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來,寧夏沐浴著黨的民族政策的燦爛陽光,承載著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愿望,沿著民族區域自治的正確道路,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奮斗歷程。尤其是近年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寧夏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科學發展,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開始步入又好又快的發展階段。
戰略引領
2007年6月,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構想,其內涵概括為實現兩個翻番、取得三個突破,提高四個水平。實現兩個翻番就是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00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20億元。同時我們在重點建設、重點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關鍵環節改革、城市化水平和農業產業化水平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跨越式發展,就是要在好的基礎上發展得更快,縮小并趕上東部發展水平是擺在我們面前非常緊迫的任務。我們有多年來打下的良好基礎和比較豐富的資源支撐,我們完全有信心實現跨越式發展。我們有令很多省區羨慕的待開發荒地1000多萬畝,有已探明煤炭儲量310億噸,探明礦產資源50多種,有“兩山一河”、“兩沙一陵”、“兩堡一城”和“兩文一景” 等著名的旅游優勢。
同時,我們舉全區之力建設的寧東基地,將成為國家重要的煤電、煤化工基地。可以說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是我們寧夏的一個聚寶盆,也是我們的一個搖錢樹,因為它地下埋了很多“金娃娃”。擁有這個基地,對寧夏的未來就意味著希望所在、后勁所在,是實現跨越式發展最有力的保證。
50年來,寧夏的發展離不開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扶持。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吳邦國、溫家寶、習近平等中央領導親臨寧夏考察。8月20日,國務院第2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更加堅定了寧夏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決心。
推進跨越
過去的五年,是寧夏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也是財政推動全區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最為顯著的五年。
五年來,全區財政實力“一年一個臺階,五年一個飛躍”。我們的財政實力持續壯大,實現了從“保吃飯”到“促發展”;財政保障能力明顯提高,實現了從“想辦大事”到“能辦大事”;財政職能有效發揮,實現了從“被動買單”到“主動服務”;財政改革深入推進,實現了從“粗放理財”到“公共財政體系”的轉變;財政管理切實加強,實現了從“單一手段”到“綜合手段”的五個轉變。
全區財政支出農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的累計投入達到824億元。財政部門緊緊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改革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關口前移,深入調研,主動履責,積極服務,為黨委、政府當好參謀,在重大政策的擬定、重大資金的落實、重大改革的推進等許多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徹底解決了糧食購銷企業“三老”問題,推行農村財政、財產、財務“三財”管理,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支持實施“少生快富”、小流域綜合治理、鄉村衛生服務站點建設等工作都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國前列,特別是寧夏日元貸款風沙治理、化解鄉鎮債務工作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
大有作為
今后5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寧夏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寧夏財政大發展、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奮力推進跨越式發展,不斷壯大財政實力,為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我們要牢固樹立“壯大財力促發展”,圍繞打造實力型財政,多思經濟發展之道,多想生財聚財之方,多謀培植財源之策,在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努力把“蛋糕”做大,努力實現“一個翻番、三個顯著增強”的目標,就是到2012年,全區財政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在2007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150億元以上,在統籌調控能力、公共服務能力、依法科學理財能力等方面顯著增強。同時,要在支持新型工業化、支持新農村建設、支持重點項目建設、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發展上實現更大作為。
進一步調整優化財政投資的方向和結構,引導金融、社會投資向重點領域、重點工作、重點產業、重點項目、重點企業集中,確保寧東及太陽山基地建設、沿黃城市帶(群)規劃建設、設施農業發展、服務業發展、技能致富工程、“六個百萬畝”生態建設工程、40個基礎設施重點項目、73個續建新建工業項目的順利實施。
今后5年,自治區將籌劃2500億元投資,實施100個關系國計民生和全局發展的重大項目。財政部門一方面要集中財力辦大事,管好用好預算內基本建設資金和國債資金,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財政“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完善政府信用平臺,更多地引領銀行資金、社會資金、外債資金投入重點建設,進一步推動我區城鄉面貌大改觀、經濟社會大發展、人民生活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