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賀蘭山
寧夏回族自治區50年大慶特輯
《新理財》寧夏采訪組/文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歷史逾千年,塞上寧夏50年夢圓。尤其從過去5年始,寧夏回族自治區實現著跨越式發展。
賀蘭山闕正被跨越;塞上寧夏正在跨越。
老少邊窮的寧夏財政,竟然踐行跨越,支撐跨越,率先跨越。
一個收入總量甚至與東部發達縣都有差距的省級財政,為何能推動著民生跨越、社會跨越、經濟跨越、生態跨越?
而今邁步從頭越。數風流人物,還看寧夏。
“ 跨越,跨越,再跨越!”
這是《新理財》(政府理財版)寧夏采訪組在當地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跨越抉擇
五十年,彈指一揮間。
50年前,寧夏生產總值只有3.29億元,如今是889.2億元;50年前,地方財政收入只有0.37億元,如今是80億元;50年前,寧夏基本上沒有工業,現在建立起了以能源、化工、新材料、裝備制造和農副產品加工為基礎的現代工業體系;人均發電量居全國第一、人均產煤量居全國第三、城市化率位居西部第三
五十年太長,寧夏只爭朝夕。長期以來,深處西北內陸的寧夏給人的突出印象是“老、少、邊、窮、小”,6萬多平方公里土地,600多萬人口,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僅相當于沿海發達省份中小城市的水平。如何讓寧夏走得更好更快一些?
2007年6月,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正式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決策。“跳起來摘大桃,跳起來打大棗”,是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對“跨越式發展”的形像比喻,也成為寧夏各級干部一句耳熟能詳的口頭禪。
陳建國說,寧夏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激烈的競爭迫使我們跨越式發展,寶貴的機遇激勵我們跨越式發展,已有的基礎支撐我們跨越式發展。奮力推進跨越式發展,今后五年我們要通過不懈的努力,實現“兩個翻番”,即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在“十五”末的基礎上分別翻一番。取得“三個突破”,即特色優勢產業建設取得新突破,縣域經濟發展取得新突破,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
寧夏比內蒙古強嗎?寧夏有廣西大嗎?都沒有。但寧夏把自己放在西部乃至全國的語境中勾勒未來,就找準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支點。“寧夏地域面積小、人口少、經濟總量小,但是對國家的貢獻不能小,發展的氣魄不能小,對國家長遠發展的作用不能小。”這是陳建國關于“小”和“大”的辯證法。
“寧夏面積小,人口也不多,但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好處,只要我們找準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就一定能實現跨越式發展。”這是自治區主席王正偉的執著。
跨越式發展的戰略雖然在去年正式提出,但在此五年前,寧夏已經悄然實施著跨越式發展。當地的公務員告訴《新理財》(政府理財版)寧夏采訪組,那一年也就是2002年,陳建國同志就任自治區黨委書記。
成效初顯
五年前,寧夏已經在悄然實現初步跨越。
跨越,首先是一種自我的超越。
2003年,“小而美,小而全”的首府銀川市城區,開始了跳出老城、打造區域中心城市的“大銀川”建設。如今,“小縣城”變成了大省城,銀川市城區面積已經擴大了一倍以上,并形成了以銀川為中心,輻射方圓500公里,以石嘴山、吳忠、中衛、青銅峽等為骨架的沿黃城市網絡,統一規劃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產業 “大銀川” 的布局。
8月26日,在新近恢復的西湖濕地,記者看到這樣一幅優美的寫意水彩畫:藍天白云下,一灣湖水里,一蓬蓬蘆葦隨風搖曳,白鶴、野鴨、蒼鷺、魚雕等各種水禽競相鳴叫,翩翩起舞。更有眾多垂釣愛好者,神情專注地在岸邊或蹲或立,悠閑執桿向清波
跨越,更是一種跳躍式的奔跑。
五年前,寧夏的決策者們深知,如果沒有工業化,就不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不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不可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沒有大項目和骨干項目的帶動,實現既定目標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距離銀川40公里的寧東煤田,煤炭已探明儲量占273億噸,相當于東北三省全部探明儲量的總和,且遠景預測資源量高達1394億噸。
寧夏的決策者們在這里打開了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建設被譽為寧夏“一號工程”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再造一個寧夏工業經濟總量。
幾年之后,寧東提供的財政收入預計達150億,是去年整個寧夏財政收入的兩倍!
而今,經濟跨越式發展初效已經顯現。
同心縣惠安移民新村有500座嶄新的移民新居,來自邊遠山區的馬高莊鄉馬源山村的56歲回族婦女馬永真見到《新理財》(政府理財版)寧夏采訪組就笑了起來,因為搬出靠天吃飯的山溝里住了55年的破舊山窯,住進政府補貼修建的靠近公路的新房,吃上了自來水,怎么能不讓她開心地笑出聲。
8月28日,陳建國來到新落成的千戶新村敞亮的民居。他對村民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話:“解決民生問題,最根本的是必須不斷增強經濟實力,為解決民生問題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寧夏過去五年的發展勢頭,甚至超過了50年中的前45年,當地人這樣感慨地告訴《新理財》(政府理財版)寧夏采訪組。
中央力推
站在時光的灘頭回望,中央關切的目光,從來不曾離開過寧夏這片熱土。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習近平等中央領導親臨寧夏,深入沙漠、深山、高塬、社區,看企業、訪農戶、問冷暖,把中央的親切關懷深深播入寧夏回漢各族群眾的心田。
公元2008年8月20日,寧夏將永遠銘記這個歷史性的日子。
8點58分,溫家寶總理走進中南海國務院第一會議室,主持國務院第2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
此次常務會議召開之前,溫家寶專門翻山越嶺、不辭辛苦在寧夏調研,以使決策更加科學。
“這個《意見》在發展上重點講了8條。第一位是水資源配置,建設節水型社會是重點第二條講農業,重點是發展特色農業。寧夏還有1000萬畝的后備耕地,開發土地、發展糧食生產和特色產業就是對全國的貢獻第四條講扶貧開發,同心、海原的農民收入與全國平均水平相差一半,這里的老百姓還很貧困,還要采取多種措施,抓扶貧,促增收”總理非常仔細地對《意見》逐條“解讀”。
這不僅是中央對寧夏跨越式發展的肯定,更將“寧夏戰略”提升為“國家戰略”!寧夏,憑借自己跨越式發展的初步成果,贏得了這一歷史性機遇!
自治區主席王正偉認為,《意見》是黨中央、國務院繼西藏、新疆之后,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為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歷史性決策,是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部署,是指導寧夏跨越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也是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民族地區和諧發展的一項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偉大實踐,不僅在寧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而且在國內乃至整個國際社會都具有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今我寧夏,奮起登攀。深化改革,覺今是而昨非;擴大開放,知來者之可追。放眼寧夏從頭越,放眼寧夏路正長。”寧夏回漢各族人民不由地創作出這樣的《寧夏賦》。
“人的一生要什么?要錢?要官?都不是。是要辦點兒事,把人生價值體現到事業發展中。”陳建國的這句話讓我們感慨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