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在這里窩了九百九十年,一直到公元2002年,鳳凰城銀川仍是一個落后的“縣城”,當地人稱“一個警察管兩頭”,最寬的四車道的大馬路一眼就可以看到東西兩端。
而今,正在建設的新城已漫延覆蓋了形似鳳凰的老城,鳳凰終于飛天。
城市跨越
如果把你和一份在其他城市買到的銀川地圖一起空投到銀川市中心人民廣場附近,你一定會認為錯降在另外一個城市。
因為人民廣場是地圖上沒有的,它東西兩側的6車道單行大街是地圖上沒有的,附近南北向10車道的親水大街是地圖上沒有的。北京路地圖上有,但它早已不是地圖上那條北京路。
在這條8車道大街中段的人民廣場附近幾公里,兩旁的建筑物距馬路有50米甚至100米遠。北京路從這個城市的東端筆直地向西延伸到賀蘭山下,25公里長。
一句話,你抵達銀川時,可能發現多了一座地圖上完全沒有標注的新城。
魯能集團寧夏公司的員工楊曉東清楚記得,2003年10月初,他被派到魯能集團寧夏工作時,銀川東面黃沙漫漫、丘陵起伏、溝壑裸露,一幅荒涼的大漠邊塞風光;西面稻浪翻滾,一派農村景色。那時,銀川“身材玲瓏”,經濟落后。
現在,他漸漸地感受到銀川在一天天變大了!銀川市行政區劃調整后,隨之崛起的興慶、金鳳、西夏三區發展各有定位,一個現代化的區域中心城市在快速成長。
銀川變美了!愛依河景觀水道環城南北,玉帶纏身,“七大廣場八大公園”人聲鼎沸,中華回族風情園游人如織……
銀川變強了!寧東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設抓住了興工強市的“牛鼻子”,魯能集團、神華集團、南非SASOL、英荷SHELL公司紛至沓來,銀川市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磅礴發展之勢。
一個城市實現了跨越。
銀川市建設局局長蔣光臨告訴記者,以前外地朋友來銀川,說是個縣城;現在,他們驚訝于銀川的巨變。
干事精神
銀川城為何能實現奇跡般地跨越?
愛伊河作答。2002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以建設“大銀川”為中心,規劃建設愛伊河(青銅峽河西灌區排水總干溝),形成城市水系生態圈,巧妙地把現存湖泊濕地、防洪排水系統、節水型灌區的建設和城市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2007年1月8日,財政廳負責的水道開挖工程正式動工。當時工程資金沒到位,工程指揮辦公室就先貸款1000萬,一分錢掰成兩分花,除去給機器買汽油和人員發工資,其他地方沒有支出一分錢。
任務重工期緊,大家24小時輪班奮戰,吃睡在工地,春節期間同樣如此。
整整提前一個多月,只用了8個月,只花費2500萬,大家就把近30公里的水道挖通了,挖運土方1500多萬方!
而有關部門曾有過這樣的常規論證,這一工程需要歷時3年,耗資5億!
奇跡就這樣創造出來!
愛伊河工程,讓175萬農田不再鹽漬化;也使銀川市的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愛伊河更成為銀川等地調節自然氣候的“綠肺”。
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建國為之感慨:“工程背后蘊藏著一種干事創業的精神!”
愛伊河原名艾依河,因美麗的傳說而起,愛伊,顧名思義是愛你的意思。陳建國說:“愛伊就是指熱愛人民群眾。一個領導干部,只要能把為人民服務化作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會時刻牽掛著百姓、時刻關注著民生,就會在看似沒有辦法的時候想出辦法,在看似沒有出路的時候找到出路。”
深層跨越
在銀川,記者碰到的所有銀川人都驕傲地提起這座城市嶄新的面貌。
當地人依然還記得曾經的質疑。北京路建設之初曾經飽受爭議,以前最寬的四車道馬路被八車道的北京路取代,不少人起了一個名稱暗指陳建國——“陳八道”;大銀川理念也被時人理解為一場“政績秀”。
“寧夏小,但寧夏發展的思路不能小,發展的眼光不能小,發展的胸懷不能小。”2002年初,陳建國等新一屆自治區領導在全區大會上大聲疾呼。
“寧夏雖小,但銀川可以做大。”寧夏將跨越的起跳點放在了建設“大銀川”上。歷史上的銀川不但是本區的商貿中心,而且還具有輻射甘肅、陜西、內蒙古部分地區的潛力,是半徑500公里范圍內唯一的中心城市。寧夏因此提出“中心城市帶動戰略”,通過“大銀川”的發展輻射,重新整合資源和各種生產要素,由此推動城市化,帶動工業化,拉動農業產業化,填平城鄉和地區之間的發展鴻溝。
妙棋一著,滿盤皆活。“大銀川”戰略的實施,帶來了大量農村人口的城市化,帶來了特色工業基地、能源重化工基地、特色醫藥基地的誕生,帶來了石嘴山、吳忠、中衛、固原等一批中等城市的壯大,帶動了枸杞深加工、清真牛羊肉等農業支柱產業的發展。
“現在,‘陳八道’已經變成了老百姓公認的褒義詞。”正在銀川調研的中央民族大學梁積江教授這樣說。