資給兩個人分,七塊錢一人分三塊五。項懷誠對領導的愛護非常感動,曾想那時“雖然錢少,但是心情很好”——他如此總結自己默默積累的二十多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形勢好了起來,項懷誠的多年積累終于有了發揮的空間。從副科長、副處長、副司長到副部長再到部長,厚積薄發,項懷誠最終成為中國財政的寵兒,他的名字最終與“分稅制改革”、“積極財政政策”這些撼動中國經濟的詞匯連接在一起。
“財稅銅臭”滲透文人清白
從事著“多少有些銅臭味”的財政工作,立在中國財政的潮頭,項懷誠依然堅守著內心的清白。
項懷誠的妻子是自己從中學到大學的同學,跟著他一路來到北京,當了幾十年的中學語文老師,而項懷誠從未想過為妻子調動工作。在他財稅工作的這么多年,為了避嫌,家人也從未往他辦公的地方打過電話。
因為這種刻意的避嫌,大女兒思思的工作也受到了影響。當年,項懷誠在稅務總局擔任副部長、黨組書記,而女兒則在稅務局任副處長。父女同處一個屋檐下,項懷誠主動向女兒“開刀”,當年的談話內容清晰地刻在項懷誠的記憶里:“思思,爸爸沒法提拔你,研究干部提拔,我肯定先‘槍斃’你。要是覺得委屈,那就自己想出路。”最終,大女兒離開了稅務總局,憑著自己的能力考進了一家外資的會計事務所。
身已動,心未遠
回顧自己的財稅生涯,項懷誠淡然調侃地講述中仍不乏激情,我們感受著老者的睿智,也領略到英雄情懷。雖已離開財政部六年,項懷誠的言語中仍然充滿關切,財稅從業人員的素質,稅收的責任觀念,曾經親歷而未完成的財政改革工作……占據他生命幾十年的財稅事業顯然已經注入血液,雖身已動,然心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