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民生為核心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建設之初,主要目標應放在搭建體系框架上。
改革開放30年來,財政一直扮演著體制改革先鋒官的角色,2008年本屆政府正式將建立公共財政列入了其任期內的5年規劃,進一步凸顯了公共財政的重要地位。
在以民生為核心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建設之初,主要目標應放在搭建體系框架上。與此同時,由于財政支出肩負著落實中央大政方針和履行政府職能的責任,支持一些民生重要領域的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保障了關鍵民生環節的順利發展。
立·基
教育是民生之基。以民生為核心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建設,應力求振興國民教育,具體操作從以下四方面進行:
首先,應保障教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的落實,實現《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摘要》中提出的“我國的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為4%”的目標。
其次,調整三級財政教育支出的結構,改變教育投資中的倒三角結構,切實保障各級各類教育的均衡發展;明確義務教育在教育經費中的優先地位,確保教育經費的增量主要用于義務教育,在此基礎上,將教育經費更多地投向初等和中等教育;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在繼續加強職業教育基地能力建設的同時,積極推動多元辦學的職業教育發展格局;支持高等教育發展,主要面向提高教育質量,提升學術水平和社會服務能力。
第三,完善政府間教育轉移支付制度,促進義務教育服務均等化,加大中央財政向西部地區、貧困地區的一般性教育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各地方政府教育提供能力的均等化,增加專項教育轉移支付,重點解決辦學、教學條件的改善等問題,尤其是解決農村教育問題。
第四,為后義務教育國家助學貸款提供部分資金保障,協助金融部門建立助學貸款信用風險準備金。
固·本
健康是民生之本。以民生為核心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建設,應力求保障國民健康。
比如,應明確醫療衛生領域的財政支出范圍,僅限于對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給予財政支持;建立健全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公共財政支出經費穩定增長;針對我國居民的主要健康問題,確定財政衛生支出的優先領域和重點領域,通過加大需方補助、減少供方補助以及調整存量、轉移增量的方式,優化財政支出結構。
此外,還可以進一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形成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體系;加強公立醫療機構財務和資金使用監管,積極開展衛生項目經濟績效評價,提高公共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開·源
分配是民生之源。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提高新“兩個比重”的目標,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突出強調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分配及其內部結構均衡問題。以民生為核心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建設,應力求提高“兩個比重”目標的實現。
財政公平分配支出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減貧支出,直接增加貧困人口的收入;二是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支出,間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或間接減少低收入者的支出。這里要重點強調減貧支出安排,直接減貧和間接減貧相結合。一方面,可以根據致貧原因選擇減貧支出方式,做到區別對待;根據貧困對象確定瞄準方式,做到點面結合。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據貧困對象的發展能力,做到以“輸血”促“造血”;根據貧困群體的實際需求,支持“參與式”扶貧模式。
保·安
保障是民生之安。以民生為核心的公共財政支出體系建設,應力求營造覆蓋全民的“安全網”。
做到保障民生之安,需要進一步提高國家財政支出用于社會保障的比例,使社會保障支出的增長速度保持穩定;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提供財政資金支持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納入公共財政覆蓋范圍;進一步推進完善就業、再就業的社會保障制度,支持強化失業保險基金的促進就業功能。
此為,應該支持擴大做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試點,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支持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說明的是,在公共財政保障支出問題上,要防止出現“高福利陷阱”傾向。
最后還需要強調一個問題,就是市場與政府的邊界劃分,計劃體制時期,政府對民生責任大包大攬,致使支出規模龐大,隨著向市場經濟轉軌,政府又將民生責任過多地推給市場,使很多民生經費無法得到保障。
當前,我們要重視民生,絕不是走回計劃經濟的老路,所有民生問題都由政府大包大攬,而是要在市場與政府邊界劃分清楚的基礎上,由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決定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防止“過猶不及”。
#8195;#8195;(作者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