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推進省直管縣的改革進程中,可以考慮加強建立縣本級的最低財力保障制度,提高省級財政的調控能力,改變目前中間強兩頭弱的格局。
從1992年起開始進行的“省管縣”改革,至今已有20多個省先后試行,這樣的改革,實為推動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從目前各地改革的實踐看,“省直管縣”財政管理方式改革收到了明顯成效。雖然各地的做法、改革的力度和廣度不盡相同,但這些改革大都還停留在財政管理方式本身,并沒有真正觸動財政體制本身。現階段,緩解縣鄉財政困難,在經濟比較發達、省域面積適中的地區,省級財政在體制補助、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財政結算、資金調度等方面還需盡可能直接核算到縣,減少財政管理層次,提高行政效率和資金使用效益。
此外,由于一些省份下轄縣級單位較多,實行省直管縣財政管理體制還要充分考慮到省級管理能力問題,具體可采取適合本地特點的省對縣財政管理模式。所以,在推廣試點過程中,盡量避免“一刀切”,對層級不要刻意劃一,充分考慮地區的特殊性。注意協調“省直管縣”體制中縣(市)同原上級地級市之間在利益關系、工作程序等方面的協調,減小體制變動對基層財政的沖擊。另一方面,由于“省直管縣”伴隨著“擴權強縣”的激勵機制改革,所以要防止縣鄉財政短期逐利行為,避免改革試點步入“一放就亂” 的誤區。
在未來推進省直管縣的改革進程中,可以考慮加強建立縣本級的最低財力保障制度,下一步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要提高省級財政的調控能力,改變目前縱向不平衡,中間強兩頭弱的格局。期間,繼續努力做好相關配套措施,比如積極推進事權劃分改革,按照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原則,進一步調整和規范中央與地方的收入劃分,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等制度,努力促進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明確省級以下各級政府的財政支出責任,特別是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要盡快明確地方各級政府的支出責任和管理權限;推進行政事業改革的進行等。通過相關改革的配套實施,有助于協調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省以下各級地方的關系,也能逐步完善省直管縣的這一財政體制。
“省管縣”如同在一面墻上先打開了一個洞,需要逐步突破。由于省管縣的體制,要從財政上的省管縣過渡到行政上的省管縣,并非能一蹴而就。一旦省級政府直接面對縣級政府,如果縣級行政區域很多,省級政府的管理就會遇到很大的挑戰,這就需要統籌考慮更大范圍內審慎、穩妥地推進改革。
(作者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